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9/13,九江学院,1,6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文治教化”之意。西方“文化”一词出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耕作,引申至人们培育、创造、发展起来的与天然状态有别的事务。 就广义而言,文化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以狭义言之,则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 历史文化地理,就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变化、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背景。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6. 1 历史文化区的源流 6. 2 中国文化重心区的东移南迁 6. 3 文化区的划分与地域特色,2020/9/
2、13,九江学院,2,6. 1 历史文化区的源流,文化区,是指地表陆地上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区,亦称文化地理区。文化区的形成是一定历史与地理条件的产物,其发展、变化自然也与时间、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历史文化区的起源与分界 1.1 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地理分布广泛,从时间上讲,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看,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为密集,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分布次之,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区域文明是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主、长江流域地区为辅的早期文化中心区。 故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
3、地在黄河流域。,2020/9/13,九江学院,3,黄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粟类等耐旱、生长期短的作物旱作农业区; 北方草原:更加干旱少雨矮草、灌木畜牧业; 长江流域:水热气候条件优越水稻传统的稻作文化区。,2020/9/13,九江学院,4,1.2 中华民族两大文化区体系的分界,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造就了各地迥然有异的多元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汉文化区的划分,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而言,既是一个具有历史学意义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地理学意义的概念。一般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区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自然地理界线。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在我国农耕文化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地理尤其是气候的分界线。但在
4、我国境内,除农耕文化外,还有更广大的草原沙漠地区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游牧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伴的游牧文化。,2020/9/13,九江学院,5,东南地区农耕文化与西北地区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有一条明显的东、西两大部分的分界线,即以今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的“胡焕庸线”。,2020/9/13,九江学院,6,长城也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区域的一种分野界线。,2020/9/13,九江学院,7,从一定意义上讲,与其说长城是中国古代若干王朝的北部疆界边界,不如说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这两大文明形态的区域分野标志。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主要文化区域的分界
5、线,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位置不断向南退缩的走向,大致反映了相应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渐趋寒冷的变化。 长城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造工程,但它所处的“燕山”一线作为中华民族两大文化区体系的分界,却有着“天然”的分界意义。,2020/9/13,九江学院,8,2. 南北文化区的对峙、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上,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同时期南、北不同政权之间的对峙,本质上就是南北不同文化区域的对立。不过,当这两种文化区域的对立持续到一定时间呈现出疲态以后,就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自然交流,以致最终形成必然的融合。 可以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文化区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区之间的对峙、交流
6、与融合。,2020/9/13,九江学院,9,2. 1 环境差异与区域文化对立,不同区域文化或文化区的形成,都是特定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人们在一定空间条件下活动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的地域表现。 一般而言,在中华民族文化区内: 南米北面 南细腻北粗犷 南柔北刚,2020/9/13,九江学院,10,2. 2 文化走势与发展变化的脉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是“华夏”与“夷狄”之分。 随着西周建国而广泛传播的周文化,迄止春秋末年,在各地的影响程度迥乎不同。周、鲁是周文化的中心,礼乐昌盛;其次是晋、卫、宋、齐,对周文化都有所发展;而秦、楚等国仅社会上
7、层受到周文化的影响。,2020/9/13,九江学院,11,及至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的政治形势及各地的文化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大体说来,“鲁国尚儒学,是儒学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本土文化一直较为落后。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2020/9/13,九江学院,12,秦统一后,尊崇三晋法家之学与东方滨海地区的阴阳五行说,并试图用法家学说来统一文化,但这一努力随秦帝国的瓦解而中断。 至汉,则先后有黄老之学、儒学独尊以及相关的古
8、文经学、今文经学等。秦汉时期文化的演变一直以关中地区为轴心,以北方中原一带为主要舞台,形成了代表区域文化发展典型的三秦文化与河洛之学等”都邑文化“。 秦汉的区域文化虽相对稳定,但绝不是静止不变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年的荆州学派的形成和发展。,2020/9/13,九江学院,1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社会动荡不安,以缺乏积极进取的”玄学“为代表的文化衰落时代,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20/9/13,九江学院,14,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中,由于胡族文化的落后性,加上这种文化在离开原有的环境空间后,表现出与现存环境的不适应性与矛盾性,从
