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12章-强制措施案例教学.ppt_第1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12章-强制措施案例教学.ppt_第2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12章-强制措施案例教学.ppt_第3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12章-强制措施案例教学.ppt_第4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12章-强制措施案例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刘某盗窃某养猪场生猪二头,被派出所传唤到案,查明情况属实,为进一步深挖刘的罪行,该派出所将刘某关在乡政府礼堂的房内监视居住。 问:派出所这样做是否正确?为什么?,【案例分析】,【评析】 不正确。 (1)派出所没有权力决定监视居住。 (2)监视居住应在自己的住所或者指定的居所,关在礼堂内,实为变相拘禁。,2010年3月6日晚21时许,一小偷窜入唐某的家,盗取了人民币3000元。第二天唐某发现自家被盗,急忙来到派出所报案,并提交了罪犯遗留在现场的一件衬衣。公安机关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这件衬衣的主人李某。经询问,李某承认衬衣是自己的,但说这件衬衣在宿舍阳台上晾干时丢失了

2、,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犯罪行为。侦查人员拘留了李某,并对李说: “现在没带拘留证,回去补一张给你。鉴于案情比较复杂,你没可能很快放出来,交代一下家里的事吧。” 周围群众深感不平,“公安机关怎么就这样判了拘留?” “同村的小李上次在法庭上也被拘留了。” 问题: (1)公安机关实施的拘留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2)从法律的角度看,周围群众的议论是否正确?你应如何向其解释?,【案例分析】,【评析】,(1)不符合拘留的条件和程序,不具备适用无证拘留的 “情况紧急” 情形。 (2)不正确。对小李的拘留,属于因其干扰庭审程序被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拘留,和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刑事拘留不同。,【案例分析】,李某

3、系某市人大代表,2008年1月经人介绍和女青年孙某谈恋爱。半年后孙某又和另一男青年谈恋爱,李某极度沮丧,遂起与孙某同归于尽的念头。2008年9月4日晚,李某将孙某强奸。然后将孙某当场刺死,之后向自己胸部猛刺一刀,昏迷在地,后被公园值班人员发现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认为李某伤好后仍然有自杀可能,而且已有大量证据证明李某的强奸、杀人行为,因此决定对其先行拘留。对此侦查员,问题: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李某的拘留有何不妥?,【案例分析】,王某认为,李某系市人大代表,应该先征得市人大常委会的同意,方可拘留。但公安局的负责同志却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什么不能拘留的?” 恰在此时,该市又发生

4、了一起重大爆炸案,上级指示尽快破案。公安机关将全部精力放在爆炸案的侦破上,一时顾不上李某,近一个月时间未对李某进行讯问。后李某的家人向公安机关提出意见,要求立即释放李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拘留时间最长为37天,对李某的羁押尚未超期,因此不同意释放。,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李某的拘留主要有三点错误: (1)李某系市人大代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30条的规定,决定拘留的机关应该征得该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同意,方可执行拘留。而案例中公安机关未履行这一程序。 (2)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决定机关应当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而本案中公安机关拘留李某

5、后,近一个月未加处置,严重违反程序。,【评析】,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李某的拘留主要有三点错误: (3)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流窜作案、结伙作案和多次作案的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延长至30天。这样,加上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为7天,最长不得超过37天。但决非每个案件都可拘留至37天,这只是适用于少数的几种情况,即流窜作案、结伙作案和多次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 而本案中李某显然不符合这一规定,对其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最多只有7天,而公安机关近一个月没有提请批准逮捕,也不放人,这是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评析】,ABC,某天,一村民向公安机关报案,说在村头发现一具女尸,有人怀疑是刚出狱不久的

6、村民张某所为,因为这几天张某神色慌张,魂不守舍。公安机关获得这一线索,认为张某的嫌疑很大,在本案中,如果公安机关想对张某实施逮捕,至少还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A、有证据证明这是一起犯罪案件是张某实施而不是自杀 B、有证据证明这起犯罪是张某实施的而不仅仅是猜测 C、证明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 D、张某实施该杀人行为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某居民小区近期屡次发生入室盗窃案件,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后,将几天来一直在某居民小区外徘徊、游荡的辛某带至派出所盘问。辛某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其他,而且拒不讲明他的姓名、住址,后经公安机关多番作思想工作,辛某说他叫张强,住该小区外的一条小巷内

7、。公安机关从辛某身上搜出管制刀具一把和专用撬锁工具若干。辛某假称,他来到该小区是想揽点活,给人做些修理门窗、擦洗厨房之类的的杂活。由于不知该小区有谁修理,所以没敢进小区,只是在外面徘徊,准备再过两天就回老家。后经公安机关了解情况,辛某家并不在该省,而且其暂时住所也不在该小区附近,而是在离小区很远的高家屯内。因而,公安机关准备对其采取逮捕措施,并已报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问题: (1)辛某是否符合逮捕的条件? (2)公安机关应对辛某采取什么强制措施比较恰当?,【案例分析】,【评析】 (1)不符合逮捕的条件。 本案中,辛某只是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有重大嫌疑,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其他与犯罪事

