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 明铜陵县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一月目 录第一章规划编制工作情况1一、规划修编的必要性1二、规划编制工作过程2三、基础数据说明4四、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8第二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价11一、上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11二、规划实施的成效评价13三、上轮规划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第三章 土地利用供需形势分析16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目标预测16二、土地供需形势分析19三、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24第四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25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25二、中心城区发展方向25三、中心城区用地调控目标26四、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26第五章 土地
2、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29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说明29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说明30第六章基本农田布局调整34一、基本农田调整要求34二、基本农田调整方案35三、基本农田调整前后分析36第七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7一、地均gdp37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7第八章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9一、保护生态用地资源,稳定生态用地数量39二、统筹生态用地布局39三、合理布设生态用地39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41一、用途分区的原则41二、用途分区的依据41三、用途分区的方法42四、用途分区方案42五、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协调43第十章土地综合整治45一、农用地整理45二、农村居民点整理45三
3、、废弃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复垦45四、土地开发46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6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布局47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49一、乡镇土地利用原则49二、乡镇土地利用方向49第十二章规划指标分解51一、分解依据51二、指标分解原则51三、指标分解方法53四、指标分解过程53第十三章规划衔接59一、与上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说明59二、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说明59第十四章主要成果61一、文字成果61二、图件成果61第一章规划编制工作情况一、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一)适应土地管理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上轮规划自编制完成以来,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在保护耕地、引导土地利用
4、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随着铜陵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各业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非农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上轮规划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铜陵县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二)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通过科学修编,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和区域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城镇工矿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
5、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给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必须通过规划修编,进一步严格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控制农村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四)强化对各部门专项规划实施总量控制和整体协调的需要。当前铜陵县城市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均已启动修编工作,各专项规划对土地利用条件和用地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通过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强化土地
6、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总量控制和整体布局协调。二、规划编制工作过程按照省、市规划修编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相互反馈的工作思路,县与乡镇规划修编全面启动。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为做好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铜陵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主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负责确定规划修编的工作范围,制定工作计划,筹措经费,组建规划队伍,部署规划编制,审定规划目标,协调部门行业关系,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审查规划大纲和规划方案,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铜陵县国土资源局根据上级指示及时成立了规划修编工作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的参与者、工作
7、内容、步骤与方法、人员组成与分工、宣传等事宜。其中着重对基础资料的处理,与上级规划的协调,县、乡级规划编制的组织与衔接,公众参与的方法,预期规划成果等做出较为详尽的计划和安排。铜陵县其它各部门和乡(镇)组织熟悉本部门及本地情况的人员作为规划修编联络员,按工作组的要求开展工作,负责提供资料,测算、提出用地需求,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协调。2技术准备为更好的完成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单位聘请规划方面的专家组成规划修编咨询专家组,并组织技术人员及时学习相关文件、政策。同时,本规划编制中的相关图件均采用计算机制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辅助规划工作。对于涉及到的相关软件的使用,不定期的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
8、技术水平。3经费准备本轮规划修编的经费由铜陵县国土资源局根据规划修编的工作量制定,报铜陵县人民政府审批,由铜陵县财政局负责拨付。(二)编制过程本轮规划修编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调查研究工作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完成好调查研究工作,可以为本轮规划修编提供充分的数据与资料保障。本轮规划的编制,主要经历了如下过程:资料收集资料核实专题研究乡镇调研规划大纲编制协调与论证规划成果编制征求公众意见协调与论证规划成果审查报批。2010年初,在收集相关资料并核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实施评价、铜陵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铜陵
9、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铜陵县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研究、铜陵县土地利用战略研究、铜陵县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铜陵县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等专题编写,着重分析了上轮规划实施取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社会经济、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进行了预测,并在对各类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因素,推测未来15年内各类用地需求。2010年7月,在对铜陵县实地调研之后,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及各部门用地需求,结合铜陵市下达的规划用地指标,提出15年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形成了规划大纲和大纲说明。在形成大纲和大纲说明后,再次对其进行协调与论证。就大纲与各部门、乡镇进行协商,与
10、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广泛征询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文本等成果。2011年3-11月,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多名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了论证,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规划成果。三、基础数据说明(一)规划基础数据的采用。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本次规划修编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的是2005年铜陵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分类采用的是三级过渡分类(详见表1-1)。表1-1 2005年铜陵县土地利用现状表(过渡期适用土地分类)单位:公顷、%地 类面 积比 例农用地耕 地18105.6022.07园 地1421.601.73林 地23249.4028.33牧草地1214.201.
