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5)_第1页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5)_第2页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5)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5)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中国女排9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

2、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小组赛2胜3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

3、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它让中国女排打出最佳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12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

4、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最好的传承者。32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12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断突破;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樊锦诗

5、10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敦煌莫高窟

6、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敦煌莫高窟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保护方向、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护。;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

7、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并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敦煌历史悠久,文

8、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如何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了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人们应该享受这一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参加了申遗材料的准备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

9、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终于作为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