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ppt_第1页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ppt_第2页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ppt_第3页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ppt_第4页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立体交叉:采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路线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交通设施。 一、立体交叉按交通功能分类: (1)分离式:相交道路之间没有特设匝道,保证直行方向的交通互不干扰。 (2)互通式:设有匝道连接上下道路,满足全部或部分转向要求。,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一、分离式立交的设置条件 (1)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交叉除已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其余均必须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2)一级公路与直行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相交叉,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3)二三四级公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很大,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4)铁路与二级公路相交时应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5)由于铁路调车作业对公路或城市道路

2、上行驶的车辆会造成较严重延误时,应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6)自行车道路与铁路与铁路相交遇下列三种情况时,应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a)与II级铁路正线相交,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超1万辆; b)与I级铁路正线相交,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超6000辆; c)火车调度作业中断自行车交通日均累计2小时以上,且在交通高峰时中断交通15分钟以上。,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一节 分离式立交,二、铁路与道路立交方式的选择 1、道路与铁路的立交形式 a)上跨式 b)下穿式 c)部分上跨与部分下穿式组合 2、下穿式立交的优缺点 优点:1)汽车升落坡总高度比上跨方式小。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可利用非机动

3、车桥下净空小的特点,以不同车道不等高分别设置,来降低非机动车的升落坡高度和道路纵坡。 3)采用顶推法施工,工艺简单。 缺点:1)拆迁量大,破坏原路的地下管线系统,隔断引道两侧街坊间的横向交通; 2)需要设置雨水泵站,增加了建设资金。雨大容易内涝。,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一节 分离式立交,二、铁路与道路立交方式的选择 3、上跨式立交的优缺点 优点:1)对原路网交通影响不大,地下管线不用搬迁。 2)对人的心理影响较好,不像地道桥给人感觉压抑和隔绝。 缺点:1)汽车升落坡总高度比下穿方式稍大。 2)纵坡大,引道长,对于非机动车爬坡较困难。 4、部分上跨与部分下穿式组合立交优缺点,第六章 分

4、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一节 分离式立交,一、下穿式地道设计 (一)地道引道的平面线形 1.道路与铁路交叉,应尽量争取正交或接近正交。 2.地道的引道应尽量设计成直线,避免把引道设在弯道上,特别是小半径的弯道上。 3.引道上应尽可能避免有交叉路口。 (二)地道引道的纵坡度 1.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的情况下,机动车道的纵坡以3%4%为宜。 2.地道引道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宜大于3%,而一般应尽可能使其不大于2.5%。 3.地道及引道横断面形式分为单幅、双幅、三幅和四幅,以四幅路为最好,三副路次之,二幅和单幅最差。,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二节 下穿式立交,一、下穿式地道设计 (三)地道的排

5、水 1.在引道纵断面设计时,要考虑尽量减少凹段的汇水面积,防止外部地面水流入凹段,并在布设雨水口时尽量截流。 2.地道最低点的雨水口至少采用四联至六联。并在一定距离沿引道两侧布设雨水口截流以防雨水集中于低点。 3.引道两侧还应采取挡水,截水措施防止两侧高地地面雨水流入引道。 4.依靠自然排水的雨水管出口管底应高于排水沟或河道的常水位,雨水管底纵坡度应大于0.1%。 5.对于无法依靠自然排水的地道,须在地道最低处埋设盲沟抽水,使水位降至路面以下一定距离。,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二节 下穿式立交,人行立交过街设施主要可分为:人行天桥和行人地道。 一、设置城市人行立交的目的 1.提高主要道

6、路上机动车交通在路段、路口的通行能力。 2.实现人车分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二、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设置原则 1.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应设置在交通繁忙过街行人稠密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路段或平面交叉处。同一条街道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统一考虑,一次或分期修建。 2.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出入口应与附近环境协调。 3.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置应按规划永久横断面考虑,并注意近远期结合。 4.比较修建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两种方案时,应对地下水位影响、地下管线处理、施工期间对交通及附近建筑物的影响等进行技术、经济效益比较后确定。,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三节 人行立交,三、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

7、设置条件 (一)在路段上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可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1.过街行人密集,影响车辆交通,造成交通严重阻塞处。 2.车流量很大,车头间距不能满足过街行人安全穿行需要,或车辆严重危及过街行人安全的路段。 3.人流集中,火车车次频繁,行人穿过铁路易发生事故处。 (二)在交叉口处过街行人严重影响通行能力时,可根据实际交通情况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三)结合其他地下设施的修建,考虑修建人行地道。,第六章 分离式立交与人行立交 第三节 人行立交,四、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主要设计标准 1.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通道的梯道、坡道宽度应根据设计年限人流量确定 。 2.行人过街宜采用梯道型升降方式。梯道坡度宜采用,梯道高差大于或等于时应设平台,平台长度大于或等于。 3.为自行车、儿童车、轮椅等的推行,应采用坡道型升降方式。坡道坡度不应陡于。纵向变坡点视具体情况加设竖曲线。坡道表面应防滑耐磨。冰冻地区应慎重选用。 4.自行车较多,由于地形状况及其他理由不能设坡道时,可采用梯道带坡道的混合型升降方式。混合型的坡度不应陡于。 5.梯道、坡道与平台应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