11、48其他农用地8629.9010.52小 计52620.7064.13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9101.7011.09交通运输用地985.501.20水利设施用地1064.001.30小 计11151.2013.59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11662.3014.21其他土地6619.208.07小 计18281.5022.28合 计82053.40100历年土地利用数据主要采用铜陵县1996-2005年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综合统计数据。2社会经济数据本次规划中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数据均采用了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法定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主要参考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纲要中的社会经济目标数据。各类用地预测数据主要源自各部门调研获取的行业规划、专项研究资料。(二)规划基数的转换说明。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过渡期适用)基础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对规划基数分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转换形成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农用地转换中,将过渡地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转换中,对过渡分类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参照规划基数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城乡建
13、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其他土地转换中,将过渡分类中的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参照规划基数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水域、自然保留地。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是历年变更调查的累积成果,由于在土地变更调查时对土地分类含义把握不准,即变更调查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归类未能紧跟用地性质的实际变化,尤其是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混乱,从而造成调查面积与土地利用的实际不相符合。以此面积数据作为规划基期面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大大降低。因此,在准确掌握地类含义和调查方法的前提下,工作组对全县城镇村用地面积进行了实地的摸底调查,利用调查成果对全县2
14、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中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了切合实际的调整,并且在规划现状图上作了相应的变更。(三)转换后的土地规划基数。依据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等文件规定,将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按规划分类转换后形成数据如下:土地总面积82053.40公顷,其中农用地52620.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13%;建设用地面积11151.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59%;其他土地面积1828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8%。农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18105.60公顷、1421.60公顷、23249.40公顷、1214.20公顷和8
15、629.9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2.07%、1.73%、28.33%、1.48%和10.52%。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8813.20公顷、2049.50公顷和288.5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0.74%、2.50%和0.35%。其他土地中,水域、自然保留地的面积分别为11662.30公顷、6619.2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4.21%和8.07%。表1-2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数据表单位:公顷、%一级地类二级类面积比重农用地耕地18105.60 22.07%园地1421.60 1.73%林地23249.40 28.33%牧草地1214.20 1
16、.48%其他农用地8629.90 10.52%合计52620.70 64.13%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1953.402.38%农村居民点用地5823.807.10%采矿地1012.001.23%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4.000.03%交通水利用地2049.50 2.50%其他建设用地288.50 0.35%合计11151.20 13.59%其他土地水域11662.3014.21%自然保留地6619.208.07%合计18281.5022.28%土地总面积82053.40100% (四)基础图件。本规划主要收集了铜陵县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铜陵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
17、库、铜陵县路网规划图、铜陵县旅游规划、森林资源规划图等基础图件。规划现状图标识方法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本轮规划修编图例要求,符合国家现行编绘图件的标准。四、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一)工作方法1政府组织。在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和安排下,有序地开展规划修编的各项工作。2部门合作。充分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3上下协调。充分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规划修编信息,高度重视县、乡两级规划的衔接。4专家咨询。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5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加大宣传力度,加
18、强论证评估,推广民主决策。6调查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精神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调研成果和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重点问题组织专题研究。7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规划的空间分析和成果应用,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和水平。8交流与合作。与省内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活动,不断开拓视野,充分吸收和借鉴省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本县实际,力求有所创新。(二)技术路线以创建科学发展、资源集约、统筹协调、制度创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目标,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
19、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弹性、人本、民主、开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理念。同时,明确了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为前提,规划修编专题研究为基础,规划大纲为依据,规划方案为核心,横向协调,纵向衔接的技术路线(图1-1)。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加强了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研究,重视与“十一五”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农业发展规划、交通水利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突出了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管理的机制创新,强化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积极探索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方法和战略,形成了系统的专题研究报
