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热量传递(2008).ppt_第1页
3.热量传递(2008).ppt_第2页
3.热量传递(2008).ppt_第3页
3.热量传递(2008).ppt_第4页
3.热量传递(2008).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热量传递,影响因素: .物性特征: C 等。 (物性是温度的函数,特性温度) .几何特征:形状、尺度、方位等。 .动力学特征:流动状态等。,研究目的:通过控制温度分布,提高能量的 有效应用,加强或削弱热量传递。,3.1 传热机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对流:流体相对于固体作宏观运动时, 引起微团尺度上的热量传递。,其规律符合牛顿冷却定律:,式中: 对流给热系数 W/m2.K,大小取决于: 流体的物性,系统的几何特征,以及流动的特征。通常由实验测定。,湍流 层流,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 低粘 高粘, 相变 无相变。,Q = q A =A(TW - Tf),傅立叶定律,热传导:,问题一

2、 用双层玻璃取代单层玻璃保温效率如何?,问题二 电线外的绝缘层起散热作用,还是保温作用?,(1)无限大平壁导热,3.2.1 定常导热,壁厚,面积为A,无内热源, 两壁面温度分别为T0 、T1。 取如图薄层控制体,作能量衡算。,3.2 热传导,代 入 得,边界条件:,积分得通解,温度分布,板间速度分布,通过平壁的导热速率,对多层串联复合平壁,类似欧姆定律有,热过程推动力,热过程阻力,用双层玻璃取代单层玻璃能提高保温效果。,对多层串联复合圆筒,类似有,其中,AiAj分别为某层圆筒的内外面积,(2)圆柱体导热,圆柱体导线半径为R,有内热源 ,壁面温度为TW 。 取如图圆环薄壳控制体,作热量衡算。,Q

3、g(生成热速率)+ Qi(导入热速率)= Qo(导出热速率),代入傅立叶定律,一维导热,二维导热,积分,由边界条件 ,得 C1= 0,再积分,再由边界条件 ,得,温度分布,由 ,得,无量纲温度分布,定义平均温度,圆管中层流速度分布,(3)管道保温 保温层如图,积分得:,层内的导热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外表面散热:,保温层与环境之间的传热:,牛顿冷却定律,两式相加得:,导热热阻 对流热阻,当保温层半径 时,热量散失最大。,定义最大散热临界半径 。,从 q R 图可见,小于Rcr 时保温起散热作用,大于 C 点时,才保温。,(1)颗粒升温,毕奥数 Bi 0.1,加热反应器中的球形催化剂颗粒,颗粒

4、体积 V,表面积A,初始温度 T0,突然通入温度为 Tf 的热气流,颗粒温度将随时间变化。,简化:忽略颗粒内部导热热阻。,集总参数法,3.2.2 非定常导热,T 时刻通过对流换热,颗粒的加热量: Q1=A(Tf - T),颗粒的热量变化率:,根据能量恒算:Q1= Q2 得:,整理:,得:,则:,当t = 4时:,表明t = 4时,温度已变化98.2%。以后视作定常。,定义时间常数:,(2)半无限大平壁升温,大地初始温度 T0,突然暖风吹来,温度升为 TS,并维持不变。大地内温度仅沿 x 方向变化,为一维非定常导热过程。,得微分方程:,解得:,式中:,erf(n),G(n)为高斯误差函数。,t

5、时刻表面处的导热强度:,在 t 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总传热量:,例:温度5的大地,表面突然升至37。 .0,t与t,2t内单位面积传热量之比。 .1小时后地表面下0.05m处的温度? 已知:大地 a = 4.6510 -7 m2/s。,解:.,.,皂基减压蒸发,工业上常见的圆管加热方式有两种:,. 恒壁温(夹套蒸气加热)TW=常数 . 恒热流(电加热)qW=常数,截面平均温度Tb 随 z的变化如下图:,截面的温度分布T 决定换热效果,3.3 管内层流流动换热,如图取环状薄壳体作热量衡算。,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换热,无内热源,定态,充分发展,不记 z 向导热和耗散热。,根据热衡算得微分方程:,层流:

