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一) 听觉实验 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 纯音:单一频率的声音,单纯的正弦波 复合音:多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成,音乐、噪音、语言都是复合音 声音三大特性对应于三大心理属性 频率(Hz)音高 (美):音高量表(二分法) 强度(分贝)响度(宋):1000Hz的声音40分贝时为一宋 等响线:表示频率、强度、响度间的复杂关系(调整法) 等高线:表示频率、强度、音高间的复杂关系(调整法) 波形音色,1.听觉现象的测定,声音的掩蔽 纯音对纯音的掩蔽: 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掩蔽效果好 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2、低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差异很差,而高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相差不大 非同时性掩蔽 前掩蔽和后掩蔽 时间上接近,掩蔽效果好 时间间隔短时,后掩蔽效果好 单耳掩蔽效果好于双耳 掩蔽声强度不影响掩蔽效果 中枢掩蔽 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只听到一个声音,1.听觉现象的测定,听觉疲劳与适应 听觉疲劳: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耳朵,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将阈限提高量作为疲劳的指标,称为“暂时阈移”。 影响因素:声音强度、作用时间、疲劳声的频率(被影响的声音在高频,疲劳声低频作用大于高频)、听觉恢复过程 听觉适应: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几分钟内有所下降,2. 声
3、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声音方向定位的线索 由于距离差引起三个差: 双耳时间差 双耳强度差 双耳相位差,声源如果离听轴中点近,紧贴头部,那么双耳的距离差为 其中,8.75为头的半径大小。 如果声源如果离听轴中点远,那么双耳的距离差为,2. 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音笼实验:研究距离差 音笼是一种可以在离听轴中点距离相等的各个方位上产生声音刺激的仪器。 声音刺激由上方的话筒发出,话筒横剖面和纵剖面上可旋转 椅背上还有一个夹子,可固定头部,2. 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咔嗒声实验 研究时间差,两耳分别呈现咔嗒声,时间间隔不同 连续乐音实验 研究时间差和强度差的共变关系,两耳的乐音强度
4、差和时间间隔不同 野外乐音实验 不是在实验室背景下,在野外,更像现实生活,其它同上,3. 语音知觉实验,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语音的成分:元音、辅音和特殊的语音(eg:声调) 语言的四要素:声调、音高、音强、音长 语音知觉 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难,记住就可以了) 发音部位不同的辅音(p、t、k)的声觉线索:发噪音的频率位置、后面元音第二共振峰过去的频率 发音方式不同的辅音的(b、p、m)的声觉线索:第一共振峰的特点 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语音的声觉线索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知觉到的也是单一语音 eg:低于1.5K,总是b,(二) 视觉实验,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 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
5、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eg:电影院 明适应:人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降低 调节瞳孔:适应光线强弱,3到4秒 视锥和视杆适应机制,视细胞的调节 暗适应: 用白光测定,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视锥和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分钟 红光照射中央凹测定,只有上部,视锥细胞的暗适应,5分钟完成 明适应:1分钟,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视敏度的测定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视敏度通过视角计算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视敏度的测定,视角计算,AB通过节点n形成的网膜影像ba。An和Bn在节点n处所成的夹角就是物体AB的视角 计算视角时,把物体大小AB近似作为圆周的弧,把从节点
6、至物体的距离Bn作为圆周的半径: 为视角,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BACK,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动态视敏度,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会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称闪光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测定: 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 闪烁仪 影响因素,2. 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现象 颜色视野: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对各种颜色的感受性不同(孟庆茂等书204页) 颜色辨别:正常人在一定光亮条件下能辨别光谱从380780nm之间的各种颜色;颜色差别阈限,随着标准刺激波长的不同而不同 颜色对
