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省宿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图片所展示的为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其中直接用于耕种的是a. b. c. d.【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灌溉的筒车,不直接用于耕种,排除,即排除a;而是耕田的曲辕犁,可用于耕田,符合题意,选;是播种用的耧车,直接用于耕种;是用于鼓风冶铁的水排,排除bd。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2、 清朝乾隆年间“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

2、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则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c.重农抑商 d.抑商和禁海【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中“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的信息说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则说明是海禁政策,故选d项。a是抑商的具体表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重农的信息,排除c。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抑商和禁海3、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

3、“财富流向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成为海盗”,而“意大利被晾到一边”,其主要原因是a.欧洲的商业革命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世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原因的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因此地处地中海沿岸商贸中心的“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答案选c,a表述不当排除; bd和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大发现:荷、英、法等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这一过程称为

4、地理大发现;(2)世界市场:新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注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4)制度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本题的考察角度是。4、 下图反映了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速度的加快 b.自由放任政策的推行c.工业革命的持续开展 d.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答案】

5、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011901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各行业就业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趋势是: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工业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服务业。a项是引起工业革命的变化的条件;bd项材料无法体现。所以应选c。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5、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a是火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

6、命的成果;b是汽车,c是输电线,虽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是远洋轮船,因此选c。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6、 下图为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欧美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该图数据认识正确的是加速中国融人世界市场的进程 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反映了欧美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a. b. c. d.【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后,从图表来看,鸦片战争后,洋行在各通商口岸的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鸦片战争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

7、地,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故说法正确,d项正确;而说法错误,因为中国国门是被打开、被近对外开放。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商口岸7、 某同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有关史实。下列调查结论与史实吻合的是a.主要是重工业且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整合理的工业布局c.农村正在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轻工业发展的速度最快【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一五计划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故a正确;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布局,不能说完全合理,故b错误;农村的土地改革在1950年就已经完

8、成,故c错误;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最快,故d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初期的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8、 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c.产品分配制度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d;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是集体经营,而农村改革是农户家庭经营,故选b;产品分配制度的变化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故选b。考点:现代

9、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初期的的经济建设三大改造9、下图中属于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福州 厦门 深圳 北海)a. b. c. d.【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它们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及海南岛由北到南连成一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故排除 ,立即排除abd,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0、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

10、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路轨并抛入大海。这段史料说明了a.欧美列强企图控制中国的铁路运输 b.中英两国对铁路修筑权的争夺激烈c.清政府对修建铁路的极端恐惧 d.中国民众与官府对修筑铁路缺乏正确认识【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耗费巨资的铁路被拆毁,铁轨被抛入大海, 说明当时人们对铁路和火车这种新式交通工具还接纳不了,没有认识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当时人们对铁路是持反对态度的。故选d。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

11、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交通11、下列图片是清废帝溥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从而反映了a.难以抗拒的时代潮流 b.顽固不化的帝王思想c.奢侈腐化的皇家生活 d.与时俱进的民主精神【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的是生为皇帝的溥仪,图二反映退出皇位的溥仪,图三反映的是作为普通公民的溥仪,所以一以贯之的是从专制走向民主,所以选a。bc不符合三个图片的信息,排除;d不符合三个图片的信息,排除。故选a。 考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服饰的变化12、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

12、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a.刊发的消息主要来自官方通报 b.重视新闻报道信息的准确性c.该报的相关报道成为独家新闻 d.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标准杂乱【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可知,申报刊发的有关光绪帝病情的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排除a;而是通过自己已建立的信息渠道获得的新闻信息,以显示消息之准确、可靠,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该报的相关报道成为独家新闻,排除c;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考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报

13、刊13、下表为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表。这类学校的出现,对女性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c.提高了女性的参政意识和社会地位 d.女性取得了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中表格所示,是妇女接受教育的情况,妇女接受教育对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促进妇女的解放有重要的意义。a.女性取得了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和b.使女性走出家庭步入公共领域

14、,d.女性彻底摆脱传统伦理的束缚,言过其实;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近代教育【名师点睛】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4、2014年初,浙江卫视热播的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

15、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 a.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c.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见当今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故选c。b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a项以偏概全。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 影视事业的发展15、导致19291933年美国首先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自由放任政策盛行 股票投机过度 供求矛盾突出 贫富差距扩大a. b. c. d.