8、实有关的任何证明材料。因此,辛某并不符合逮捕的条件。所以人民检察院应当决定不批准逮捕。 (2)对辛某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更恰当一些。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本案中,辛某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身上又携带菜刀等危险工具,因而有重大嫌疑,所以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更恰当一些。,【案例分析】,被告人张某于2010年5月7日晚在一路口抢走了下班女工李某的提包后,被路过群众抓获,扭送到附近的某人民法院。法院同志认为这是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告诉群众应将其扭送到公安局。张某被扭送到公安局后,公安人员认为张某符合拘留条件,遂填写拘留证将张某拘留。 公安局于5月16日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张某,但

9、未获批准。公安机关认为这一决定是错误的,于是向检察机关提出复议;同时认为张某态度恶劣,随时可能逃跑,而且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最长期限为37天,因此虽然张某多次提出应当释放,一直未予批准。直至6月3日检察机关做出维持不批准逮捕的复议决定后,公安机关才为张某办理了取保候审将其释放。 该案于8月20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认为,应对张某实施逮捕,于是派法警将其逮捕。 问题:请说出案例中公、检、法三机关行为的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评析】,(1)法院不接受群众扭送归案的张某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扭送,都应当立即接

10、受,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或拒绝。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先接受后移送主管机关处理。,(2)公安人员认为常某符合拘留条件时,不应随即填写拘留证并执行拘留,而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3)公安局于5月16日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是错误的。因为,公安机关应当在拘留后的3天内,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得超过7天,就必须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4)公安局提请逮捕的请求未获批准后,不释放张某是错误的。因为公安机关要严格执行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的决定,立即释放被拘留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5)公安局认为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最长期限为37天,所以不释放张某的理由也是错误的

11、。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的最长期限为37天。而张某显然不属于此种情况。,(6)人民法院认为应对张某实施逮捕而派法警将其逮捕归案是错误的。因为逮捕应当由公安机关执行。,【案例分析】,陈某,某县前进村农民。某县公安局经过立案侦查,掌握了大量证据,认定陈某是一宗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为防止陈某继续犯罪或者逃跑,公安局依法对陈某执行了逮捕措施。村民听到公安局要抓人,纷纷来到陈家围观。这时,村民甲说:“公安局怎么动不动就抓人去坐牢啊?”村民乙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公安机关只有行政处罚权,他们肯定是把他抓起来拘留了。”另一村民丙又说:“我说他们是把陈某

12、抓回去慢慢审。早知他是抢劫犯,我第一个把他捆起来,送到公安机关。”“你怎能抓人呢?这是非法的。”丁应道。 问:如果你是执行逮捕的人员,应当怎样向村民解释呢?,【评析】,(1)村民甲的错误有两点,其一是歪曲了公安机关执行强制措施的意义和严谨性,由于涉及到公民的人身自由的限制,公安机关通过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及案件的调查情况等因素,而决定强制措施的执行;其二是混淆了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2)村民乙则是混淆了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区别。,(3)丙口中的收容审查,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而非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在旧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的规定还未完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收容审查被公安机

13、关普遍应用于刑事诉讼当中,新刑事诉讼法把收容审查的适用对象纳入了拘留的适用范围,从而使收审制度自然取消。,(4)村民丁则是把公民合法的扭送行为与强制措施混为一谈了,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把规定公民扭送权的条款(第63条)放在了强制措施一章(第六章),但扭送与强制措施两者在性质、主体与立法目的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区别。,【评析】,【案例分析】,王某不满自己的妻子叶某生下一个女儿,经常对其打骂。叶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自诉,要求追究王某的刑事责任,并判决双方离婚。区法院受理后,依法将起诉书副本送达了王某。王某恼羞成怒,更是变本加厉。叶某无奈跑到法院寻求保护。承办此案的审判员谢某见状,十分气

14、愤,决定立即拘传王某,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发出警告。为此,谢某填发了拘传票,由法警将王某拘传到法院,然后关在法院的被告候审室内。第二天下午,审判员谢某对王某进行了审问、批评,在王某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不再殴打妻子后,将其释放。 问:审判员谢某对王采取的拘传措施是否合法?为什么?,王某被拘传案,王某被拘传案 审判员谢某对王采取的拘传措施是不合法的。拘传是强制措施的一种。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0条和92条的规定,此案中的拘传强制措施,严重违反了法定程序,首先,审判员谢某作出的拘传决定,是为了对王某进行批评、教育,而不是为了使未被羁押的王某到案接受讯问,不符合拘传的目的。其次,拘传要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审判