20、告。依据各专题研究及部门(专项)用地规划,在总结专题的综合研究成果及部门(专项)用地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编制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1 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流程图第二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价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基期年为1996年,规划近期年为2000年,规划远期年为2010年。上级下达给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是:2010年末耕地保有量23280.30公顷;规划期间建设占用耕地不得超过1758.4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5812.20公顷,保护率67.92%;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1758.40公顷。一、上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一)耕地
21、保有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铜陵县的耕地面积整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从1996年末的23098.10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18105.60公顷,9年净减耕地4992.5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554.70公顷。比规划目标低5174.70公顷。造成耕地减少的因素主要有建设占用耕地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执行情况。上轮规划确定的2010年铜陵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5812.20公顷,2005年末铜陵县实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812.20公顷,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三)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情况1996年铜陵县建设用地为728
22、3.30公顷,上轮规划确定,至2010年铜陵县建设用地总量达到11612.20公顷,净增4328.90公顷。2005年铜陵县建设用地11151.20公顷,没有突破规划目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实施情况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1758.40公顷之内。1997-2005年间铜陵县实际占用耕地1547.20公顷,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的87.99%。城镇用地总规模指标实施情况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铜陵县城镇用地总量达到1818.20公顷。截止到2005年,铜陵县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1736.80公顷,与规划目标相比仍有81.40公顷的剩余指标。农村居
23、民点用地指标实施情况1996年铜陵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113.20公顷,根据上轮规划目标,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508.50公顷。2005年农村居民点实际用地面积为5823.80公顷,超出2010年规划目标1315.30公顷。交通用地指标实施情况1996年交通用地总量为587.30公顷,2005年增加到985.50公顷,上轮规划目标确定到2010年交通用地总量达到1215.80公顷,与规划目标相比,已使用了81.06%的规划指标。水利设施用地指标实施情况1996年水利设施用地总量468.40公顷,上轮规划目标确定至2010年水利设施用地为1611.90公顷,2005年水利设
24、施用地总量1064.00公顷,与基期年相比增加了595.60公顷,与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剩余指标547.90公顷,随着铜陵县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的加大,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必然更大。(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执行情况。上轮规划确定,铜陵县到2010年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指标为1758.40公顷,其中开发土地后备资源966.10公顷,土地整理685.10公顷,土地复垦107.20公顷,通过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整理将补充耕地1758.40公顷。1997-2005年全县累计补充耕地1205.90公顷,已完成规划目标的68.58%。二、规划实施的成效评价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自实施
25、以来,实施情况总体良好,相关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取得了以下成效:第一,规划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管理,土地用途管制已被各级政府、各部门所接受,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用途和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其它用地,规划的实施从整体上保证了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第二,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地保护了基本农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基本农田坚决不得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复垦开发整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促进了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第三,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铜陵县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土地
26、开发整理,切实履行“占一补一”的法定义务,有效的保护了铜陵县耕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第四,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土地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优化了生态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增强了全社会按规划使用土地和管理土地的意识。三、上轮规划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铜陵县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上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规划地位不突出。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够,未引起相关部门及领导的足够重视,对具体项目建设用地没有严格控制,只是从总量上加
27、以约束,难以起到控制用地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规划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领导对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较高,但在用地安排时却片面要求规划方案适合用地要求,一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修改规划以满足用地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违法占地一度居高不下,有些违反规划的用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另外,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土地利用规模上不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二)规划缺乏足够的动态性和预见性。上轮规