16、【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大危机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有:自由放任政策盛行、股票投机过度、供求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扩大等,故选.组合,排除bcd。故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6、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把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把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下列选项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胡佛总统的生活经历与流浪者有关 b.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宣泄c.胡佛总统任职期间人民生活困难 d.美国人民以此作为

17、对胡佛总统的纪念【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在经济大危机之时,美国总统胡佛执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所以人们为了宣泄的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不满。排除d,故选b。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不符合所学,排除。故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7、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a. “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发展“新经济”的时代c. “福利国家

18、”的时代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一百多今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遵循,排除a;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排除b;福利国家时代是因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8、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这组图片说明了a.经济

19、大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国家迷失社会发展方向b.国家主动承担起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c.美国通过改革完全杜绝了经济大危机的社会根源d.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美国建成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它表明国家主动承担起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故排除a,选b。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的社会根源,排除c;结合所学,二战后西方国家才建立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排除d。故选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9、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0、”在农业方面的共同之处表现在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缴纳粮食税后的农产品c.国家通过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并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求学生对两种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加以综合区别,分析其异同。从两种经济政策来看,b项为新经济政策内容,c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似,d项不是共同点,a项为其共同点。因为余粮收集制是国家优先收去农民口粮以外的粮食,而粮食税也是首先向国家交固定粮食税后,多余的产品归农民自由支配。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20、下图为赫

21、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 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的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c项。a项中的“保证重工业生产 ”不符合史实; 材料体现不出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排除d。故选c。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改革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

22、经济组织相继建立。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表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排除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的说法错误,排除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考点: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2、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

23、家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有关“混合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有经济成分逐渐占主导地位 b.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c. “福利国家”政策受到严重挫折 d.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非重大变革,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国有经济成分逐渐占主导地位和“福利国家”政策受到严重挫折,排除ac。新自由主义经济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

24、干预,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混合经济23、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所谓“梯子”和“安全网”分别是指a.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福利国家”政策b.提高劳动者积极性以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保障制度和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答案】a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24、下列区域性国际组织中,体现“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实

25、力”的是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亚太经合组织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排除a。欧洲联盟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组织,排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排除d。故选b。考点: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当代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25、下图为全球文明的“耐克”鞋。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新款式,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而生产过程则

26、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其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a.经济区域化 b.贸易自由化 c.经济全球化 d.经济多极化【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生产过程则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从而排除a,选c。贸易自由化和题意无关,排除b。经济多极化要反映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和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c.考点: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计50分。26、(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时间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2.45.11960年163.51.85.com1.55材料三(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6分)(2)材料二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

28、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国家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材料三所示票证反映了我国当时怎样的解决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分析票证制度取消的原因。(6分)【答案】(1)原因:旧中国的反动统治和长期战乱;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4分)危害:给农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2分)(2)问题: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分)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2分)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分)(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原因:改革开放

29、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棉产量逐年提高;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生活必需品供应逐渐充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4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抓住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大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问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表格直接反映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可答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0、。措施则要答出八字方针。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结合所学,存在问题可以答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化原因,可答为: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棉产量逐年提高;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生活必需品供应逐渐充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

31、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材料三 以下是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图片(1)据材料一,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外国革命者“感到痛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2)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新政措施加以说明(4分)(3)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这些变化?(6分)【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革命者对社会主

32、义制度的向往;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4分)作用:苏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分)(2)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2分)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回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3)新变化:股票呈现分散化(资本社会化)趋势和福利国家的出现。(2分)评价: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了社会矛盾,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解决的“滞涨”现象。(4分) (3)由图片不难发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是新变化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