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ppt_第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ppt_第2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ppt_第3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ppt_第4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音乐史,引 言,与其他艺术一样,音乐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已经萌发。 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的兴盛和衰败。几千年的音乐历史积累了无数的音乐艺术的财富;也积累了这个民族认识音乐、创造发展音乐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音乐的时间上限可以追溯到迄今发现的9千年前的贾湖骨笛,下限至清皇朝的灭亡1911年,音乐文化的空间遍及位于亚洲东方古代中国广阔的疆域。,20世纪以来,“非欧洲文化中心”的文化意识逐渐觉醒。西方民族音乐学兴起,把亚洲各国、各民族的音乐

2、也揽进自己的研究范畴。但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由于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它不同于一般国家的民族音乐。它既是当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身;又是当今“中国音乐史”中的一部分。,由于在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等几方面的特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1,历史方面: (1),历史悠久 中国古代历史源头早,从文字产生距今也将近有四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兴衰交接,历史的演进十分曲折。这就形成了在音乐上的演进也十分复杂,乐器、乐律学理论、音乐作品等各种音乐形态演进的历史长、变化多。,如有的乐器(古琴、琵琶)从产生到流行、发展、直至清末,其形制有过很多变化;随之,这些乐器的演奏法、记谱、作品

3、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多变化。有的乐律学理论(如燕乐二十八调)在历史上演进也相当复杂,同一个调名之下,各个时期的内函是很不一样的。有的音乐作品(如琴曲广陵散,词调音乐,元曲音乐等)在历史演变中形态、风格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音乐的历史特点十分突出,需要我们去正确的认识。,(2),地域广阔古代中国疆域十分广阔,在政治中心之外,常常有一些地区的文化。如远古时期除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外,还有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吴越文化,西北地区的文化,东北地区的文化等等。又如隋唐时期有居于西北地区的西域诸国;南宋时期北方的金代和辽朝;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地区文化不只是属于中国的疆土,它们又或多或少地与中国的中心地区发

4、生联系。所以,这些不同时期的地区音乐文化也属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范围。,(3),民族众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考古学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各种考古文化类型,古文献中提到的各种古老民族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尤其是,历史文献经常提到古代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中原政治中心的联系。这对于研究音乐史是十分重要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证明:一个民族的音乐的丰富性是和它曾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情况相关,交往的情况越频繁,其音乐就越丰富。,按照这个理论,以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中国传统音乐,其丰富多采的原因应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这一点上来探寻。中国现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有他们形成发展的历史。他们和历史

5、上的少数民族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甚至有相当深远的渊源关系。八十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明确提出中国音乐史应当是一部多民族的音乐史,并认为现存普遍问题是少数民族在音乐史中比例严重失调。,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同志已开始了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研究。现在已出现了这方面的专著。中国历史既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中国音乐史如何反映出这个多民族的音乐历史面貌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2,文化方面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既有它自身独立的一面;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想联系的。有些方面甚至结合得相当紧。因而在研究古代音乐时必然要涉及与它相

6、关的各种文化。譬如: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上有许多音乐体裁是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诗经”、“楚辞”、“曲子”、“词”、“曲”等,它们既是音乐的体裁,又是文学的体裁。它们是融音乐与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又譬如古代音乐思想,它常常是受古代哲学美学的影响 ,甚至是古代哲学美学的一部分。如“和”这个音乐美学范畴,也是古代哲学美学范畴。又譬如律学,它是和古代度量衡、算术联系在一起的。等等。总之,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整体,古代音乐的研究是不能忽略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各方面文化的关系。,3,社会性质方面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就其社会性质来看,它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

7、社会。其中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相当长。这样的历史社会性质又造成了音乐文化又有这样三个方面:,(1),宫廷音乐自西周建立了礼乐制度,宫廷音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了地位。历朝沿袭,直至清末。从音乐本身来看,它主要来源于民间或历史。但它在社会当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礼乐志中都不厌其烦地记载了宫廷音乐的详情。宫廷音乐代表了统治阶级的音乐思想,但在有的历史时期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如汉魏六朝时期宫廷里的相和歌、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等等。,(2),文人音乐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个阶层的独立可以说是文人阶层的开始。文人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的传统,琴、棋、书、画是文人养身修性之具,由此,音乐与

8、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琴又是文人喜好乐器,琴曲中往往融进了文人的儒家或道家思想,甚至文人自己写曲,有的文人又是琴家。此外,历史上的曲子、词调、元曲音乐都与文人的思想、生活、艺术情趣相联系。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文人音乐。,(3),民间音乐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间音乐是音乐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性质(也包括封建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所决定的,音乐没能作为一门文化或艺术的专业而独立、并得到传承发展。社会也不具备以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为目的的音乐专业机构。虽然历代统治阶级宫廷中也设有一些音乐机构(如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教坊),但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音乐的享受。,整个社会的音乐生

9、活基本处于民间自生自灭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也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民间音乐自生自灭的发展又相当大的程度受统治阶级喜好影响。当然,民间也不乏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不乏优秀的音乐家。历朝宫廷音乐家都是从民间选拔上来的。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原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优秀艺术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下来。民间音乐是主流,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的鄙视,常常斥之为“郑卫之音”,它在正史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记载和评价,这也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应该注意今天保存下来的民间音乐和历史上的民间音乐是一脉相承的。, 音乐史学,从学科的性质

10、和内容来看,它主要是建立“历史”和“音乐”这两大学科之上,是这两大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因而,从事研究音乐史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历史和音乐。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础也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和音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涉及古代汉语、古代文献、考古学、民族学及古代文化各方面的知识;,音乐基础则包括基本乐理、作曲技法、乐器知识及演奏、音乐修养等。尤应注意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大小调音乐在基本乐理和作品结构规律上既相通、又相异。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也显示出历史研究的特点和音乐研究的特点,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特点。,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有一篇曰“古乐”,它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各个朝代先民们的音乐活动

11、。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西汉时候,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到了唐代,杜佑通典乐又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著作。与此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述也不断出现,,如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北宋陈旸乐书,以及北宋朱长文琴史、清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地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相继有这样一些著作: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年),郑觐文中国音乐史(1929年),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年),(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年中译本)。四十年代,杨荫浏先生在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教中国音乐史,1952年

12、,上海万叶书店把作者的授课讲义出版,名中国音乐史纲。,建国以后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年),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年),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年)。近二十多年来,又有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年)、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年),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年)、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年)和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年)等。,上世纪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同其他自然、社会、人文科学一样从思想文化禁锢中解放出来,30多年来,它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反省以往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逆向考察”的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古代音乐研究的各个方面;一些新的领域被开辟出来,如史料学、乐律学、古谱学、音乐考古学等等。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讲,这30多年来的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中国古代音乐是深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一个从事研究它的人,不仅需要良好的音乐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广博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需要博闻强记的学习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