15、员谢某未经批准自行填写拘传证,并交法警执行,违背了拘传的法定程序。再次,拘传被告人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讯问后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不能加以关押。在本案中,审判员谢某将王某拘传到法院后,将他关押在候审室内,第二天才进行讯问,违背了法律的规定。,【评析】,【案例分析】,张某被取保候审案 张某,某市无业人员,由于涉嫌一宗诈骗案,但数额和人身危害性都较小,公安机关依法决定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在张某交纳了保证金后,执行人员谢某对张某说道:“从现在起,你在家不准乱跑,保证随传随到,直到案件侦查完毕,否则我们立刻逮捕你,知道吗?” 问:公安机关作出的取保候审决定合法吗? 执行人员谢某的话对吗?,张

16、某被取保候审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0、51和第60条的规定,本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某符合法律规定的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依法由公安机关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谢某的话主要是提醒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规定,但依照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程序方面的规定,很明显是有失偏颇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而不是像谢某所说的“在家不准乱跑”,另外,我国刑事诉讼法58条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而不是待至侦查的完毕。最后,谢某所说的取保候审变更为逮捕的情况,也要符合刑事诉讼法第50、58条第2款,第73、75条规定的条

17、件才能予以变更。,【评析】,【案例分析】,2005年3月6日晚,李某窜入唐某家中盗取人民币3000元。第二天,唐某发现自家被盗,急忙来到派出所报案,并提交了罪犯遗留在现场的一件衬衣。公安机关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这件衬衣的主人李某。经询问,李某承认衬衣是自己的,但说这件衬衣在宿舍阳台上晾晒时丢失了,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犯罪行为。侦查人员拘留了李某,并对李某说:“现在没带拘留证,回去补一张给你。鉴于案情比较复杂,你不可能很快放出来,交代一下家里的事吧。”周围群众深感不平:“公安机关怎么就这样判了拘留?”,“同村的小李上次在法庭上也被拘留了。” 问:公安机关的拘留对吗?如何解释群众的说法?,李某盗窃案,

18、李某盗窃案 本案中,侦查人员在采取拘留强制措施时,违反了刑事诉讼法有关拘留程序的规定: 第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的两个拘留条件;一是拘留的对象必须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二是情况紧急,不能按正常程序对罪犯实施逮捕。本案对李是否为盗窃犯缺乏基本证据,且未能排除他人盗窃李衬衫作案的情况,因此李在这时还不是拘留的对象。此外,本案侦查人员拘留李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时不出示居留证或拘留后补办都是违反拘留的法定程序的。三是拘留的羁押期限,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第69、134条执行。另外,群众的话其实是混淆了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以及刑事拘留与司法拘留的区别。,【评析】,【案例分析】,杨

19、某,男,17岁,某市职业中学学生。2005年3月,杨某与少女方某(16岁)相识,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0月,方某应邀来到杨某家,杨某提出要与方某发生性关系,方某不置可否。杨某见此,便与方某发生了性关系。事后,两人又多次发生两性关系。2006年5月,方某有了身孕,在父母的追问下,方某说出了一切,其父母便向公安机关控告杨某,要求追究杨某的刑事责任。侦查人员谢某做了笔录后,深感气愤,对方某的父母说:“为了防止杨某继续骚扰你们的女儿,我们公安机关决定将杨某逮捕归案。”并立即填发一张逮捕证,由于人手不够,谢某就一人执行了对杨某的逮捕决定。 问:对杨某的逮捕措施合法吗?为什么?,杨某被逮捕案,杨某被逮捕

20、案 首先是是否应对杨某采取逮捕措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逮捕必须同时符合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和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方法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三个条件。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与方某的性行为只能是少年男女在恋爱中的不正当性行为。因此,杨某的行为根本就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当然更说不上对其适用逮捕等强制措施。其次是关于本案中逮捕的程序问题。根据宪法第37条和刑事诉讼法第59条的规定,我国对逮捕的权限明确作了划分,只有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才拥有逮捕决定权,公安机关只拥有逮捕执行权,若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当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应当向被逮捕人出示由公安

21、机关负责人签名的逮捕证,并且逮捕必须由两名以上的公安人员执行。本案中的逮捕措施未经检察院批准,侦查员谢某自填逮捕证以及独自一人执行都是违反逮捕的法定程序的,因此,是不合法的。,【评析】,【案例分析】,钱某故意杀人案 钱某,女,30岁,某市农民。2003年3月,钱某因盖厨房和邻居张某发生口角,遭到张某的辱骂,后又和张某的老婆发生厮打,脸上、身上均被抓伤。钱某一怒之下,产生报复杀人的想法。2003年5月2日,钱某趁张某夫妇外出,其4岁小孩独自在家之机,将小孩骗至自己家中,趁其不备,用菜刀将其活活砍死。然后将小孩身上浇满煤油,又托人告诉张某的老婆,说他们家的小孩被狗咬了,让她赶紧回来。待张某的老婆进