28、划目标是在强调耕地保护的大形势下确定的,因此,规划预测的方法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较少考虑市场体制的作用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布局等逐渐不适应形势需要。加之年度计划编制偏小,给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在农村居民点、中心村及小城镇规划布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给规划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三)规划缺乏必要的弹性空间。上轮规划自上而下开展编制,各类规划控制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具有很强的指定性和刚性,缺少必要的弹性空间,这显然达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应变力和适度弹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超前性和长期性的规划,很难做到用地规模的预测合理和分配合理,布局上随着社
29、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较大变数。因此,随着规划的实施,规划被动调整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效率和严肃性。规划实施9年来,全县多次调整规划,规划调整的原因大部分是基础设施用地和城镇村建设需占用农用地。(四)规划监督制度和实施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要保证规划实施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执法监督制度和实施评价体系。由于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在这方面不够完善,上轮规划实施过程中,用地、批地、制定和执行规划的都是政府,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缺乏完整的反馈机制,没有建立起一套实施评价体系,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效果和执行力度,没有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及时的决
30、策调整。第三章 土地利用供需形势分析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目标预测(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1gdp预测铜陵县1996-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如表3-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996-2005年铜陵县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呈现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67%。表3-1 1996-2005年铜陵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变化表单位:万元、%年份gdp增幅增长率199614.92-199714.970.050.34199815.010.040.27199915.040.030.20200015.420.382.53200115.760.342.20200214.71-1.05-6.66
31、200316.211.510.20200419.132.9218.01200520.981.859.67资料来源:1996-2005年铜陵县统计资料。根据铜陵县“十一五”纲要,2010年,铜陵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再结合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以乐观地预测铜陵县的经济在“十一五”后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相关研究成果,设定铜陵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左右,则可以预测2010年铜陵县地区生产总值为94.08亿元,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速度会逐渐缓慢,因此,可以预测2011-2020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2020年铜陵县地区生产总值为
32、582.47亿元。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3-2 1996-2005年铜陵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表 单位:万元、%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增长率19960.65-19970.810.1624.62 19980.930.1214.81 19990.990.066.45 20000.96-0.03-3.0320011.180.2222.92 20023.262.08176.27 20032.27-0.99-30.3720042.490.229.69 20055.953.46138.96 资料来源:1996-2005年铜陵县统计资料。从表3-2可以看出,1996-2005年铜陵县全社会固定资
33、产投资总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采用二次曲线回归模型y=b0+b1t+b2t2预测铜陵县2010年、202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模型中y为目标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t为目标年年份减去1995,b0为常数项,b1、b2为回归系数。通过拟合分析得出b0、b1、b2,=0.9102,建立以下二次曲线回归模型: 公式(3-1)根据二次曲线模型可以预测出2010年铜陵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0.67亿元,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10.44亿元。(二)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趋势预测。1总人口预测人口预测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预测的前提。人口的规模、构成及其分布都直接影响社会对农畜产品的总需求量
34、,同时对居住、工矿、生活设施和交通等建设都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因此,解决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人口增长和土地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专题成果,分别采用人口趋势预测法、自然增长法模型对铜陵县总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以铜陵县的人口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最终预测结果为:2010年末总人口为407163人;2020年末总人口433308人。2城镇化趋势分析本规划采用修正后的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铜陵县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铜陵县城
35、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专题成果,表3-3给出了三种铜陵县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预测方案,以期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最可行的方案,从而对规划目标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表3-3 2010年和2020年铜陵县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案比较 单位:%增长率2010年城镇化水平增长率2020年城镇化水平方案一246.691.5056.90方案二2.547.852.0059.76方案三349.032.5062.76目前,铜陵县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的末端,城镇化水平有逐步加快的趋势。结合铜陵县的实际情况及和“十一五”规划,2010年和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取平均增长趋势法方案二的预测结果作为铜陵县城
36、镇化水平的最终预测结果,即2010年铜陵县城镇化水平为49.03%,2020年铜陵县城镇化水平为62.76%。3城镇人口及农村人口分析根据上文预测的2010年和2020年铜陵县城镇化率和人口数据,可以测算出2010年和2020年铜陵县城镇人口分别为789434人和1078540人;2010年和2020年铜陵县农村人口分别为895712人和754260人。二、土地供需形势分析1耕地需求量预测参照铜陵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专题,根据粮食需求安全法和时间序列回归法预测的铜陵县耕地面积,确定耕地需求量思路如下:耕地需求量上限以不突破两种方法预测的最大值,下限以不低于两种方法预测的最小值。耕地需求量=
37、预测耕地需求量t1,预测耕地需求量t2其中:t1表示第t期两种预测法的最小值;t2表示第t期两种预测法的最大值。经测算,耕地需求量范围如下:(1)2010年,耕地需求量区间为16146.00公顷,17672.03公顷;(2)2020年,耕地需求量区间为12243.00公顷,16259.50顷。因此,建议耕地保有量目标如下:(1)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17700.00公顷。这一耕地保有量可以完全保证生活用粮完全自给,并保证一定数量的工业用粮供给。(2)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16300.00公顷,这一耕地保有量可以完全保证生活用粮完全自给,并保证一定数量的工业用粮供给,同时给非农建设用地提供了
