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课件_第1页
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课件_第2页
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课件_第3页
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课件_第4页
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学前心理学,万湘桂 康素洁 主 编,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PART 04,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PART 04,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理解感觉、知觉、观察等概念,了解感知觉的作用和种类。 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及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把握感知觉的特性,初步掌握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

2、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种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如我们面前放一个红色番茄,我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呢? 我们用眼睛看一看,知道它有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 用嘴去咬,知道它味道很甜; 用鼻子闻一闻,知道它有淡淡的清香; 拿在手上摸一摸,知道它表面光滑; 掂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 我们的头脑接受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还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如人们能够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例如,“洗澡后,我感觉凉爽多了”“我正在跑步”“我感觉好渴啊”等就是感觉对机体本身状况的反映。

3、,(二)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但任何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感知觉既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感知觉既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是根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特点和刺激物的不同来源而划分(见表4-1)。,表4-1 感觉的分类,(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1,2,根

4、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PART 04,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儿童的各种感觉从出生时就已经出现,并非通过某一种感觉来认识和探索世界,通常是多种感觉协同进行。,视觉,听觉,触觉,(一)视觉的发生发展 1视觉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人的视觉早在胎儿45个月时就发生了。例如,当孕妇在进行日光浴

5、时,胎儿即可感受到光的刺激,如果一束强光照在孕妇腹部时,腹内的胎儿就会转脸避开光线。,2视觉敏锐度的发展 视觉敏锐度简称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在临床医学上,视觉敏锐度称为视力。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不断地提高。,3颜色视觉的发生发展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3种特性有关。,新生儿是看不见色彩的,在他们的眼里,世界被知觉为黑、白、灰的世界。研究表明,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出现。如3个月大的婴儿已能区别颜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比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

6、都随年龄而增长。,根据丁祖荫、哈永梅于1983年做的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曾得到以下结果:,研究表明,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离不开生活经验和教育。因此,成人要注意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学前儿童多接触各种颜色,指导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并经常教育他们做精确的辨认。,(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1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医学研究表明,胎儿耳朵的构造(从外耳到内耳)大约在妊娠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可以感受到声音。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已有了听觉反应。半个月左右的新生儿把头转向声源的现象已较为普遍。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

7、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2听觉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而不喜欢噪声;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学前儿童的听觉感受性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总的来说,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进行不断完善。研究表明,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感受性是一直在增长的,成年以后,逐渐有所降低。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辨别语音的能力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在幼儿中期,儿童可以辨别语言的细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儿童基本上能辨别本民族语言所包含的各种语音。,(三)触觉的发展 1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

8、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如吮吸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也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甚至早产儿也能发生巴宾斯基反射。,2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能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当手的触觉探索活动发展起来以后,口的触觉探索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3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胎儿出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如抓握反射。手的真正意义上的触觉探索,出现在45个月,是以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9、为标志的。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方位、形状、距离、大小等空间特性的知觉。,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个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如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中间等方位词所标志的空间相对关系。,上,下,左,右,3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7岁后儿童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

10、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2形状知觉 实验证明,儿童在婴儿时期已经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3岁儿童基本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梯形、菱形。 试验表明,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他们在幼儿期的形状知觉和图形辨别,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结合。,3距离知觉 它既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既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也包括前庭觉等除嗅觉外的其他感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判断早期的婴

11、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在 1961年设计了“视觉悬崖”实验,如图4-1所示。实验表明,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视觉悬崖”实验,(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的,也来自内部的。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用计时工具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心理学家发现,用计时工具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

12、、态度有关。,儿童在幼儿晚期,在教育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计时工具或其他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认识时间。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就时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确的观察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 观察力就是人

13、在观察过程中表现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观察力既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3岁前儿童缺乏观察力。3岁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观察的持续性逐渐延长,观察的细致性逐渐增加,观察的概括性逐渐提高,观察方法逐渐掌握,丁祖荫的研究(1964年)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他提出,儿童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教给有效的观察方法,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PART 04,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14、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即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具体体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敏感化,(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在几

15、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 幼儿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说话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学前儿童的感受性。,(二)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有时也可能是感觉的消失。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感觉的适应规律。如在让学前儿童嗅闻某种气味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为适应而分辨不出播放音乐时,音量不应过大,以免学前儿童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从光线较强的户外进入光线较暗的室内时,要让学前儿童有暗适

16、应的过程,以避免发生摔跤等安全事故在教育活动中,应避免单一的刺激持久作用于学前儿童,否则会使学前儿童对其变得不敏感,影响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教师可利用感觉的对比规律来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学前儿童的感受性。,(三)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四)敏感化 1特殊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得到提高。在生活实践中,因为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熟练的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 2感觉的补偿 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

17、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其他感觉能力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以上这些人的感觉能力有如此惊人的发展,并不是他们先天具有特殊的分析器,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长期锻炼发展起来的。,幼儿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专门的感知练习,也要利用各种日常活动,来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感受性。如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学前儿童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学前儿童的听觉感受性通过对多种多样食物的品尝活动,发展学前儿童的味觉感受性等。,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

18、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它是指从众多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加以优先知觉的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从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有时却很难,如从雪地里区分出白熊,从众多军人中找出自己的亲人并不容易,也就是说知觉的选择性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在:,01,02,04,对象与背景 的差别,对象的 活动性,主体状态,03,对象的 特征,(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人们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如图所示,在看此图时,我们一开始会把它知觉为一个三角形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