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大纲,一、考试时间: 2011年元月12日下午7-8两节课,根据同学们答题的速度,再作顺延,以150分钟为截止时间。 二、考试形式 开卷考试 三、试题类型 1、填空10分,每空1分; 2、名词解释,4小题,每题5分; 3、简答20分,计2小题,每小题10分; 4、论述题20分,二选一,多做不加分; 5、标点题30分。将一段文言,标点为现代汉语。,一、文化: 凡是超越本能、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既要注重文献资料,又要注重理论方法。没有理论指导的文献,是零散的文献;没有
2、文献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课余时间,既要注重阅读原典,也要注重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及史学史的阅读。 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再以鲁迅先生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为例,了解批判继承的重要性。,四库全书的编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清廷的刻意篡改,版本较差。而且,清政府借助纂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献。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论及: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wn )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接
3、下),(接上)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还谈到: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 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
4、,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三、鲁迅评蜀碧(清彭遵泗撰) : “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是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坏,错字颇不少。翻了一遍,在卷三里看见了这样的一条又,剥皮者,从头至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P170),四、几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目: 1、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 2、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
5、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 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 5、史记,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刘宋裴骃 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中华书局2006年版简体横排本。,五、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特质的论述: 韦伯强调,“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止如此,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P186,第2-4行) 韦伯详细分析了新教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新教的天职观念和命定说。他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徒
6、,具有一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理性经济行为的内在冲动力和源泉。,韦伯认为,根据新教的救赎观念,建立起来的“天职观”,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影响至深,它主要指: 1、以劳动为人生根本目的的求职观念; 2、以服从神意为宗旨的分工观念; 3、以克尽天职为目标的财富观,即“你须为上帝而勤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 4、克己禁欲的行为观念。“新教禁欲主义竭尽全力所反对的只有一样东西,即无节制地享受人生及它能提供的一切。”,七、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么过份的事情都可以做出来
7、,还能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是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八佾(y ),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称为一佾。 八佾,即八行,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 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七、朱元璋对其后世子孙取名的祖训 明史卷一诸王世表一: 洪武中,明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
8、、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燕府后为帝系,曰:“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八、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
9、可怪目之乎? ” (1930年,金明馆丛稿二编),九、老子七十七章(总计八十一章,五千余字):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十、鲁迅谈读书 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的演讲,整理为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
10、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
11、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读书杂谈也探讨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 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1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至今有些学者,还将这话算作我的一条罪状哩。,十一、三十六字母: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见溪群疑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影晓匣喻 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末宋初的声母系统。又是研究、认识历史上其他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十二、了解禅宗的几本参考书目: 1、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 4、唐释道宣唐高僧传,续修四库全书本; 5、宋赞宁宋高僧
13、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6、宋释赜(z )藏(zng )主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7、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十三、坛经的基本思想: 1、“即心即佛”的佛性论 在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上,坛经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心性本净。 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所以坛经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这样,心性的迷悟,成为众生能否成佛的关键。在坛经中,慧能提出“即心即佛”的观念,把心与佛等同起来,把抽象的佛性与具体的人心共为一体,把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据,化为现实的人心、完整的人格和人性。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缩短了众生与佛、人格与神格的
14、距离,把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完善的人格,渗透到宗教理论与实践中。,如坛经记载: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按,即今越秀区光孝寺前身) ,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 体现出慧能万法唯心,境随心转,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万物皆空,一切唯心的大乘佛教思想。,2、“顿悟见性”的修行观 在坛经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个人的心中。“自心”不觉悟,即便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行善,都是无用功。 因此,“识心见性”、“明心见性”、“自心”的觉悟,是成佛的根本
15、条件,而“顿悟”,则是见性成佛的根本方法。,坛经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众生与佛之间,转换的关键,在迷和悟,而迷悟之间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刹那之间。 慧能倡导的顿教法门,是南宗禅法的灵魂所在,也是慧能南宗最具特色的革新思想。,禅宗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说,顿悟成佛的主张,是南朝竺道生顿悟成佛说的继承和发展。 竺道生的顿悟严格来讲是渐修顿悟,由修而悟,与慧能南宗强调的无修而顿悟,或顿修顿悟有差别。 竺道生认为,在顿悟之前,必须修行、读经,这些都是渐修的功夫,以此“伏惑”即断灭各种烦恼,最终顿悟成佛。,在“顿悟见性”的旗帜下,坛经提出了自性自悟、不假修习;禅非坐卧、道由心语;诸
