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ppt_第1页
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ppt_第2页
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ppt_第3页
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ppt_第4页
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病原体特点及其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四、主要症状 五、医院感染防控,基本概况,1995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扎伊尔发现罕见传染病埃博拉。埃博拉(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病原体特点

2、及其抵抗力,1、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爆发流行,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 2、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外有包膜,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病原体特点及其抵抗力,3、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

3、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而其自然宿主目前认为是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该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流行病学,2、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3、高危人群: (1)医务人员; (2)与病人

4、及其用物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主要症状,一、潜伏期: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二、分期症状:起病急是其临床的主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伴随着肌肉关节酸痛、发热、剧烈头痛,而且有时可能会有腹痛。本病在发病之后有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1、发病23天 出现呕吐、恶心、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而且可能有持续几天

5、的腹泻。 2、病程45天,主要症状,此时已经进入极期,在极期出血是常见的事,一般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特别注意的是,孕妇会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除此之外,还会持续发热,意识也会出现变化;可能并发有心肌炎、肺炎等。 3、病程67天 可能会出现,以肩部、手心、脚掌为主的麻疹样斑丘疹,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被扩散到,并且在几天后脱屑。,主要症状,4、病程89天 部分重症患者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在这期间死亡,原来主要是出现肝、肾衰竭。 如果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则会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医院感染防控,1、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2、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3、医

6、护人员防护,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三)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

7、护。,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诊断标准: 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等,都应作为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诊断依据。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体温37.3的患者,定义为留观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或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等情形,则符合疑似病例的判断标准。确诊病例则是在留观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基础上,经实验室检测发现核酸检测阳性或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等的病例。,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四)医疗机构应当针

8、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八)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

9、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操作;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

10、触者的管理,3、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表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4、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5、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6、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7、

11、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转运,焚烧处理。 8、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当立即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护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一)诊疗过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二)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重点注意做好眼睛、鼻腔、口腔黏膜的防护。穿脱个人防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