7、比:视野中不同颜色的对比,会使得对某一种颜色的感觉不同,eg:灰色在白色背景上暗,而在黑色背景上亮 亮度对比、色调对比、饱和度对比,2. 颜色视觉,颜色混合: 色光的混合(加法): 三元色:红、绿、蓝 加法例子:绿蓝青 颜料的混合(减法): 三元色:黄、青、紫 减法例子:黄白蓝绿红,颜色混合定律: 补色律:某颜色其补色白色或灰色 代替律:相似的颜色混色后仍相似,A=B,C=D,那么A+C=B+D 中间定律:非补色混色,得到中间色,2. 颜色视觉,颜色的知觉现象 颜色常性: 不同照度下匹配两种灰色,完全按照照度来反应,常性为0,完全按照反射率来反应,常性为1,实际,被试介于两者之间,被试颜色常性
8、计算按下面公式: 布伦斯维克比例(R-S)/(A-S) R为知觉到的反射率(选择的比较刺激的反射率),A为标准刺激的反射率,S为按照照度变化,应选择的反射率 例子:照度为10烛光,反射率40的灰色作为标准刺激,在50烛光下,选择一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反射率一样,如果按照照度变化,常性0,应选反射率为8的,而被试选择反射率为24,那么布伦斯维克比例(24-8)/(40-8)=50% 邵勒斯比例:布伦斯维克比例的对数变化,2. 颜色视觉,颜色适应:颜色刺激长时间作用,对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对某一颜色适应后,在看另一颜色,发觉后者带有前者的补色 麦考勒效应:先通过红滤光片注视竖黑白条纹,后通过绿
9、滤光片注视横黑白条纹,最后注意一半横黑白条纹,一半竖黑白条纹,结果看到的是: 白色竖条绿色(红色的补色) 白色横条紫红色(绿色的补色),(三) 知觉实验,视知觉组织 哪些刺激结构更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接近法则A、B,时间、空间 相似法则C、D、E 良好图形法则:同一组刺激各种可能的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五大要素:共同命运(F)、对称(G)、平行(H)、连续(I)、封闭(J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同步法则 同步改变的被知觉为一组 过去的经验与定势 不封闭,仍知觉为一个图形,比如“H”,因为知觉经验在起作用, HELLO,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概念: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
10、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 经验与知觉恒常性 知觉具有间接性,是人类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所以受知觉经验的影响,重要的体现就是知觉恒常 知觉恒常性的计算 布伦斯维克比例(R-S)/(A-S) R为知觉到的的物体大小,A为物体的实际大小,S为按照视角计算的物体影响大小(见视角计算) 邵勒斯比例,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大小恒常性 不因物体距离变化和网膜影像的变化,而将物体知觉为平常大小。 如果我们对距离和网膜影像大小的关系具有经验,那么则可以保持大小恒常性 如果将深度距离线索剥夺,那么大小知觉基本按照透视原理变化 大小恒常仅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11、1公里,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形状恒常性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物体倾斜程度与形状恒常的关系:形状判断大多介于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形状之间 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可能因为受到指导语的暗示,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 两维的影像看出三维,需要依赖很多线索 肌肉线索 调节: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的屈度 视轴的辐合 :物体距离发生变化时,眼球的六条外部肌肉运动,使双眼辐合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物体影像落在两眼相对应的位置 实体镜:只改变辐合角,不影响其它线索,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
12、实验研究,物理线索 遮挡 :遮挡物近,被遮挡物远 阴影 :光亮显近,阴影显远 几何透视 :近大远小 直线透视:一组平行线会聚于某一消失点 视野中的高度:接近平行线,知觉得近 纹理梯度:越小,越远 单眼运动视差 :视觉对象不动,头部与眼睛移动,导致深度感,头从一侧到另一侧,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最为主要的线索 视野单向区 :物体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产生单一视像;辐合角不变,所有被知觉为单一视像的点就构成通过两眼焦点的圆,此圆为视野单向区。 或都无法产生单一视像复视 双眼视像不落在对应点上时,只要双眼视差足够小,也能单一成像,视像融合所允许的视差范围被称为潘诺
13、融合区,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的产生 辐合于P点时 在P前面的B点、在P后面的R点的视差落在潘诺融合区内,仍为单一成像 (B1、R1)距离中央凹近,(B2、R2)较远 如果距离中央凹较近的点(B1)在鼻侧,就能产生近的知觉,如果距离较近的点(R1)在颞侧,那么就产生远的知觉 电影为什么是立体的?,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深度视锐:指辨别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三针实验(平均差误法):以两针为标准,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处于同一平面(深度),记录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间的距离,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运动,人眼追踪,
14、影像移动,人感觉到运动 下阈(能感觉到的最慢运动速度);上阈(能感觉到的最快运动速度) 似动知觉:物体没有运动,我们却感觉到了运动 电影、动镜盘 诱导运动:观察者本身在动,他和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感觉物体在动,举例: 坐的火车动了,感觉边上的火车在动 自主运动:黑暗中光点,注视久了,感觉它在动,4. 知觉与觉察实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 知觉和觉察分离:正确率高,但报告“没有知觉到” Stroop启动实验: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红”),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 。启动词和色块一致时,反应时快,说明对启动词有所知觉 通过掩蔽来控制对启动词的觉察: 掩蔽:启动词后