16、佛妙理、非关文字等振聋发聩的口号,导致禅门修行实践的彻底变革,使更多人相信,仅凭借自力,在即世间,就能实现解脱。,3、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指不借助语言、文字的辅助,直接领悟佛陀真谛。也就是说,禅宗师徒之间的传授,不是依赖言传身教,而是以心传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禅宗传法极为慎重,极力避免言传过程中,对佛法要旨的误读误解,以保证佛法的纯粹性。 据此,人们有“望口为教,望心名禅”之说 。,4、不二之法 坛经:“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如何理解? 禅宗主张“即心即佛”,认为只有认识自心,觉悟自心的方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自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不二存在,所以将
17、“心法”称为不二之法,又称“无为法”。 反言之,凡是离“心”言法,引导人们迷心外求者,都不属于真正的佛法。凡言佛性有生灭、得失、来去、垢净者,都是二法,又称“有为法”。,5、禅宗自身存在的矛盾: (1)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 从“不立文字”的无字禅,到“不离文字”的文字禅的转变,始于五代北宋之际。 自北宋起,禅风为之一变,由唐五代的无字禅,即自慧能始的不立文字之禅,变为不离文字之禅。 入宋,由于禅宗灯录的大量刊行,参究公案之风日盛,文字禅由之而起。随着灯录的刊行,古德嘉言懿行的公案的广泛流布, “借言以显无言”,文字禅之风愈来愈盛。,注释 灯录:“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
1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灯相传,光明不断,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 直接以“灯录”命名的禅宗著作,则始于宋代景德传灯录。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禅僧道原所著,三十卷。景德,是宋真宗年号(1004-1007),标明该书撰成时代。因灯能照亮黑暗,禅宗谓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名“传灯录”。,(2)“衣钵真传”与“本来无一物”的矛盾 无论是佛佗传给摩诃迦叶的衣钵,还是五祖弘忍传给慧能的衣钵,都与“本来无一物”的说法,产生矛盾。 宋代禅僧悟新,曾经指出: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禅宗对后世影响: 禅
19、宗离相无念,破相扫执的思维原则,以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修行实践,最终形成追寻“心净则佛土净”的“心”的宗教,也形成“即世间求解脱”的人间品性。 坛经倡导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让人们在佛门中找到了自己,也进一步启发人们,所谓的成佛,就是去“寻找主人翁”,寻找无价的“自性”,从而涵育出超越自我、追求平和的人生智慧。,十四、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黄宗羲(1610-1695)撰。 十五、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 月在美国纽约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 七子分别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及大连。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20、,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十六、新渡户稻造(1862-1933)武士道第二章“武士道的渊源”,先后探讨佛教、神道教、孔子、孟子,以及王阳明思想,对武士道的影响,特别肯定了王阳明哲学的影响: “知识被看成要与生活中的实践躬行相一致,而这个苏格拉底的教诲,在中国哲学家王阳明那里找到其最伟大的解说者。他孜孜不倦地一再重复:知行合一。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请允许我暂且离开主题。这是因为在一些最高尚的武士中,有不少人深受这位哲人的教导的影响看来像在神道的简单教义中表达出来的
21、日本人的心态,似乎特别适合于接受阳明学说。他把他那良知无谬说推进到极端的超自然主义,赋予良知以不仅能辨别正邪善恶,而且能认识各种心理事实和各种物理现象的性质的能力。”(P21,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十七、思孟学派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韩非子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这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
22、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十八、阳明心学,从程朱理学中脱胎而出,并走向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其基本思想有三个方面: 1、心即理的人生论 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3、致良知的修养方法,1、心即理 王阳明所谓”心“,已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人的主体精神,它可以主宰人身,化生万物。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不仅是人身的主宰,也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有一段著名的师徒问答: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教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
23、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王守仁特别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作为一切外物存在意义的参照,有了人的认识主体,万物的存在才具有意义。天高地深,无不是因为人去认识它,它才有特性。离开了人的认识、感觉和思维,就不可能对万事万物作出判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守仁主张“心即理”。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而天理
24、只是一个,这样,既把心变成了精神本体,同时也变成了宇宙的最高本体,从而将心的功能推向极致。王阳明主张:“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朱熹的天理将”心“与”理“判然为二,即所谓 理一分殊。按照这个思想前提,就必须通过“即物穷理”的方式,才能体认天理。 而王守仁却认为,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就是说,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体,它既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事物变化的归宿。这样,王守仁就提出了与朱熹 理一分殊完全不同的观点: 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2、知行合一 既然对社会伦理道德等的认识,出于“良知”,为什么“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
25、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弄得“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呢? 王阳明认为,这是由于朱熹的“知先行后”学说,把认识和行动脱离开来,因此有必要对“知”和“行”的关系重新加以解释: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知、行并行于心中,都由心产生,二者之间的差别,充其量,也只是认识的不同层次而已。“知”是为“行”出主意的,“行”是为“知”做功夫的。如果“知”的主意好,“行”起来就明觉精察,更有自觉性;如果“行”的功夫做得深,那么“知”到的东西,就会更为“真功笃实”。 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王阳明特别强调“
26、知行合一”,特别强调知与行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3、致良知 王阳明在去世前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书正宪男手墨二卷) 致良知是其晚年的治学宗旨,也是其学说的最终形态。“良知”来自孟子,“致知”出于大学。 孟子的学说,一直是心学的历史源头,“致良知”的提出,表明王阳明真正找到了孟子与大学的结合点。,致良知作为工夫本身,意味着道德践履,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当中去,依良知而行。王阳明一再强调: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传习录卷下),朱熹、王阳明都不否认“穷理
27、”的重要性;但朱熹把先验之理,外化为“在物之理”,主张“于事事物物上穷理”;并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语类卷十五) 王守仁则认为,这种“即物穷理”的办法,不仅支离烦琐,而且还带有危险性: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为了摆脱这种危险,他把“孝之理”从“亲之身”转移到“吾之心”,对“致知格物”重新进行解释: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林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立项合同书
- 环境监测智能化设备与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报告001
- 黑龙江职教高考数学试卷
- 海安市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广西人教版高一数学试卷
- 2025标准化仓储租赁合同
- 2025停车场修整承包合同
-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专题研究
- 企业管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 2023年音乐考试真题
- NB/T 10751-2021矿用往复式气动注浆泵
- 装卸搬运课件
- GB/T 18391.2-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2部分:分类
- GB/T 16924-2008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 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
- 静脉输液(最终版)
- 药品电子监管码管理sop
- 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 医疗器械直调管理制度
- 中储粮内控管理地图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