38、适度宽松的供给空间。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铜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提出到2010年,确保耕地总量稳定在23280.30公顷,基本农田15813公顷。2005年铜陵县耕地面积为18522.9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5812.80公顷。本轮规划在上轮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基础上作一些局部调整,最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5482.80公顷。3城乡用地预测根据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专题,对城乡用地采用了趋势分析法、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预测和部门预测法进行了预测。根据三种分析方法比较,均真实反映了规划期城乡用地增长的内在趋势。部门预测以铜陵县政府相关部门对未来行业用地的需求为依
39、据,充分吸纳了各部门的意见,也容易被公众接受,较好地兼顾了基础数据和政策变量的结合,预测结果相对可靠。因此采用三种方法预测的平均值作为规划目标年城乡建设用地的预测结果。2010年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0754.21公顷,2020年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2564.55公顷(1)城镇建设用地预测一般情况下,城镇用地规模与人口数量、城镇性质和其发展政策等因素有关。但从总体上来说,在人均用地既定的情况下,城镇用地取决于城镇人口数量,因而可预测城镇人口变化和人均用地来预测城镇用地总规模。城镇用地总规模可用下式预测: 公式(3-2)式中: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面积,单位:公顷; 规划目标年城镇
40、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规划城镇人均用地标准,单位:平方米。2005年铜陵县城镇用地面积为1736.83公顷,城镇人口为162671人,人均现状城镇用地面积为108.47平方米,根据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确定规划目标年铜陵县人均城镇用地水平为:2010年人均城镇用地面积为109平方米;2020年人均城镇用地面积为110平方米。根据公式(3-2),可得到2010年铜陵县城镇用地规模为2175.99公顷;2020年铜陵县城镇用地规模为2991.38公顷。2006-2010年铜陵县城镇用地规模增加439.16公顷,2011-2020年铜陵县城镇用地规模增加815.39公顷,2006-2020年铜
41、陵县城镇用地规模增加1254.55公顷(表3-4)。表3-4 2010年和2020年铜陵县城镇用地规模预测结果 单位:公顷城镇用地规模2005年2010年2020年1736.802175.992991.38城镇用地增加面积2005-20102011-20202005-2020439.16815.391254.55(2)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主要决定于农村人口总量与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3-3)式中: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单位:公顷; 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规划人均用地标准,单位:平方米/人。根据铜陵县城
42、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专题结果,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及减少潜力如下表所示:表3-5 铜陵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单位: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005年2010年2020年5823.765395.814114.78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面积2006-20102011-20202006-2020427.951281.031708.98(3)独立工矿用地预测下表是1996-2005年铜陵县独立工矿用地、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表3-6 1996-2005年铜陵县工业增加值、独立工矿用地表单位:万元、公顷、万元/公顷年份工业总产值独立工矿用地199629362779.8519973
43、5652775.57199842340849.95199944154885.31200045016950.922001489671083.842002502161166.022003554731210.172004916731223.9120051596271252.63资料来源:1996-2005年铜陵统计资料、铜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根据表3-6,可以看出1996-2005年间,铜陵县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根据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专题研究成果,预测2010年工矿用地为2941.49公顷,2020年工矿用地为5395.63公顷。(4)分类预测汇总根据前文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44、的预测,可以大致地预测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的指标如下表所示表3-7 2010年和2020年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分类预测结果单位:公顷用地类型2010年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2175.992991.38农村居民点用地5395.814114.78独立工矿用地2941.495395.63合 计10513.2912501.79由以上分析可知,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将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1996-2005年9年间铜陵县农村居民点用地一直呈增长趋势,且选址随意,一户多宅,土地浪费比较严重,根据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原则,在未来几年内,铜陵县要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程,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工
45、作,加大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三、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规划期间铜陵县土地资源供需平衡的关键在于建设占用耕地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根据以上预测数据,对比铜陵市下达给铜陵县的指标,找出其中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对策。从耕地总量上看,2010年铜陵县满足粮食自给自足的耕地保有量是17700.00公顷,2020年是163000.00公顷,均小于铜陵市下达的任务量(2010年17980.00公顷,2020年17768.50公顷)。从城乡建设用地上看,按照预测,2010年、2020年铜陵县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10513.29公顷、12501.79公顷,
46、铜陵市下达的指标分别是8395.80公顷、8958.40公顷,两者相差较大。结构上,预测的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也远大于铜陵市下达的供求。由于规划指标的刚性控制,这部分指标将主要通过提高城镇工矿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降低需求总量、以及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来解决。第四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本次规划前期调研确定的铜陵县中心城区发展边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39.16平方公里。根据铜陵县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铜陵县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482.00公顷。为准确的掌握中心城区内部建设用地结构,本次规划修编基数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市县乡
47、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51号)要求对中心城区内部地类结构按照空间附属性质进行相应调整,将已进入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工矿企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城市用地。二、中心城区发展方向铜陵县中心城区发展主要是“南进东扩、跨河发展”,城市总体空间实施“两心两轴三带三区”布局结构。(一)城市中心根据环湖地区建设规划,按照 “拉开轴线、美化入口、整治中心、开发周边”的要求,全面完成旧城改造,推进滨江循环园商务、行政、综合服务区建设。(二)片区规划布局顺安镇定位于东部城区商务行政中心所在地,按照市东部城区总体规划要求,实施“两心两轴三带三区”布局结构,拉开道路建
