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重复与变化.ppt_第1页
15-重复与变化.ppt_第2页
15-重复与变化.ppt_第3页
15-重复与变化.ppt_第4页
15-重复与变化.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 复 与 变 化,十 五,梁 思 成,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一、作者介绍,1946年梁思成赴美讲学,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7年,被我国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顾问。1948年,被选为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二、词语积累,1、悠然自得: 2、疏疏落落: 3、惨淡经营: 4、荒谬绝伦: 5、尽如人意:,悠闲的样子。,稀疏零落的

2、样子。,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伦:类别。,完全合乎人的心意。,三、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提出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并指出在时间的持续,空间转换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三种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27):谈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第三部分(815):谈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 第四部分(16):总结说明城市规划建筑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四、思考探究,1、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明确: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第2、

3、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7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归纳: 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

4、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欣赏清明上河图长卷,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

5、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2、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明确: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

6、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午门,东华门,西华门,3、以上举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明确: 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 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 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4、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明确: 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五、品读语段,1、作者在说明颐和园长廊(第13段)时,运用了一大段看

7、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明确: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2、如何理解下文中彩色的词,(1)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

8、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临韦偃放牧图卷,临韦偃放牧图卷 北宋 绢本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 李公麟 (1049-1106),字伯时。庐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1100)告老居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工诗善书,精鉴赏,擅画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韦偃是唐代中期画马名家,李公麟此图虽题为摹仿韦作,但从图中的坡渍树木用笔看,明显地带有宋人风格。所画马一千二百余匹,牧者一百四十余人,场面极为壮阔。 本幅自识篆书题署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并有清乾隆弘历题七言诗。,明确: “主题”指放牧图整副手卷分别以“骑”和“马”为中心的几个主要内容。,“变奏”指放牧图大致相同内容的画 面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乐章”指放牧图整个手卷由不同“主题”和“变奏”分成的几个部分。,“伴奏”指放牧图画面上马群中间和周围展现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缓和的山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2)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