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一)反射的分类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为固定和较为低级的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二)反射的中枢控制 反射活动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整体情况下, 多级水平整合, 更具适应性 某些情况下, 传出效应由内分泌腺参与 反射的概念, 范围可以相差很大 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 reflex): 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 腱反射是人体内惟
2、一的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polysynaptic reflex): 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 如肌紧张、屈肌反射等,(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 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 辐散联系可扩大作用空间范围, 多见于传入通路 聚合式联系可引起突触后电位整合, 多见于传出通路 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 链锁式联系可扩大空间范围 环式联系可构成正、负反馈, 及时终止或产生后放,(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局部回路神经元(local circuit neuron) 特点:数量多、分布广、进化高, 与高级神经功能有关 局部神经元回路(local neuronal circuit) 构成:多个
3、或一个局部神经元, 或部 分结构构成多种形式的回路。,(五)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兴奋的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和反馈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传入侧枝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传入冲动,通过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
4、递质,抑制另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交互抑制,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中枢神经元兴奋沿轴突外传,同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发出冲动的神经元,回返性抑制,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 原兴奋的N元抑制,兴奋 效应细胞,突触后膜产生,EPSP,2.突触前抑制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5、结构基础: 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机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并释放递质(GABA),轴1部分(Cl-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轴1产生AP幅度,轴1 Ca2+内流量,轴1释放递质量,胞3EPSP幅度,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3.突触后易化 EPSP总和, 若达阈电位AP 4.突触前易化 结构与突触前抑制相同 末梢A动作电位时程延
6、长 Ca2+内流 末梢A递质释放运动神经元EPSP,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二、躯体和内脏感觉,(一)躯体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 内侧丘系: 传导精细触觉、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触觉、压觉。 传导路脊髓交叉: 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当脊髓半横断时: 痛、温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对侧;本体觉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同侧。,2.丘脑的主要核团 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
7、总转换站。 (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 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主要接受 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 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 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 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主要接受感觉接替核和 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 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 协调有关。 (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 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主要接受脑干网状 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 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 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感
8、觉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 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 维。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 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的N纤维,特异性投射系统,组 成,功 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 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丘脑-
9、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 点,多次更换N元 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 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换N元 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如,(二)内脏感觉 1.皮层代表区(一般了解,自学) 2.内脏痛 特点: 1)产生缓慢、持续久 2)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情绪反应明显 3)有牵涉痛 4) 对缺氧、牵拉等刺激敏感 体壁痛(parietal pain): 内脏疾患引起的临近体腔壁浆液受刺激或骨骼 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3.牵涉痛(referr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个月宝宝病历书写模板范文
- 教育大数据库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研究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变化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护理
-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诊断
- 婴儿教育学发展研究
- 公路智能绿色建造方案
- 医疗领域中的教育心理学患者沟通与治疗
- 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汉长安城的见证
- 抵押车低价处理方案
- 2025河南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模拟卷(含答案)
- 车辆挂名使用权转让与免责保障协议
- 2025年华侨港澳台学生联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DL-T5706-2014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导则
- 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规程
- 机场FOD防范管理课件
- 机电安装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中外音乐史》自学考试大纲(共6页)
- 气体灭火打压方案-七氟丙烷FM200
- 医学生物化学课件PPT
- 浅谈核电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