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机种点胶改善_第1页
S机种点胶改善_第2页
S机种点胶改善_第3页
S机种点胶改善_第4页
S机种点胶改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機種 點膠制程分析改善案,報告單位: 生技課 指導主管: 邵 宇 報 告 人: 郭齊備 報告日期: 2006年12月23日,年終TIIC交流會,2006年 FIH MPEG LH 組裝廠,TIIC 圈簡介,組圈單位MPE 組裝廠生技課產品生技組,圈名神七圈,圈徽神州七號,寓意神州六號已勝利升空,期待的神州七號亦蓄勢待發,命名“神七” 寓我們也將如“神七”一樣,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神七圈” 組織架構,圈長:王 琛,輔導員: 邵 宇 余世超,圈員,王 琛 姚 迪 劉 洲,郭齊備 巨 娜 趙海洲 桂華東,牛曉強 張向陽 劉志強 張海林,安 陽黃金泉 夏順剛,劉喜武 趙小云 王遼坤,圈歌:產品生

2、技不言愁,几度風雨几度春秋 神舟七號升天咯 歷盡苦難持續改善 節約金額真多喲 產品生技精英鑄就 異常之處顯身手 顯身手 為了老板的微笑 為了我們的丰收 改善歲月 何懼風流,報告大綱,一現況說明,S機種自量試以來點膠制程拉拔力一直不穩定規格15N,從B1-B4客戶均有反饋拉拔力低于規格的狀況且生產制程溢膠不良達80%,離量產時間越來越近改善迫在眉睫!,二目標設定,三制程介紹,3.1機械手點膠,三制程介紹,3.2Rubber pad 裝配,四難點分析,該制程點膠面積非常狹窄點膠區域半徑僅2.2MM,且拉拔力要求必須達到15N以上裝配後膠水展開面積80%以上,故該制程對每一滴點膠量的位置及重量控制要

3、求非常精准經分析點膠位置最佳位置在圓心每一點膠點的點膠理論重量為1.70mg。,五改善思路,改善功能,改善外觀,改善拉拔力,改善溢膠,目標達成,六要因分析(拉拔力),人,機,法,料,來料表面粗糙度有差異,模穴號大小不同 放入治具后的影響,操作人員不熟練,作業員操作手法不合理,點膠控制系統精度不足,點膠控制系統參數設置不當,氣壓不穩定,設計不合理,2,3,拉 拔 力 不 穩 定,1,設計不合理,鎂合金模具無法更改設計改善無可行性。,點膠控制系統精度不足,點膠控制器電磁閥最短切換時間為0.1S,無法精確控制出膠量尋找不同品牌的點膠控制系統對比驗証不同的點膠控制系統點膠后產品拉拔力的CPK。,點膠控

4、制系統參數設置不當,通過DOE進行點膠控制系統最優化參數設定。,2,3,1,六要因分析(拉拔力),6.1點膠控制系統分析,LOTITE 2控制系統效果最好。,DELO,LOTITE 1,LOTITE 2,CPK= -0.12,CPK= -0.45,CPK= 0.1,六要因分析(系統分析),實驗策略,因子水准,6.2 最優化參數設計,六要因分析(系統分析),實驗流程:,DOE實驗設計,干擾數據分析,線性分析,線性或非線性DOE實驗分析,因子設定最佳化,實驗設計:,X,Y,干擾數據分析:,分析數據中是否存在部分的數據不屬于其它所有數據的分布。,整理出“氣壓-速度-時間”的行C13-T,1.Box

5、Plot分析-異常點分析,目的數據收集過程要有干擾之因子控制才能避免數據分析錯誤而作出錯誤決策的風險。,數據分布的區域從15N + 7N,可以接受。 同一組的致性無異常。,2.Trend Chart分析-異常趨勢分析,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是否受其它因子影響。,數據隨時間變化呈現固定頻率的水准變化說明實驗數據無異常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Lack Of Tit Test及顯著因子分析,P-Value=0.0010.05,顯示此模型為Lack Of Tit Test ,即此模型不為線性模型,不能直接在因子實驗的水准內作線性的推估只能作端點的推估若要作因子設定最佳化則需選擇顯著因子作進一步作RSM的DO

6、E。,R-sq=95.29%75%,表示此組Model解釋拉拔力的程度是GOOD!,P-Value0.05,表示氣壓時間均為顯著因子速度為較顯著因子。,接下來進行非線性模型的DOE,目的:決定是用線性模型的DOE還是非線性模型的DOE分析。,6.3非線性模型的DOE分析,非線性模型的實驗設計,排序后的數據檔,根據數據檔制作樣品并測試得到拉拔力數據如下,Y值,非線性模型的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殘差分析,從殘差圖可以看出數據分布無異常點殘差值都有在0附近且殘差值隨時間變化呈固定變化趨勢此模型Good fit,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非線性模型的實驗設計數據分析,P-value0.05該因子不顯著故接下來

7、僅對顯著因子氣壓和時間進行實驗設計。,針對氣壓和時間進行實驗設計,Y值,實驗模型殘差分析,結論:此模型Good fit,可以進行最優佳因子設定。,實驗模型數據分析,R-sq=95.29%75%,進一步論証此組Model解釋拉拔力的程度是GOOD!,因子設定最佳化,五最佳因子實驗結果驗証,回歸分析,通過回歸分析找出因子X(氣壓時間)與Y(拉拔力)的關系。,最優化參數氣壓X1=0.63時間X2=0.46 拉拔力Y=4.40+9.37 0.63+32.9 0.46 =25.4(N),注紅色字體部分為拉拔力測試時橡膠拉裂。,以此優化參數實際生產驗証10PCS,結果符合,均值28.41N,但據生產統計溢

8、膠不良仍然高達70% ?,拉拔力,六要因分析(溢膠不良),人,機,料,法,點膠后作業 參數搭配不當,模穴號大小 不同的影響,操作人員不熟練,點膠針頭 材質不佳,點膠針 頭太大,氣壓不穩定,設計不合理,2,3,溢膠不良分析,1,點膠路 徑不合理,來料表面粗糙度有差異,6.1 點膠路徑分析,點膠路徑,方案一,方案二,六要因分析(溢膠不良),圖A,針頭,針頭,圖B,膠水在針頭尾端形成的物理形態如圖A和圖B:,形態一針頭尾端形成的膠滴,位置在針頭四周360度區域隨機出現從而導致點膠位置偏移產生溢膠不良。,形態二針頭尾端垂直下方形成的膠滴,導致點膠量過多而產生溢膠不良。,正常形態針頭尾端沒有膠滴每次點膠

9、量由點膠控制器准確控制。,圖C,針頭,6.2 點膠針頭分析,六要因分析(溢膠不良),膠滴位置不固定原因針頭材質為不鏽鋼其粘膠性較強。,對策選擇與膠水粘性較小的材質作為針頭。鐵弗龍針頭與膠水為互不浸潤物質,排膠後不會留下殘膠。,六要因分析(溢膠不良),鐵弗龍針頭,普通針頭,因子水准,6.3 點膠后作業參數優化,采用田口L4(23)正交實驗設計,溢膠程度輕微,七改善成果,溢膠不良,拉拔力,5%以下。,大于規格15N,但因測試時橡膠斷裂而無法恆量CPK。,改善金額=142.886*(95%-20%)*60,000 =6,429,870RMB,無形效益:為以後小面積點膠積累豐富經驗,推廣:W機種 Antenna C-Cover,八改善手法,魚骨圖,Boxplot,Trend Chart,Lack of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