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先秦秦汉史.ppt_第1页
二轮复习先秦秦汉史.ppt_第2页
二轮复习先秦秦汉史.ppt_第3页
二轮复习先秦秦汉史.ppt_第4页
二轮复习先秦秦汉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口区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于海兰,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分期: 先秦时期( -前221年)祖国历史的开篇-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封建大一统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封建国家的分 裂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一课时 先秦、秦汉史,一高考信息台: 1.2012年考纲及考试说明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4)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5)手工业的发展(6)商业的发展 (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9)科技成就(10)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1)文学成就,2. 考情分析: 先秦秦汉史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核心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儒家主流思想和书法、文学等主干知识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三.阶段特征与重点聚焦,1.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中国古代

3、文明的形成。,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变革和制度建设,思想、文化(习俗、文学、艺术),上层建筑,决定,决定,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反作用,反作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以礼乐文化来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井田制,问题思考1:据图示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4、),问题2.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分析说明。,(1)政治上:建立县制,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型。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型。从强制集体耕作向一家一户个体小农经济转型。,问题3.商鞅变法从哪些方面促进了秦国社会的转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 (3)政府的政策扶植 (4)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 土地资源的开发 (5)人民的辛勤劳动,规律性认识1:影响农耕经济发展的因素。,1.(09.12聊城)综观整个中国历

5、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B C D 2.(09.12滨州)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D,B,针对练习,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百家争鸣,规律性认识2:从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政治的互相联系分析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社会

6、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问题思考4:(热点聚焦) 儒家思想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中有哪些现代价值? 材料三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道德修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

7、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规律性认识3、从经济、思想、政治的联系分析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封建社会的大发展。,(1)从经济发展的原因看:政治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加强、重农抑商政策、治国思想理念(法-道-儒) (2)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的需要、大一统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小农经济的需要、地主阶级的需要、统一的需要、思想理论的基础,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

8、基础,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位不世袭,官吏有俸禄无封地,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扩展疆域,巩固统治,形成等级;易形成地方割据,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问题思考5. 通过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 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发散链接: 列举中国历史上秦朝以来的三种政体,试分别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三种政体:专制

9、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评价(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及科技文化的发展,禁锢了思想,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的潮流。,(2)民主共和制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后,在亚洲创建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而使之流于形式。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它直接

10、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先秦时期:先秦史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阶段特征综述,规律性认识 1.创新是一个民族

11、发展的源泉,中国古代制度的不断创新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引发社会变革或改革,进行相应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国古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成熟,是小农经济长期稳定的主要原因,也是封建统治延续数千年的关键。 3生产力的发展是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终极动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繁衍、政府的政策,都是推动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注意:中外比较,高效课堂,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欧历史的不同,1西方 (1)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 工业国家的转变。 (2)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3)外交上: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主要国家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 (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科技上:近代科学产生。 2中国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