(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课件.ppt_第1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课件.ppt_第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课件.ppt_第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课件.ppt_第4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 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第二部分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核心突破落实比方法更重要,理解必备知识翻译所需的八种特殊句式,掌握关键能力落实三大得分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练就学科素养理解并翻译句子,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理解必备知识,

2、(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教材助解1,(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3、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为”“为所”或“为所”。 “于”或“受于”。 “见”或“见于”。 “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3)巧借“添”“变”二法。 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

4、其变为“举函谷”。,教材助解2,(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解析“被”是“遭受”之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解析为状语后置句,为宾语前置句。,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有否定词“未”“不”“莫”等;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疑问句式;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5、。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教材助解3,(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 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

6、,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教材助解4,(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析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仰观宇宙之大 D.宾主尽东南之美,解析D项为判断句。,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7、(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教材助解5,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解析C项“于”应译为“到”。,六、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8、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两处倒装是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译文:_,七、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

9、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教材助解6,(1)下

10、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B.沛公军霸上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A项承前省略主语。 B项“军”后面省略介词“于”。 C项“使”后面省略“之”。,(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缻。 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鼓,鼓,于,于,之,恐,能,为乐,八、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

11、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教材助解7,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无乃乎,译为“

12、恐怕吧” 孰与,译为“与一起” 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A.B.C.D.,解析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一、如何审出得分点 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而且特别重要。文言翻译的审题有两点:一是审句子的内外语境,二是审出得分点。 翻译评分是因点赋分,译出得分点才给分。因此要译好句子,拿到分数,必须知道该题的得分点在哪里,这样翻译才有目标,才有着力点。文言译句常见的得分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实词、虚词),重点是实词;特殊句式。审出得分点的方法有:,掌握关键能力,(1)审出关键词语。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

13、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2)审出特殊句式。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等,这时就需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

14、带“见”“于”的句子。,二、落实得分点关键实词 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下面五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要区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

15、就是这样。,2.多义要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3.活用要译准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

16、,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义。,二是译到位,就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

17、(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5)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 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4.疑难要推断 对于疑难实词,要借助字形推断、邻字推断、对称推断、联想推断、语境推断等多种方法推断其义。 刘承规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皇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 (选自宋史卷四六六) 如要翻译上句,“羸瘵”一词极其陌生,是“拦路虎”。这时可用字形推断法,“瘵”是形声字,从“疒”旁,可推知与“病”有关;也可用邻字推断法,如“羸”是“衰弱”义,“瘵”紧随其后,应为“

18、积久成病”义。因此,“瘵”是“病”义,在句中译为“多病”。 需要注意:几乎每道翻译题,都有这样极其陌生的实词,对此,千万不要慌张,要坚信借助学过的多种推断方法一定能推断出来。,5.专用要理解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用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用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

19、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的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节选自高启独庵

20、集序,有删改),(1)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 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采分点:“间”“晤”“拭目”,语意通顺) (2)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采分点:“旋”“序”“识”“区区”),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同乡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我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一天,他从钱塘到京城,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

21、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诗文的惊奇与平实之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众长,不拘泥,不狭隘。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口中所讲的得到的呢?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相似啊。我现在可以借此少依靠他人而相信自己了。因为特别喜欢他的诗文,每次侍奉君主回来之后回到家里,我就经常躺着读而且百读不厌。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

22、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与人论谏书 杜牧 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人平居

23、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有删改),(1)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进谏的人)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方法。(采分点:“治平”“烹身”“中道”,语意通顺) (2)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

24、他好的方面。(采分点:“骨肉”“规诲”“曲释”,语意通顺),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我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方法。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人的缺点,才造成这

25、样的结果。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那些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的情况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呢?所以,礼中

26、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节选自苏轼论特奏名,有删改),(1)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

27、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采分点:“阙远”“病”) (2)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采分点:“黩货”“贪冒”),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臣等认为自古以来天下之患,无过于官职冗余,人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弊端,却不能去除这弊端。流弊达到极点,到了今天,一个官职空出,大概有四五人去追逐,争夺成一团,廉耻尽丧。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

28、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臣等认为,通过恩榜得到官职的人,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恳请圣上,明令大臣,凡名列特奏名的举人,只能按照近日圣旨的安排,仍然下诏殿试考官严加考核,录取一二十人,确实有学问,词理出色的人,可以允许授职,其余的人都补文学、长史之类的职务,不必在意选限,以免积累下来的弊端日深,增重不已。,三、落实得分点重点虚词 1.审察 看看句中有哪些虚词,它们是处于句中、句首还是句末,分别有什么意义,起什么作用。 2.落实:结合语境逐一落实

29、 (1)分清词性 代词: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连词:并列、顺承、修饰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则要翻译。语气词:要译出合理的语气。 (2)突破高频虚词 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虚词中的6个一级高频虚词,尤其是“以”“其”“而”“为”等,它们只要在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3.检查 虚词的翻译,最容易出现赘余现象。译后要检查有无赘余。,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

