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ppt_第1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ppt_第2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ppt_第3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ppt_第4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文化交流史,主讲:王明月,历史系,绪 论,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念,“西”不仅是方位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符号,是一个内容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如: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 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因此,“西”在中国 人的观念世界里是一个别具异国情调的概念。,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念,中国人对于“西”的认识:,从地理方位讲,西即西方,古称西域。中国人对西域的认识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先秦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地中海(秦汉至明初

2、),包括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时期),特指欧洲 (晚明前清时期),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中国人对“西域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地理文化概念的西域文化,即东亚文化圈以外的其他文化(远古至15世纪前期),欧洲文化(晚明前清),政治文化概念的欧美文化(19世纪),因此,中国古代的“西域文化”主要指异域文化。但不包括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也即东亚文化圈之外的其他文明都是异域文化。,中国人为何把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外来文化统称为西域文化呢?,首先在于其他文明体系在地理方位上都位于中国的西 部。 更主要的也最根本的是文化特质的迥异。在人类四大文明体系中,欧洲文

3、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有着紧密联系,甚至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语言、宗教思维的共性,造就了三大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联系和影响更因战争的纠葛而加强。中国文化自成体系,在上述几个方面与其他文明少有联系。,2、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人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种意义上使用天下概念,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从文化层面理解“天下”的。东亚世界笼罩在中国文化圈之内,西方世界非我族类,是中国人“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天下观,天下即中华。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包括中华和四裔(夷狄),包括绝域,指遥远的西方世界,3、中西文化交流史本质,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认 识、交往和对话的历史。它不是

4、中国与中亚、 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关系的总和。它的研究 对象是中西文化相互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性。,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第一种观点,肇始期(远古至战国),发展期(秦汉至南北朝),高峰期(隋唐),繁荣期(宋元),调适与会同期(明清),复兴期(民国),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著,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种观点,古典时期(从远古至15世纪前期),晚明盛清时期(15世纪后期19世纪初),近代(19世纪),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古典时期的特点:,中国在中西文化

5、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强势的地位,尤其是汉唐、元明清时期。 在对外交往中展现出比较开阔的胸襟和自信的态度。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从交通路线来看,以陆路交通为主,从两宋开始,海上交通日渐繁荣。,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晚明盛清时期的特点:,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强势地位日渐消失,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依然保持平等、互惠的格局。 耶稣会传教士担负起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使命,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的使者。 虽然中国经济和科技逐渐落伍,但中学西传依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流。 陆上交通日渐衰落,海路交通成为中西交往的主要路线。

6、,近代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国社会开始全面卷入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化进程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再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中国在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 西学东渐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往的主流。 “西”传统意义上地理文化的概念丧失,成为一个带有意识形态意蕴的政治文化概念。,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古典时期:,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 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海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尤其是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极度繁荣。张 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僧西游、蒙古三次西征是这 一时期中西交通繁荣的历史

7、见证。,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 强势的地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器物层 面上。 从外来文化的影响看,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社会及文化影 响极其深远;阿拉伯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中亚的物产和艺术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增添了 绚丽的色彩。,晚明盛清时期,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欧洲国家,传教士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欧之间依然是平等互惠关系,但双 方也开始了文化主导权的争夺,礼仪之争就是典型表现。 从传播的内容看依然是一个中学西传的过程,具有突出的 单向交流特征。 从传播的影响看,中国文化

8、尤其是思想文化对欧洲产生了 很大影响,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深刻影 响。,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1、中国文化的高度发达及其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学术界关于原生文化的分类:,“三大文明”(近东文明、东亚文明、中南美文明) “四大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西亚北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六大文化区”(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 “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国) 斯宾格勒的“八大文明中心”(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雅典、伊斯兰、西方、墨西哥) 汤因比的“26大文明中心”,世界上其他

9、原生文化因各种原由,大都相继 夭折,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古希腊等莫不如 此,这些文化大都沿着“中断重建”的轨迹跳跃 式地演进,被称为“突破性文化”,苏美尔巴比 伦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近代西欧,便是 其跳跃式轨迹。与其他原生文化不同,中国文化 几千年绵延不绝,堪称“连续性文化”的典型。,2、中国文化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 化佛教等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生活。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与行 为方式。,3、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首先,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器物文化为西方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是西方现代科技的直接源头。 其次,在思

10、想意识领域,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实用理性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 第三,中国完备的科举制度对欧美的文官制度产生了影响,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四,中国古典文学对东亚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红楼梦创造了迷人的中国艺术世界,征服了世界人民。,四、学习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意义,1、探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与异域文化交流的史实 2、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3、总结中西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教训 4、为中国文化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参考书目,1、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全五卷),李喜所 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 4、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张广达、王小甫著,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 5、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岳麓书社,1987年 6、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华书局,2003年,7、欧洲与中国,G.F.赫德逊,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年 8、唐代的外来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