6、,根据加热边界条件可求得温度分布 T。 注意:T 既随 r 变化又随 z 变化。,在 dz 段上壁面处的导热速率应等于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速率。,壁面处导热速率:,对流换热速率:Q=2Rdz(TW-Tb),整理得:,已知温度分布 T,就可由上式求出, 的大小表示传热效果的好坏。,定义: 努塞尔数。,对圆管层流换热求得: 恒 TW:Nu=3.66 恒 qW:Nu=4.36,L 特征长度,对圆管是 D。,相差约16%,圆管层流换热 细管好,还是粗管好?,3.4 传热边界层,3.4.1 形成和特点 流体沿固壁作非等温流动。,类似流动边界层,以T-TW=99%(T0-TW)为界线。,热边界层T外为

7、等温区 ,无导热。,T 内温度变化显著,导热作用明显,与对流换热量级相当。,热边界层发展与流动边界层通常是不同步的,与T 的关系: T时近似为,普朗特数:,Pr 数决定与T 的大小,通常T很薄, 很大,热阻小,热阻主要取决于T的大小。,3.4.2 热进口段,从T = 0 发展T = R,这段 Le,T称热进口段,此后为热充分发展。 Le,T 中,中心温度保持不变,而截面平均温度 Tb 。热充分发展后,中心温度 T0 ,Tb 。,进口段中: 沿程快,而 Tb -TW,热进口段长度分别为: 层流: 恒 qW :Le,T /D = 0.07RePr ; 恒 TW :Le,T /D = 0.055Re

8、Pr。 湍流: Le,T =50D。,较慢,两者综合,使沿程。,两者相当,使不变。即 Nu=3.66。,充分发展后: 沿程和Tb -TW变化平缓。,流动换热同时存在流动边界层和传热边界层,图中曲线说明: 1. 发展着优于发展了。2. 进口段优于充分发展区。 3. 恒 qW 优于恒 TW。4. 充分发展区 Nuz= 常数。,为什么?,非等温管流z 随 z/D 的变化。,图中规律表明: 尽量保持湍流状态下换热。若只能在层流状态下换热,可采用短管换热器。,图中曲线说明: 1. 层流,沿程T,z,至充分发展z 稳定。,2. 先层流边界层发展z,边界层在交汇前发展为湍流,z,至交汇z 稳定。,3. 剧烈

9、湍流,进口段消失,z 保持常数。,问题:下图中哪种情况换热快?,3.4.3 传热边界层能量积分方程,如图选控制体,作热量衡算。 Q1 + Q3 = Q2 + Q4,求得传热边界层能量积分方程:,对层流,求得:,代入:,得:,局部努塞尔数:,平均对流给热系数:,平均努塞尔数:,壁面导热速率等于该处的对流换热速率:,对湍流,若Pr =1,令,求得:,当ReLc=5105 ,Pr1时:,湍流,层流,Q = LA(TW - Tf),问题:下图中哪种情况换热快?,湍流时,要通过计算比较。,层流时,,3.4.4 绕流换热,高Re数下绕圆柱时,Nu随的变化。,层流边界层发展,T ,Nu;至约81处,边界层分

10、离,Nu;原因是旋涡冲刷表面。,绕球与圆柱类似,先是层流边界层发展, T ,Nu;层流湍流,Nu,而后湍流边界层发展,T ,Nu;至约130处,湍流边界层分离,又促使Nu。,绕球换热的经验式有,对于气体: ( 20Re180000 ),对于液体: ( 1Re7000 ),若在静止流体中换热:Nu=2,湍流三个区的温度变化:,湍流核心区 y+=30,过 渡 区 y+=5,粘性底层区,y+5 :,5 y+30 :,y+ 30 :,3.5 湍流换热,动量和热量传递规律间的类似性,雷诺类比:,由 f 求,例:V空气=9 m3/hr,D=50mm,恒Tw。求: 已知:=1.12kg/ m3,C=1000J/kg.K,=0.028W/m.K,=0.068kg/m.hr,Pr=0.71。,解:,过渡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