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_第1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_第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2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 修 一,第37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栏目导航,1背景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 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 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考点一商鞅变法,(3)军事: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使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5)各国变法: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2措施 (1)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 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诗书。 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评价 (1)积极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局限 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4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

3、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商鞅变法的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1改革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社会危机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

4、内容及其作用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2)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得到改善。 (3)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3历史影响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

5、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1背景 (1)必要性 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军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

6、变法奠定了基础。 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考点三王安石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及其作用 (1)富国之法 青苗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强迫农民向政府借贷的现象;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免役法(募役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 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了物价和商品流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

7、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人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2)强兵之法 保甲法、连坐法。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整顿太学。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唯才用人。,4结果: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官

8、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5评价 (1)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4)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

9、激烈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

10、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

11、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例题】(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

12、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他常说:“纪纲法度,为治之本。”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整顿吏治收到一定的效果,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廉政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朱元璋吏治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宋

13、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得出宋代是减员和增加俸禄;根据材料“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得出明代利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得出是吸取元朝的教训,建立廉洁政府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的需要。,(2)根据材料“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了矛盾;根据材料中“但又

14、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得出是造成了滥杀无辜,从根本上还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 答案(1)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利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原因:元朝以来吏治松弛,建立廉洁政府的需要;元末明初民不聊生,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阶级矛盾尖锐,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2)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吏治清廉;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手段残忍,滥杀无辜;根本上还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1(2018湖北黄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政府专营)会议,代表豪强贵族、

15、工商大贾和地方势力的贤良、文学(泛指声望高的人和文人)对盐铁官营进行攻击。文学说:“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又说:“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桑弘羊舌战群儒,反驳说:“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离朋党,绝并兼之路。” 据汉书车千秋传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政府专营引起激烈争论的原因及争论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盐铁政府专营的意义。 答案(1)原因:桑弘羊主张盐铁由政府专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权贵、巨贾和地方势力因经营盐铁获利巨大,由政府专营会触

16、动它们的根本利益,所以极力反对。实质:是坚持中央集权还是破坏中央集权。 (2)意义: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铁的需要;削弱了分裂割据势力的经济支柱;为维护大一统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2018吉林长春质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

17、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解析(1)根据材料,由“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得出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

18、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由“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得出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由“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得出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等。(2)根据材料,由“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得出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由“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

19、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得出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联系所学可知,蒙汉之间的文化本来就有差异等。,答案(1)措施及意义: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重开经筵,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宣抚民众,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2)原因:蒙汉二元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蒙占统治集团的排汉心态一定程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典例】(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

21、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解析】(1)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特点之一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结合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分析。 【规范答题】(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 (

22、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8河南郑州一中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安元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当年“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正式在各地推行 置屯田令。屯田的主要方式有“军屯”和“民屯”。军屯始于西汉,民屯则是曹操的首创, 将闲散的劳动力安置为50人一屯,分配在收归国有的荒废农田上进行耕作,“秋冬习战阵, 春夏修田桑”。为保证屯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加强管理,曹操颁布“重(禁)豪强兼并”的法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和控制劳动力,使得“流民归还,关中丰实”。设立了“典农部”,专门管理屯田事务,

23、在地方也设置专门机构来保证屯田的有序实施。大兴水利,治河修渠,构建起科学的灌溉体系,使得“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同时,还改进灌溉工具“翻车”和“耧犁”技术。 摘编自孙金刚、孙晓平枭雄曹操的经济政策述略,(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意义。 答案(1)措施:设屯田试点,首创民屯与军屯并举;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屯田事务;颁布法令,强制推行,抑制豪强;配套、改进灌溉体系和生产工具。 (2)意义:改进耕作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军粮供应;安抚了部分流民;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制定土地政策提供借鉴经验。,1(20

24、17江苏卷)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

25、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3)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