22、来后,钱某从外面将房门锁死,将房子点燃,致使张某的老婆被活活烧死,小孩尸体被烧焦。钱某犯罪后服毒自杀未遂,经抢救脱险。 公安机关在调查中发现钱某有一刚满月的婴儿,正在哺乳期,遂决定对钱某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后来案件起诉到法院,钱某想到自己将被当作杀人犯执行枪决,十分惶恐,多次企图掐死婴儿后自杀,幸被邻居发现,将婴儿抱走,并派人日夜看护钱某。同时,张某发誓要为妻子报仇,一定要亲手将钱某杀死,张的亲属也只得派人日夜守护张某。法院在得知这些情况后,决定立即逮捕钱某,并连夜派两名法警将钱某逮捕,送至看守所关押,同时妥善安排了婴儿的抚养问题,并做了张某的说服教育工作。 问:法院对钱某决定和执行逮捕是

23、否正确?为什么?,钱某故意杀人案 钱某在一审期间,企图杀死婴儿,又企图自杀,不仅严重妨碍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且危机到婴儿的安全,已经和取保候审的目的大相径庭。加上被害人家属情绪激动,有引发新的犯罪的可能,因此,法院决定对其逮捕是正确的。但是法院执行逮捕的程序却出了问题。法院在决定逮捕后,应制作逮捕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由后者的负责人签发逮捕证,指派两名以上执行人员具体执行。案件中法院直接派法警执行逮捕是错误的。,【评析】,【案例分析】,犯罪嫌疑人刘某,男,28岁,无业,因盗窃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拘留后公安机关发现其患有严重肺结核,并经医院检查属实,需要隔离。公安机关遂作出取保候审决定,要求刘

24、某提供保证人。刘某向公安机关提出其弟担任保证人。公安机关调查发现,刘某之弟有一定资财,但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住处较多,行踪极不稳定,因此没有同意刘某之弟作保证人。 问:(1)本案中可否对刘某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理由是什么? (2)公安机关不同意刘某的弟弟担任保证人的做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3)若刘某无法提供别的保证人,他还可通过什么途径被取保候审?,刘某被取保候审案,刘某被取保候审案 (1)公安机关可以对刘某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2款规定:“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的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本案中

25、,刘某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理应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2)公安机关不同意刘某之弟做保证人是正确的。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与本案无牵连;(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本案中,刘某之弟无固定的住处,不符合第(二)、(四)项规定,公安机关不同意其做保证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3)刘某若无法提供别的保证人,可通过交纳保证金而被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据此,我国的取保候审分人

26、保和财产保两种,若刘某无法提供保证人, 可选择财产保,交纳保证金。,【评析】,【案例分析】,赖某被拘留案 某县公安局接到群众报案,赖某在进行宣传煽动颠覆政府活动。公安局立即派人前去将赖某抓获,并决定拘留赖某。赖某被拘留后,公安局因警力不足,无暇顾及赖某案,导致赖某在看守所呆了8天,未通知其家人。后其家人通过其他途径得知赖某的下落,遂要求县公安局立即释放赖某。 问:本案中公安局的做法是否合法?赖某的家人是否有权要求县公安局立即释放赖某?为什么?,赖某被拘留案 (1)依据刑事诉讼法第64、65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

27、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居或其所在单位。并应在24小时之内讯问被拘留的人。本案中,公安局拘留赖某后,既不通知赖某的家人,也不对赖某进行讯问,而是不理不睬,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2)刑事诉讼法第7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依据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的最长期限为7日。本案中,赖某被拘留已达8日,已超过了法定期限。因此,赖某的家人有权要求县公安局立即释放赖某。,【评析】,【案例分析】,徐某被监视居住案 徐某,男,40

28、岁,某市某公司经理,住该市安宁路98号。2007年4月,该市检察院接到举报,称徐某在任经理期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检察院立案后,在调查中发现徐某贪污21万元,挪用公款62万元。检察院依法逮捕了徐某。徐某的岳父将其贪污的公款全部交给了检察院。徐某挪用的公款也在其岳父的努力下追回了一部分。徐某的岳父要求将徐某取保候审,检察院决定对徐某监视居住,并要求徐某的单位在宾馆租了一套房子,由检察院派人轮流值班看守,每日与徐某同住同吃,直到该案办结。 问:检察院对徐某的监视居住措施对不对?为什么?,徐某被监视居住案 检察院时徐某的监视居住是不对的。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徐某是有家有住处的,监视居住的地点应当是其住处。而检察院的作法实际上剥夺了犯罪嫌疑人的自由,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监视居住应当由公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