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统招班)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 c.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 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

2、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c.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d.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4.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

3、明()a.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 “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5.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b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c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6、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b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

4、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7.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一方面,有“自备工本,赴窑开采”的“窑户”,有协助“窑户”管理窑务的“掌相”和“管帐”;另一方面,有受雇佣的“窑夫”以及担任技术指导的“作头”。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清代()a煤矿生产社会化趋势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c煤矿的近代企业属性d政府对于民间开矿的态度8.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9.有学者指出,明清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

5、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该学者意在()a说明徽商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渗透c描述明清徽商的豪奢生活 d指出明清缺乏社会转型的动力10.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c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11.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

6、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b官府的大力支持c三角贸易的形成 d一口通商、垄断贸易12.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明代()a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止 b朝贡贸易迅速发展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地方政府主宰对外贸易13.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流出地区 流入(亿两) 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3.7 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12.3

7、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 英国 0.09 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d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14.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15.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商业资本发达 b地

8、理位置优越 c王室大力支持 d金银需求量大16.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17.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18.美国金融中心纽

9、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a商业资本的强大b资本输出的兴起 c殖民霸权的角逐d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19.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20.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

10、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a已成为“日不落”帝国b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c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21.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c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2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1、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23.1901年3月,摩根以48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摩根现象”的实质是()a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厂制度的形成 c生产关系的调整 d经济结构的变动24.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

12、,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该现象主要说明了()a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c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d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25.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4% 46% 145% 377% 298% a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d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

13、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

14、“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三: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

15、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变化。(8分)(3)根据材料三,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 数比16世纪初高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从15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

16、、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 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

17、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6 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8分)(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v“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dcacabbdbda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

18、caaccdbbcac26、(26分) (1)特点: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力投入多;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每点3分,任答三点得9分) (2)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3)原因:、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影响沿海百姓生计;导致东南沿海出现海寇、海商,走私贸易兴盛,或“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或海禁政策不和事宜。(4分,每点2分,意思相同也可酌情得分)影响: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促进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每点两份,任答两点得4分)27、(24分1)因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