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七章行为与应激PPT_第1页
课件第七章行为与应激PPT_第2页
课件第七章行为与应激PPT_第3页
课件第七章行为与应激PPT_第4页
课件第七章行为与应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行为与应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三五”规划教材,叶尘宇,复旦大学,融合教材,目 录,第一节,应激和应激反应,第二节,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学习目标,掌握应激、应激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应激反应的行为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熟悉应激源、应激主体及其特点 了解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概述 1. 应激是指当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和其应对能力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生理反应。 2. 应激源作用于独特的个体,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而具体的反应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及行为反应。,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概述 3.

2、 应激源(对个体构成影响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心理、社会的。 4. 应激反应过程可以包括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强调应激反应过程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并非只有生理反应。 5. 应激反应的主体是独特的个体,应对反应过程则包括损伤和防御两个方面,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 应激源可以是外部物质环境,个体的内环境或者心理社会环境。 应激反应过程是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 应激反应的主体是独特的个体,反应的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应激主体的特质和当时的情境。,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应激源 应激源(stres

3、sor)是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刺激; 外部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突发灾害以及其他理化、生物环境等); 个体的内环境(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这些既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应激源); 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日常生活事件、工作或学习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二)应激源对于应激反应的影响 应激源的强度 应激源发生的可预测性 应激源的可控制性 应激源的数量及累积作用 应激源的性质,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三)应激主体 特质相关的部分:人格特点、个体经历、防御机制、遗传特点 情境相关的部分: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当时的机

4、能状态、个人的心理预期,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二、应激反应 (一)生理反应 (二)心理反应 (三)行为反应,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 全身适应综合征 警觉阶段 主要表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 阻抗阶段 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衰竭阶段 最终激素分泌下降,机体最终将进入衰竭阶段。,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神经-内分泌改变,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二)心理反应 焦虑 恐惧 抑郁 愤怒 激情,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三)行为反应 情绪指向性的行为,多在急性期发挥作用,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

5、保护性,减轻或防御事件的冲击。 问题指向性的行为,多在重组期发挥作用,调动资源和力量,对抗应激源,着重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早期发挥作用的行为如果持续反复存在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健康。,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情绪指向性的行为 克制与压抑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固着与僵化 敌对与攻击,问题指向性的行为 积极寻求支持系统的支援 不健康的方式 适度的应激有利于机体维持活力,但频繁的持续的或特别高强度的应激则耗竭了机体的储备,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也会导致健康问题的加重。,(三)行为反应,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适应障碍,

6、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 在强烈的应激源作用下而发生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应激源常为突如其来,个体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具有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 可出现表情呆滞,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或可出现定向障碍,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惧,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常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 治疗原则以保护个体,尽快摆脱急性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更大的损害为主。 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环境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

7、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在近6个月内,遭遇过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精神障碍常延迟发生。少数患者因有人格缺陷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终生患病率接近8,12个月患病率约为5。 女性较多见。 约有15%持续多年,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合并症较高,酒精滥用为20%70%,广泛性焦虑为40%70%,抑郁症为35%50%,药物滥用为10%25%等。,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反复出现创伤经历 回避行为和情绪木讷 警觉

8、性增高,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处于否认、麻木阶段时:1)鼓励复述创伤性经历;2)重新体验创伤性经历等达到宣泄的目的;3)通过解释情绪的产生和作用理解情绪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4)鼓励和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反省自身的性格特征,完善自我。,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处于强迫性重复时:1)减少刺激、重新组织信息帮助患者重新整理对外界的认识;2)通过区分现实与幻想、改变当前的认知结构、区分自我和客观原因;3)通过脱敏、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一种出现于明

9、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之后,产生以烦恼、抑郁等为主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同时伴社会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患者的性格缺陷、应对及防御方式掌握和使用不当或存在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是发生适应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的人格和生活事件起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临床表现各式各样,以情绪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如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可能会有突发暴力行为,在青少年会出现品行问题,在儿童,可重新出现退行性现象。 适应性障碍的治疗原则以减少或消除应激源,解除症状为主。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环境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本章小结,应激源作用于独特的个体,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