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之间——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1].ppt_第1页
寄情山水之间——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1].ppt_第2页
寄情山水之间——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1].ppt_第3页
寄情山水之间——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1].ppt_第4页
寄情山水之间——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寄情山水田园间 孟浩然、王维之山水田园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敞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请用一个字来形容 你读罢此诗后的感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在孟浩然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他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算是“淡到看不见诗”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 “语淡而味终不薄”。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知人论世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

2、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少时,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知人论世孟浩然,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3、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知人论世孟浩然,知人论世孟浩然,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一生经历比较简单,因此诗歌创作的题材也较狭隘。 孟浩然的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诗歌语言清掸,意境深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大致生平经历,诗歌主要成就,个性品格与他人评价,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

4、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请用第一人称作主语,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山寺钟

5、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联写出了什么景象?,悠然的钟声 人声嘈杂,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对比,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首联中以对比暗示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结合颔联,我们从中可见诗人的志向是什么?,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明诗人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的情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最后两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归隐后又将过着怎样的生活? 1、意象意境情感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在此番幽深静谧的意境中,流露

6、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情趣。 2、炼字 “忽”,忽然,不经意之意。不经意间便忽然到了庞德公当年栖息归隐的地方,尤其可见诗人忘情于自然间,这一路攀登之不觉辛苦。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正表现出诗人隐逸的情趣。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所以“忘乎所以”。,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如何理解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中的“寂寥”与“幽人”?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 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而恬淡地生活着。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 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诗中所写: 时间: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空间: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

7、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课堂小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孟浩然的“隐逸”,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作业(09.12.16),1、阅读美文选读孟浩然(闻一多),并完成篇末所附探究问题。 2、根据夜归鹿门歌课上所做的赏析指导,赏析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

8、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 有情。,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

9、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终身不仕”之孟浩然,孟浩然之“隐逸”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故

10、李白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然,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亦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并不矛盾。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期望而无萧瑟之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

11、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耶溪泛舟,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李白),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移舟夜宿建德江边,暮色苍茫中渐起羁旅愁思。,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 江清月近而愈显清寂无边。,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诗人傍晚散淡逸兴,老翁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纯意洁,脱尽凡俗之气。,耶溪泛舟,“语淡而味终不薄” 之孟浩然诗,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东晋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

12、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淡为基调, 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味却很醇厚。,诗佛 王维,“亦官亦隐”之王维,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曾经表示了一些不满。象盛唐许多诗人一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这些诗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都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

13、在燕然。,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 上的烽烟,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气势,透露着诗人 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

14、归隐这一途了。 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初唐诗人,致力于律诗的创作)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终身不仕”之浩然“亦官亦隐”之王维,若说孟浩然的纵情山水,还不时流露出深感寂寞的孤独,而王维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写的一组小诗,将其自甘寂寞的山水情

15、怀表露得极未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遗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PK,“静逸明秀”之王维诗,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昂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镜花般的纯美诗境,达到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即禅的最高境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16、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也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了。,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就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歌里表现出来。,日落江湖白,潮来

17、天地青。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田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 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此二句淡远迷离,烟云变灭,有如水墨晕染的画面。,“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 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致。” 虽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但像王维那样直接契入空灵禅境的并不很多。也正因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形成原因,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