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地质学,主讲人:赵德军 单 位:地球科学学院 地 点:7501 电 话基本内容,2.1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 2.2 地球的物理性质(A) 2.3 地球的内部圈层(A) 2.4 地球的外部圈层(C) 2.5 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B),2.1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太阳系组成: 1个恒星、8个行星、33个卫星以及小行星带、慧星、星际物质、电磁辐射等宇宙射线 。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1.5108 km(一个天文单位)。,2.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A) 2.2.1 地球的形态和大小(A) 2.2.2地球的重力 2.2.3 地球的密度 2.2
2、.4 地球的压力 2.2.5 地球内部的地震波速变化 2.2.6 地球的磁性 2.2.7 地球的导电性地电 2.2.8 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热,2.2.1地球的形态和大小(A)形态:表面凹凸不平不规则的旋转三轴椭球体(近似扁球体),北凸(10m)南凹(30m),略呈一梨形。,2.2 地球的物理性质,在太空中所见的地球,地 球 参 数(1970年)(C)赤道半径 6378.139 km两极半径 6356.755 km平均半径 6371.011 km 扁 率 1/298.25表 面 积 5.101108 km2 体 积 1.0831012 km3 质 量 5.97610 27 t,2.2.2 地球的重
3、力(A),r,d,F,P,R,地球的重力 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力。 P = F + d F=G* M *m d=r*,R2,(G为万有引力常数(6.6710-11 米3/(千克秒2) ), 为角速度),离心力相对很小,在赤道为万有引力的1/289 通常用单位质量所受的引力来表示重力(重力加速度 g) g = G*M/R2 (单位用伽Gal) 1 Gal =1cm/s2,重力在地表的变化(A)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力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而主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从地表到地下2900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
4、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但有波动。 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极大(约1069伽)。 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逐渐减少,直至变小为零。,重力的变化(B),地球密度曲线图,2.2.3 密度(A) 地球的平均密度:5.516g/cm3 地壳平均密度: 2.8g/cm3 地心的密度: 13g/cm3 地球内部密度随深度增加而不均匀增加,400km、600km、2900km、4600km较明显。,主要由上覆地球物质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引起,即: Phhhgh (h深度,h该深度的物质平均密度,gh该深度的重力加速度,Ph该深度的压力)。 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大而逐渐增高的。深度每增加km,
5、压力增加27.5 MPa(1 MPa1兆帕斯卡N / m)。地心处可达370,000 Mpa,相当于370万个大气压力。,地表,地心,100,2.2.4 压力(A),2.2.5地球内部的波速变化(A),地球具有弹性,允许弹性波通过,因此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纵波、横波和面波。,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G.H.Stokes)证实地震时产生出两种弹性波: 纵波(P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固、液、气) 横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固) P波与S波都是在物体内部传播的,称为体波。 还有一种地震波只在地球表面传播,称为表面波,它
6、对固体地球表面的破坏作用最强。,2.2.6地球的磁场(A),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11.5度。 1980年实测的磁北极位于北纬78.2度、西经102.9度(加拿大北部),磁南极位于南纬65.5度,东经139.4度(南极洲)。,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地磁轴,地理北极,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A),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约为60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水平分量、经向分量、纬向分量、垂向分量)。 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
7、的交角。,某些矿物在形成时受当时地磁场影响而带有磁性,即剩余磁场。 被反演磁化率的物质,其温度必须低于居里(温度)点(一般为500-600)。,太阳辐射引起大气电离,太阳辐射变化引起地球产生交变电场,并同时放电。温度产生电流,但主要是地磁感应产生大地电流。平均密度2安培/km2。 电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60-150公里,400-1000公里处有明显变化(前者熔融,后者相变)。,2.2.7 地球的电性(地电),2.2.8 地球的温度(A),外热层(或变温层)。 常温层(北方平均30m) 增温层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单位深度内温度的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通常 30C /Km;,钻井深30m,
8、温度高达130 度,热水气喷高达30余米,西藏拉萨羊八井,2.3.1 地球内圈划分依据( B) (1)根据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或矿物的有关性质对比进行推测。 (2)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 压模拟实验进行推测。 (3)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进行推断。 (4)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2.3 地球的内部圈层,主研人员:莫霍洛维奇(1909)、古登堡(1914) 、布伦(1956) 、莱曼(1936) 内圈分层:从上向下依次为地壳(A层),上地幔(B层),过渡层(C层),下地幔(D层),外核(E层),过渡带(F层)和内核(G层)。,表2-2 地球内部圈层和物理数据,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波
9、速的变化,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界面,地壳 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厚度 变化在5-78km之间。大陆平均约为35km;大洋平均约6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 密度 一般为2.6-2.9g/cm3。 成分 大陆地壳(上地壳)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为硅铝层(闪长质层); 大洋地壳(下地壳)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为硅镁层(玄武岩质层)。,60km,250km,1000km,5100km,过渡层,过渡层,2900km,35km,大陆与大洋地壳, 康拉德面 通常作为上下地壳的界面。 上地壳:硅铝质岩石,密度2.7g/cm3,也叫闪长岩层; 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密度3.1g/cm3,也叫玄
