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了解古代城市的繁荣。4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与发展情况。一、商业的发展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3春秋战国时期,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致富,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4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南北经济往来密切,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5宋代,

2、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6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7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品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特别提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趋势:由北向南逐步扩展;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沿海城市越来越多;区域性工商业中心越来越多。【明析概念】商帮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

3、形成的商人群体。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2)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3)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4)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宋代(1)城市商业情况: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2)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

4、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3)统治者对城市经济活动由严格控制到逐渐放松。(4)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三、“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产生: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2汉初发展(1)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2)表现: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松动:中唐以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强化(1)表现: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

5、政策,还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2)影响: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易错提醒】“重农抑商”的发展历程(1)“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而不是自古就有的。商鞅变法以前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发展。(2)在我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断受到冲击,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扶植措施。【轻巧识记】用“先”“后”巧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再一般等价物,后固定为金银。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

6、后地缘组织商帮。1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出现;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大量出现。2城市布局从最初的坊市分开到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的功能和布局出现重大调整,经济职能增强。3“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出现,中唐以来,有了某种松动,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点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探究史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

7、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学生试答:提示:“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史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中国古代史问题2:根据史料二,分析宋代的“市”

8、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试答:提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史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问题3:比较史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学生试答:提示: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意义: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史论升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

9、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要点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史料一: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尚书洪范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

10、通货贿周礼问题1:根据史料一,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学生试答:提示: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史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问题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学生试答:提示:政策: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史料三:(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

11、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摘编自大清会典事例问题3:史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分析清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学生试答:提示:政策:重农抑商。依据: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提高农业产量,维护社会稳定,农业为本,其他各业都依赖于农业。史论升华“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同时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

12、建统治。2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提示: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司马迁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农、工、商并重,强烈反对政府与民夺利。司马迁从社会实际出发,否定“重农抑商”政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13、?提示: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提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

14、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自我测评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提示:(1)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2)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的大趋势是相吻

15、合的。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1(2018河北衡水高三模拟)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c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d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解析:材料表明市坊制度的打破和“市人”“市民”含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含义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市民含义的变化

16、,反映不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城市主体人群的变化,b、c两项错误;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所含信息,排除。答案:a知识点二城市的繁荣2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b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d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解析:从材料中的“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可知唐代对破坏坊市围墙的人给予重罚,这反映了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b项正确。答案:b3(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

17、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时期()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解析:材料描述中秋节时城市中饮食娱乐设施的发达,体现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间奢靡之风,a错误;c中私商不符合材料内涵;北宋时期已经打破坊市界限,d错误。答案:b知识点三“重农抑商”4(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汉高祖的抑商政策主要针对有市籍的中小商人,这类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一般平民低下。这种以中小商人为抑制对象的政策,在汉代曾反复提出,对汉代以后也有一定影响。据此可知,汉代()a富商大贾未曾作为抑商重点b抑商旨在维

18、护封建小农经济c都市商业经济长期萎靡萧条d商业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抑制“中小”商人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小农经济,b项符合题意,正确;富商大贾也是抑商重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商业经济也是繁荣的而非长期萎靡萧条,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的商业政策是稳定的而非朝令夕改反复无常,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5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

19、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欧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中国古代经济通史(1)材料一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

20、样的影响?答案:(1)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商品交易量很大;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许多娱乐场所;出现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许多流动人口。(2)有利于促进全国性市场形成;有利于改变轻商的观念;贵族皇族垄断商业将破坏商品经济的公平竞争;海禁政策阻碍对外贸易发展。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自由商人崛起,秦汉时国内外贸易迅速发展,隋唐时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阶段特征明显c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周、

21、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阶段商业的发展情况,可知各阶段的发展特征明显,故b项正确。答案:b2(2018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解析:材料中“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表明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

22、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在中国古代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一直存在,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3(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乐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市的启闭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b项体现出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故b项正确;草市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唐朝后期出现夜市,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答案:b4(2018湖南

23、永州高三三模)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每界交子发行以1 256 340缗为限。其直接目的是()a健全金融信用体系 b确立交子发行规则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缓解政府财政困难解析:交子最早发行于民间,政府正式发行官方交子,并采用分界发行的办法和规定固定的数量,直接目的是确立交子发行规则,b项正确;健全金融信用体系不符合发行官方交子的直接目的,a项错误;c项不是直接目的,排除;缓解政府财政困难与发行官方交子无关,d项错误。答案:b5(2018湖南十四校高三联考)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

24、()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 408.11 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 641.23 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 021.35 117.22872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非农业税收的增加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税的数量较为稳定,不能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减弱,a项错误;宋代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答案:b6(2018安徽屯溪一

25、中高一期中)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工商业经营注重家族传承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解析:宋代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首创商标制度,a错误;材料是以家族命名,不是家族传承,b错误;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存在品牌意识,d正确。答案:d7(2017天津卷)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

26、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 bc d解析:这一题考查空间概念。根据一般的地理常识可知,朱仙镇是在今天的河南省,而景德镇则在今天的江西省,据此再结合地图可知b项正确。是朱仙镇,是汉口镇,是景德镇,是佛山镇。答案:b8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表明明朝政府()a重视商品市场管理 b限制对外贸易发展c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d固守重农抑商传统解析:从材料中的“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等信息可知,明政府对商人的服饰进行限制,这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8分)9(18分)(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说:“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