9、而丧失了其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就走上了学习、吸收汉族文化并与其交流的道路。,2020/9/13,九江学院,15,隋唐大一统时代,南北方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中共同发展。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其特色是儒、道、佛并重,又兼容西域各种文化,是二千年来最多彩绚丽的时代。,2020/9/13,九江学院,16,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文化地理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是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的对峙、交流与统合; 另一方面就是文化重心区域分布的不断东移南迁,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020/9/13,九江学院,17,6. 2 中国文化重心区的东移南
10、迁,文化重心区是指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主要精神文化的各种要素的叠加区。所谓各种文化要素,它包括这个时代主流思想的文学、史学、哲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受这种文化影响的区域居民的教育状况和文化素养、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等。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我国中原地区一直是传统文化发展、兴盛或繁荣的重心区。直至宋代,伴随着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传统文化的重心区也随之转移至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2020/9/13,九江学院,18,1. 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时间与标准,一般说来,一个地区成为全国的传统文化重心区的标准是: 第一,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具有明显的示范与表率作用
11、; 第二,人口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才的数量、质量与分布密度等名列前茅; 第三,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对其他地区持续地占有优势; 第四,代表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且能受到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学者们的重视与推崇,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大量事实表明,南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时间。,2020/9/13,九江学院,19,2. 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地区与表现,自南宋前期开始,长江流域中下游的东南地区,成为我国政治中心的同时,又成为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与之相伴,我国传统文化重心区也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的东南部地区。 故,从宋代开始,东南部地区包括
12、两浙、江西、福建等路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2020/9/13,九江学院,20,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主要表现与特点是:,首先,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示范与表率作用。 南宋时期所设的书院,则几乎全部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的两浙、闽、赣、荆、湘等地区。至于长江流域东南部及沿海各地兴办的私塾学校,更是不计其数。,2020/9/13,九江学院,21,其次,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有品位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江西、两浙、福建等地尤为典型。,2020/9/13,九江学院,22,
13、再次,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黄河流域原来的传统文化重心地区。 第四,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代表儒学的正统、中心地位,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时代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东南部地区。 这一时期,以闽学为代表的新儒学的天空群星闪烁,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多元化。如濂学、闽学、蜀学、心学、临川新学、婺州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2020/9/13,九江学院,23,唐代的诗人分布图,2020/9/13,九江学院,24,宋代的诗人分布图,2020/9/13,九江学院,25,第五,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在科举取士方面也占有明显的优势。 在北宋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重心还是先作从西向东的以
14、东,北宋虽然南方地区的进士总数超过了北方,但进士分布最多的省是今河南。 第六,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来看,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 “宣纸”、“湖笔”、“徽墨”、“歙砚”、“端砚”。,2020/9/13,九江学院,26,一般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其一,是在永嘉之乱后的东晋南朝时期; 其二,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其三,是靖康之难后的南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西部之间、南北方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
15、20/9/13,九江学院,27,小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最多元、最灿烂的时期,各国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比较明显,各国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个特色又与国君的爱好和士人的倡导有关。同时因各国人才流动频繁,区域间文化交流和影响也十分明显。 秦始皇以后的封建帝制时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文化往往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读书人也多趋之若鹜,以求仕进和富贵,于是政治中心首辅之地往往成为全国文化重心所在。 唐宋以后,科举取士成了一根指挥棒,促动有条件的非直接劳动者都想通过这一途径以求发展,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读书非必集中于首辅之地,也非必师承某一大师才能凸显。于是经济发展,生活