15、出现的无序刺激,有了掩蔽,被试不知道启动词是什么 极限法来确定启动词掩蔽间隔的觉察阈限,即启动词掩蔽间隔必须使得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率低于60% 结果:对启动词的觉察率低于60% 时,启动词仍对反应时起作用,即知觉存在,觉察不存在,分离,4. 知觉与觉察实验,60%的觉察阈限存在问题:随机水平是50%,低于这一觉察阈限,被试仍有可能有觉察 觉察阈限:25%、55%和90% 结果: 25%不能觉察,也不能知觉(客观阈限之下);55能知觉,不能觉察(主观阈限之下)。,4. 知觉与觉察实验,盲视的实验 D.B. :右侧大脑皮层切除,左视觉场失明 声称不能看见左视觉场的物体(不能觉察) 但对于左视觉场的
16、物体能准确定位,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有知觉) 知觉与觉察分离,(四) 学习实验,条件性学习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在时程上匹配出现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之后,给无条件刺激(强化) 正强化:奖励 负强化:撤除惩罚 惩罚,2. 认知性学习实验学习是能动的反应,顿悟实验学习是突变的过程 认知地图实验学习的不是左转右转序列,而是地图 学习三种路径,路径1最短,路径3最长,测验时,选择路径1,路径1堵住,选择路径2,堵塞1、2,只能选择3。,2. 认知性学习实验学习是能动的反应,潜伏学习不是没有学到,而是没有奖励,就不表现出来 主观性很强,不是行为注意 组N:无奖励组 组D:中途给予奖励
17、组C:奖励组,(五) 记忆实验*,感觉记忆的实验 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又称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容量: 全部报告法,结果45个,报告的时候产生遗忘 部分报告法(Sperling,1960),每次报告其中一行,结果报告89个 图像记忆: 一般保持300ms 容量受感官的限制,一般可达20个项目,上限由于方法的因素还无法确定 其中信息可进行无意识的整合 声像记忆: 容量小于图像记忆,作用时间可达4s,G H J M P U O A S,2. 短时(工作)记忆的实验,瞬间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注意进入短时记忆 容量:72个组块,组块为熟悉的、有意义的信息加工单元;组块的大小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
18、专家和新手 622334841977020256509618 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仍有视觉编码 实验:字母发音越接近,越容易产生混淆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见反应时)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线性扫描 斯滕伯格的实验:四阶段(见反应时) 随着记忆集的增大,反应时提高 保持:1分钟以内,2. 短时记忆的实验,遗忘: 彼得森:遗忘是由于信息随时间衰退造成的 实验:呈现刺激后,做快速连续减法运算(连减3),一定时间间隔后,报告 结果:呈现和报告间的延时长,短时记忆成绩差,2. 短时记忆的实验,干扰说:呈现与报告间的其它刺激干扰了对信息的保持 Waugh和Norman的实验 方法:呈现一连串数字
19、,如38276548,最后一个数字在前面出现过,要求告诉,前面出现时,它的后一个数字是什么?2 最后一个8与2之间隔了4个数字,如果干扰说成立,那么间隔的数字越多,记忆越差,如果消退说成立,那么每个数字呈现时间越长,记忆越差 结果:干扰说假设被验证,3. 长时记忆的实验,短时记忆的信息得到复述后,进入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保持时间很长,甚至可以到生命结束 最早的长时记忆实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分类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表象记忆、言语记忆,4.系列位置效应,原本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 前面受倒摄抑制,后面受前摄抑制,而中间受到前摄、倒摄抑制,所以差 后来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解释 前面的信息进入长
20、时记忆,后面的信息仍保留在短时记忆,所以效果好,每个项目呈现时间缩短,无法进入长时记忆,报告的延时增长,最后的信息不处在短时记忆中,标准的首因和尾因效应,5. 内隐记忆的实验,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再学时,由于熟悉感,节省时间 阈下刺激的作用:呈现很短暂的时间,仍可对后来的反应起作用(见察觉与知觉stroop启动实验) 内隐学习:人工语法、序列学习 启动效应:重复启动,词干补笔 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在直接测验(自由回忆)中,成绩很差 但在间接测验(词干补笔)中,成绩与正常人差不多实验性分离,词干补笔 祖国礻囗,重复启动 热冷的反义词?,5. 内隐记忆的实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多重记忆系统说
21、记忆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内隐和外显系统,也有不同的叫法,不同的系统,神经基础不同,5. 内隐记忆的实验,适当迁移加工说 外显记忆: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等,加工深度、语义联系对外显记忆影响大 内隐记忆:材料驱动过程,关注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没有影响,而刺激的知觉特征,如通道等对内隐记忆影响大,5. 内隐记忆的实验,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词干补笔 知觉辨认:模糊字辨认等 实验性分离:直接任务和间接任务的分离 单一分离:自变量影响任务1,不影响任务2 非交叉双重分离:自变量1影响任务A,自变量2影响任务B 交叉双重分离:自变量对任务1和2作用相反 加