30、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节选自晋书鲁芝传,有删改)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采分点:“以”“率”“以为”“先驱”,大意对)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采分点:“以”“履”“素”,“为”后省略“之”),译文:_ _,译文:_ _,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

31、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节选自白居易白 洲五亭记,有删改)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采分点:“其乎”,表推测的固定句式),译文:_ _,参考译文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当时是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翁闭门力学

32、,尽读先世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节选自王阳明遁石先生传,有删改) 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他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采分点:“或”“辄”“相”,大意对),译文:_ _,四、落实得分点特殊句式 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要落实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

33、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3)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甚至缺少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具有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 (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受”字。 (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回归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3)补充词语: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

34、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

35、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a.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b.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c.补出省略的成分;d.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36、。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有删改),(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采分点:“甘”“考”“遗”,句式) (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采分点:“穷”“欲”,句式),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

37、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并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

38、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游士失职之祸,有删改),(1)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这些都是干扰百姓败坏国家的

39、人,百姓如何能够供给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呢?(采分点:“蠹”“支”“堪”,大意对) (2)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至于)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一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采分点:“椎”“鲁”“怨”“先”),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春秋末期,直到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上至)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修饰文词、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会学鸡鸣狗盗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

40、也数不完。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该有官吏的数倍和农夫的一半那么多。这些都是祸害百姓败坏国家的人,百姓如何能够供给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呢?,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四类人都是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而去奉养别人,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因为当时凡是优秀杰出的民众大多被作为客卿奉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至于)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上等人

41、的人,都是一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一)译准关键实词、重点虚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

42、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选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删改),练就学科素养,2,3,4,5,6,7,8,9,10,11,12,13,14,1,15,(1)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 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

43、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采分点:“若”“季”“其”“视”“互市”“殊”“矢”) (2)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在这个时候,打开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采分点:“斯”“披”,“如获重宝矣”),2,3,4,5,6,7,8,9,10,11,12,13,14,1,15,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幸运地生在圣明强盛的时代,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横游河北一带。在这万里的区域内,有什么事物不能耳闻目见呢?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

44、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而帝王的子孙,在深宫中长大,御厨里正飘着米饭的香味,却想观看种田的农具;宫女正在剪裁华美的衣服,却想象着机杼织布的情形。在这个时候,打开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近年来写了一部书,名叫“天工开物”。,2,3,4,5,6,7,8,9,10,11,12,13,14,1,15,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以其所记且解者,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

45、晤其人。质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数月,复晤予,诵予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人之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仲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 (选自明钟惺赠唐仲言序,有删改) 注什:篇。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2,3,4,5,6,7,8,9,10,11,12,13,14,1,15,(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

46、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采分点:“察”“审”“悯默”) (2)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 人们为了自己而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采分点:“为己”“矧”),2,3,4,5,6,7,8,9,10,11,12,13,14,1,15,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我的同乡杨修龄曾经对我说:“华亭有个叫唐汝询字仲言的人,五岁时眼睛就失明了,现在五十多岁了。从五岁到现在,他听到别人朗诵就记背,记背下来又自己加以理解。而且他又能凭自己记下来又能理解的内容,独立创作诗文。他又为古代的诗文作注,都不少于数十万字。”我听他这样说,心里认为唐仲言是个奇人。 过了两年,我经

47、过白门,恰好碰见唐仲言。用杨修龄先生的话来验证,都符合他说的。唐仲言回华亭几个月后又和我碰面,朗诵我的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两句。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唐仲言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将他的一生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情上。因喜爱诗文而自己朗诵的人,诵读诗文是为了自己;转而对他人朗诵,为的是别人。人们为了自己而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所以说:唐仲言是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情上了。,2,3,4,5,6,7,8,9,10,11,12,13,14,1,15,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

48、画线的句子。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少师事程颐,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当是时,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颐尝以“鲁”许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有删改),2,3,4,5,6,7,8,9,10,11,12,13,14,1,15,(1)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 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采分点:“既”“吊”,状语后置,语意通顺) (2)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

49、 从学于程颐的固然有很多君子,然而要找像尹焞这样正直刚毅、身体力行的人却少有。(采分点:“求”“质直”“鲜”,语意通顺),2,3,4,5,6,7,8,9,10,11,12,13,14,1,15,译文:_ _,译文:_ _,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

50、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选自张耒集投知己书,有删改),2,3,4,5,6,7,8,9,10,11,12,13,14,1,15,(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采分点:“工”“愠”“见”“戚”)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经常就是数千里。(采分点:“困穷”“就食”“活”“率常”),2,3,4,5,6,7,8,9,10,11,12,13,14,1,15,译文:_ _,译文:_ _,参考译文 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多次行礼后(虔诚地)写信给您:我听说古代殚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