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ppt_第1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ppt_第2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ppt_第3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ppt_第4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鉴赏形象型.,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示例: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心境。 (开头引晋人毕卓的“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典故,),答题步骤: 1 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自把孤樽擘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自 ,孤樽”是关键词。 2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3 结合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一个寄情

2、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4 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可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3、: (1)描绘诗中画面。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

4、生往往着重于“思与 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答题示例,1(8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5、,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解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够饱览“千山急雨来

6、”的壮观。(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

7、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效果 ). 答题套路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

8、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答题示例,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

9、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3. 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答: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10、,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答题示例,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11、(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2、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3、请得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12、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敌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答: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 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步骤三),(08高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

13、,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_,“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

14、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08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

15、、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宫 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

16、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歧王:即唐玄宗之弟李 范,封歧王。崔九:贵族崔涤,排行第九,与唐玄宗 关系密切。 试分别就以上两首诗的语言风格简析之。,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 用考虑。,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

17、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流落”二字概括了李中丞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全诗多处对“流落”二字进行照应。“罢归无旧业”既表其清廉,也说明其“流落”的原因,最后两句写起“流落”之状,更寄寓深

18、切同情。“曾驱”一句及“独立”一联写其当年何等威风,何等功业,与今之“流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其人“流落”之可叹。因此说“流落”是全篇诗眼是正确的。,第五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结合诗句描述景象(具体,展开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

19、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衣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第二联两句特别为后人传诵。这两句中,又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算得上是全诗的诗眼。试问是哪两个字?其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这两个字分别为掬、弄。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步骤一),掬字、弄字是对赏玩情节的具体刻画,再现出诗人童心不灭,逸兴悠长。如痴如醉的情态,既写景又写人,人情物态,形神俱见。(步骤二),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步骤三),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

20、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21、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第六种模式:评价观点态度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 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答题示例:,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话疏天淡,云去来,数枝雪。

22、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唯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鉴赏后的见解。,答题步骤:,1 明确表明观点。本词是“咏梅之作” “怀人之作”。 2 结合诗句分析,找到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写梅。上阕第一句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去来”相融洽。下阕的情也是因见梅而生。 “怀人之作”。上阕写梅极美,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写“愁绝”起反衬作用。 3 紧扣要求,形成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23、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答案:(1)答案有两种,答其中之一即可。 “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清新的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

24、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著一“

25、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七、对比鉴赏式,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练 习,1 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意境。 (1)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26、恰娇莺恰恰啼。 (2)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3 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27、,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28、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

29、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练 习,1(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30、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2(2005年福建卷)(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3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不胜收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3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从意义上看,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片各成一段,而是前( )(填数字)句成一段,后( )句成一段。 (2)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一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

32、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

33、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

34、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汴河: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隋家:隋王朝。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不较多:差不多。,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

35、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杜诗要点: 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6、); 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要点: 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第九种模式:炼句型,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7、。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 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 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 “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 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

38、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80字左右)。,答:“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 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八种模式:分析构思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39、。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不遇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题: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请作具体分析谈谈你的理解。,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

40、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

41、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 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6分),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4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 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 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 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 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

43、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4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

44、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解析】概括诗词的内容。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

45、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

46、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 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