10、武岩层。,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其厚度约2800km。 平均密度为4.5g/cm3。 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 和过渡层。 上地幔:莫霍面至地下4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60-2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A)。 下地幔:1000km至古登堡面,密度5.1g/cm3,成分铁镁质的超基性岩,分解为氧化物,由离子键转为共价键,密度提高18。,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界面,60km,250km,1000km,5100km,过渡层,过渡层,2900km
11、,35km,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 密度 9.9812.5g/cm3。 成分 铁镍物质为主 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外核(28984640):液态,密度10.5g/cm3,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 过渡层(46405155):515km,是从液态向固态过渡的区域。 内核:12.9g/cm3,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界面,60km,250km,1000km,5100km,过渡层,过渡层,2900km,35km,2. 4地球的外部圈层(C),在固体地球之外还存在另外三个圈层,它们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是地
12、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固体地球休戚相关,共同演化,塑造着多姿多彩的地球,大气圈: 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4;氩,0.93%;其他,0.04。(按体积计算)。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
13、无线电波。 热成层(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5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外逸层(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水圈: 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其物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体的形式有河、湖、海、冰川(盖)水蒸气、地下水等,并形成一个包裹着地球的完整圈层。地表上直接被液态水体覆盖的区域占地表面积的3/4。,水圈的循环:在太阳能、重力的作用下,水体周而复始的运动,形成水循环。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水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大
14、洋的海水每3200年更换一次。,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但高达10km的高空,深达3km的地下以及大洋底部都可有生物存在,因此生物圈厚度可达十几公里。 按生物的分类原则,包括原核生物界:它们是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原生生物界:它们是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真菌界:它们是低等的真核生物;植物界: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的生物;动物界。,2.5 地球表面形态特征(B),2.5.1陆地地形 2.5.2海底地形,将固体地球表面高差扩大倍的地球形态,大陆:29.2%,平均高:0.86km,珠峰:8844.43m 海洋:70.8%,平均
15、深:3.9km,马里亚纳海沟:11022m,2.5.1陆地地形(B),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程大于200米的地区。 海拔500米-1000米称为低山; 1000米-3500米称为中山;大于3500米称为高山。线状分布的叫山脉。,丘陵 高低不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平原,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青藏高原卫片,高原 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美国科罗拉多高原,高原面,盆地 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四川盆地,2.5.2海底地形,根据
16、其基本特征,大致三大部分: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大西洋的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又可分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单元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大陆架 大陆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小于1,水深200m左右。与大陆坡过渡的地方有明显的弯曲。 大陆坡 平均坡度约为4.3,深度可达3000m。大陆坡被众多的水下峡谷所切割,切割深度可达1000米。 大陆基 位于大陆坡和大洋盆地之间,坡度仅为1/7001/100.是非常平缓的水下平原,常有巨厚的沉积。,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单元(构造单元):海沟、火山弧和弧后盆地。,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活动陆缘示意,大洋中脊地貌 大洋中脊是位于大洋中间的规模巨大的正地形,大洋中脊一般宽1000-2000km,一般高出洋底1-2km。各大洋的中脊首尾相连,连绵不断。总长度大约65000km。 大洋中脊有以下次级主要地貌单元:中央裂谷、转换断层。,大洋盆地,大洋盆地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包括深海盆地、海底高原、无震海岭、海底平顶山 深海盆地:一般在水深4000-5000米之间。最为显著的地貌单元是深海平原,其坡度只有1/1000左右。 无震海岭 大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海出租车资格证如何考
- 企业网络营销战略咨询与服务合同
- 名字代签协议书范本大全
- 委托家具代售协议书范本
- 中英药物转运协议书范本
- 乡镇印章制度管理办法
- 乡镇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 临时措施计价管理办法
- 乡镇项目管理办法范本
- 人员管理办法工作要求
- 地下结构工程课件
- 中途测试、完井课件
- 戴维商务统计学第7版英文版教学课件BSFC7e-CH00
- 散户别跑:庄家洗盘模式全解析
- 天然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市政工程标准化施工手册
- 公路工程标准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及格式(交通运输部2018版)
- CBCC中国建筑色卡千色卡色号
- 2023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GB/T 12167-2006带电作业用铝合金紧线卡线器
- GB 20208-2006烟花爆竹礼花弹发射炮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