22、工分离:间接任务有时也有外显的概念驱动,直接任务有时也有内隐的数据驱动,所以需要分离同一种任务中的内隐和外显加工 包含任务、排除任务 R= P(旧|包含)P(旧|排除) A= P(旧|排除)/(1R),6. 前瞻记忆的实验*,概念 前瞻记忆: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 要在下午2点打电话或是要在饭后服药 回溯记忆: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记住过去看过的某本书的内容 分类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当特定事件发生时,执行某种行动 天下雨的时候记得关窗 外部线索提示,很少需要全程监控机制和自我唤起提取机制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在特定的时间或过多少时间,执行某种行动 记得在10点钟时要拜访一个朋友 需要
23、具备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自我唤起机制,6. 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自然法 West(1988)要求被试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晚上打电话给实验者或是在特定的日子寄明星片给实验者 无关变量控制不好,被试是否使用了有效的外部线索 实验法(Einstein和McDaniel,1990) 双任务范式 自己的论文 生态效度低 情景模拟法 Brooks(2000)要求被试想象身处一个房间中,任务是收拾房间中的东西,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是把“易碎”的标签贴在玻璃制品上 情景的呈现和被试的想象能力有关 可以用VR来做,(六) 情绪实验,情绪主观体验的测量 面部表情的测量 情绪生理指标的测量,1.情绪主观体验的测量,
24、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形容词列为检表,被试从检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主观性应激量表 情绪心境检查表:情绪心境检查表,主观性应激量表,BACK,情绪心境测查量表,BACK,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情绪是一种多维度的心理连续量 维量等级量表:测量各情绪维量 分化情绪等级量表:测量各情绪成分的 维量等级量表 四个维度:愉快性、紧张性、冲动性、确信性 每个维度三个方面:情绪体验、认知、行为 共12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进行5个等级评分,分化情绪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包括十种基本情绪,每种情绪都有三个描述它的形容词,共30个形容词,每个形容词5级记分,表示情绪的强度或出现频
25、率 两个量表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先用维量等级量表确定四个维度的强度,然后用分化情绪等级量表确定具体情绪的强度。,2. 面部表情的测量,早期测量工具 圆形量表 主轴:愉快不愉快,9个等级 辅轴:注意厌弃,9个等级 注意:双眼、鼻孔、嘴巴张开,接受刺激 厌弃:双眼、鼻孔、嘴巴紧闭,拒绝刺激 让被试评定某一表情在两个维度上的具体位置,编制成量表,2. 三维模式图,加入第三个维度: 紧张睡眠 早期测量仍主观体验和情绪量表的特性。,现代测量技术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为保证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微观分析系统,它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是用以测量区域性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精确图式 三个区域:额眉鼻根区、眼鼻
26、颊区、口唇下巴区 29个相对独立的外貌变化运动单元,分别编号,BACK,BACK,BACK,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 保证有效性的客观分析系统,它提供的是关于面部表情模式的总概貌 两个系统同时使用: 确定每个区域的编码 组合这些编码,或者整合的情绪,3. 情绪生理指标的测量,脑电波 波(alpha wave)、波(beta wave)和波(delta wave)等,与情绪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例如:强烈的情绪波消失,脑电波振幅降低 生化指标,11-羟皮质类固醇变化和情绪状态的关系,3. 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皮肤电 脉搏 血管容积 血压 呼吸语图分析法 指标综合使用测谎,(七) 注意实验,过滤器模型
27、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布罗得本特,1958 ) 追随耳 非追随耳 2 4 6 7 9 3 结果:非追随耳的成绩很差信息大量,中枢加工能力有限,注意是瓶颈或过滤器,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 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Treisman,1964) 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非追随耳的信息并非全部屏蔽,而是衰减了,其中仍有一些能得到高级分析加工 除了早期的选择外,知觉之后仍有经验性的选择过程 追随耳 非追随耳 OB 6 2 JEC TIVE 9 结果:被试能报告“OBJECTIVE”,非追随耳的信息如果有意义“JEC”,也能听见,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晚期选择模型(Deutsch和Deutsch,1963) 所有的信息均能得到高级分析水平的加工,注意的选择不在知觉,而在反应 三种模型比较,2.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资源限制理论(卡纳曼,1973) 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注意资源是有限的。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材料限制过程和资源限制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