16、安定的地区成了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经济虽并不发达,但地狭人稠,唯科举无他出路的地区,也成为文化繁荣区。,2020/9/13,九江学院,28,6. 3 文化区的划分与地域特色,中国地理环境整体结构特征,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特色,使其在世界文化园地中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风貌。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东、西、南、北的差异相当悬殊,民族的分布十分复杂,各地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背景又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人文景观形形色色的一系列文化地理区(简称文化区)。 严格地讲,文化区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而且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演替、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空间单位。,2020/9/13,九江学院,
17、29,1. 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区域划分,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为其主体的农耕文化,又包括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东部农耕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大部分。 根据地理学的传统习惯,常常以胡焕庸线为界,将我国划分东、西两大部分。,2020/9/13,九江学院,30,2. 南北两大农耕文化区的差异,在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中,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以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中原旱作农耕文化区(或中原文化区)和以长江流域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稻作农耕文化区(或楚文化区)。 自古以来,许多人也把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分别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代表。分别以“龙”和“凤”
18、为吉祥物。,2020/9/13,九江学院,31,2.1 南方楚文化区的环境与特色,南方稻作农耕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以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为代表。南方主要是亚热带的湿润气候,水热适宜,平原广袤,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故南方楚文化以细腻、婉约、清雅、精巧为基本特征。 饮食以稻米为主,在精神文化方面,特色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老庄哲学及其与老庄哲学创始人相关的道教,此外还有以屈原为代表所撰写的楚辞。,2020/9/13,九江学院,32,2.2 北方中原文化区的环境与特色,中原一带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气候,以粗犷、豪放、敦厚、朴实等为基本特色 在物质方面以旱作农业为主,以粟、麦为主食
19、。在精神气质方面,中原作为中华文化中“礼仪之邦”的发源地,有着自先秦以来崇尚“尊礼文化”的传统;同时,中原文化之“源”的黄河造就了人们勤劳善良、讲求实际,豁达开朗,忠厚朴实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特质,而且影响久远。,2020/9/13,九江学院,33,3. 主要文化区的地域特色,自古以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区域文化已形成自给的传统并一直延续下来。在这些文化区中,主要有: 隶属南方的荆楚、吴越、巴蜀、岭南、滇黔文化区; 隶属北方的中原、齐鲁、燕赵、关陕、关东文化区; 以及分布于我国大西北的蒙古高原文化区、甘新西域文化区和青藏高原所属的藏南、藏北与青海川西游牧文化区等。,2020/9/13,九江学院,34,
20、3.1 吴越文化区,本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杭州湾沿岸,地形平坦,多河流湖泊,经济发达商业繁华,典雅秀丽的江南园林,吴侬软语的方言特色婉转悠扬的越剧、评弹,精细富丽的锦乡丝绸,构成了本区的文化特质。民风“人性柔慧、敏于习文、疏于用武”、“山水清佳,风气朴茂,男务耕桑,女勤蚕织”。,2020/9/13,九江学院,35,3.2 巴蜀文化区,巴蜀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云贵的部分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创造了“天府之国”的灿烂文化,无论从自然地理单元,还是以政治、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自成风格的区域文化。旧志中“土地肥英、风俗淳朴”、“民力农桑”
21、、“人勤稼穑”、“山川挺秀、多产英奇”等都是对巴蜀文化的最好概括。,2020/9/13,九江学院,36,3.3 岭南文化区,本区包括南岭以南的粤桂琼港澳,丘陵山地广布。虽背山面海,北部关隘阻隔,远离中原,但历史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岭南又位于中外文化交汇处,与其他文化区相比,既有传统文化的古朴雅典特征,也有外来文化开放自由的色彩。岭南园林、民居建筑、造型艺术等方面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广东音乐欢快流畅,粤剧流畅细腻,特色明显,自成一家。 海洋文化特色,2020/9/13,九江学院,37,3.4 滇黔文化区,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及广西部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广布,岩溶地貌典型,气候四季宜人,动植物丰富。本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在高山高原文化地理的背景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城文化。既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的影响,也受南亚佛教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纯朴秀丽、精美柔顺的特征。 能歌善舞,2020/9/13,九江学院,38,3.5 齐鲁文化区,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古称“海岱之区”,春秋时代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重礼崇义,创造了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学体系。人情朴厚,其民好学,山东梆子粗犷刚劲。,2020/9/13,九江学院,39,3.6 关陕文化区,地理分布以渭水、泾水流域为中心,包括我国古代三秦今关中地区的陕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盟志愿活动方案
- 比拼活动策划方案
- 汉服采茶活动方案
- 水果泡茶活动方案
- 植树新颖活动方案
- 母亲节瑜伽馆活动方案
- 比基尼企划活动方案
- 检举揭发活动方案
- 民国穿越活动方案
- 残疾人活动日活动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港口航道工程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评估分析
- 单元复习AB卷:第二十八章 圆(A卷-中档卷)解析版
- 网络成瘾干预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年中国3C数码充电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市场供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联考卷(一)化学试卷+答案
- 2024中国农业银行分行年度营销宣传方案
-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写作范文10篇
- 高三第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 汽车司机宿舍管理制度
- 物业监控调取管理制度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件:超声波雷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