48、设框架,以政务区带动新城区建设。钟鸣镇部分镇区纳入东部城区总体规划面结合沿江高速、铜宣高速公路的建设,建成8平方公里的新镇区,依托园区,服务园区。三、中心城区用地调控目标规划期间,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39.16平方公里。2005年,中心城区城市用地规模1482.00公顷,城区人口7.8万人;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3250.00公顷以内,其中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287.30公顷,城区人口40万人。四、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根据引导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与城市规划有效衔接、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制目标,在划定规模边界、扩展边界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划分为允许建
49、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建设用地空间分区管制规则。(一)允许建设区1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区内土地面积2441.30公顷。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二)有条件建设区1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范围以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50、指标的前提下,调整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区内土地面积173.20公顷。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区内村庄应限制新增规模,鼓励更新改造,逐步与城市功能相协调。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三)限制建设区1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本区主要是基本农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等,分布远离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区域土地面积1223.00公顷。区内土地主导用途
51、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建设,严格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中已列明,且已安排用地布局的线性建设项目,符合规划可予以实施。规划中未列明、或虽已列明但未安排用地的线性建设项目,须由规划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项目选址和用地的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批准。(四)禁止建设区1禁止建设区主要是笠帽山自然保护区等区域,面积78.80公顷。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说明根据
52、铜陵县各类各业发展用地需求和供给总量,结合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禀赋,在预测和方案优化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本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调整:(一)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规划期内,铜陵县二三产业增加值将超过一产增加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又将主要表现用地增长。因此,在总面积不变的情形下,势必导致农用地、其他土地比重减少,建设用地比重增加。(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土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量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基地高效、持续发展。(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中优先安排交通、中心城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水
53、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坚持行业用地标准,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四)优先安排农业用地,统筹兼顾各业用地需求的原则。在保护耕地,确保粮、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用地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的实际和各部门预测的用地需求,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符合当地实际。(五)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区域进行有效落实。(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调整结构方法和设计深度上,都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解决当前和长远土地利用问题的实际出发。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说明规划布局主要
54、方向是围绕铜陵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现状不适应的用地,保障城乡发展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农业用地布局说明以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和新桥高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继续按照“规划大手笔,建设高档次,产业成特色,服务高效率”的要求,以建设现代生态园区为方向,以都市休闲为基点,以精品工程为支撑,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努力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加工的示范引领区。到2015年,实现产值25亿元,农业循环
55、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全省一流、全国领先。以省级新桥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生姜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政府推动,不断完善园区内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将其打造成集“生产、经营、示范、推广、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发挥胥坝、西联、老洲、东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的先天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特种水产品养殖,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天门、顺安、钟鸣等山地资源,以凤丹、生姜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通过五年建设和发展,全县基本形成洲圩片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和山区片的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农业产业布局。以顺安、钟鸣为主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河南省上蔡县邮政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福建省南靖县邮政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购房合同转卖协议书范本
- 门市房购房协议书范本
- 转让追偿权利协议书范本
- 企业投标中心管理办法
- 企业高官培训管理办法
- 交易可疑报告管理办法
- 乡镇各类台账管理办法
- 仓库资源存储管理办法
- 2024 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培训考试题库答案
- 水库三个责任人培训课件
- 糖尿病护理和管理
- 2025年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党的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年)
- 《子宫颈癌筛查规范(2025年版)》解读
- 2025年广东省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 供电系统安全培训
- 箱变吊装方案(3篇)
- 直播电商结算管理制度
- 吊篮作业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