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苏教版1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苏教版1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苏教版1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苏教版1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苏教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二.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到去(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15)既出,得

2、其船。 既:之后(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17)不复出焉。 焉:于此,从这里(18)停数日。 停:停留、居住(19)咸来问讯。 咸:都(20)设酒杀鸡作食。 设:准备,安排(21)武陵人捕渔为业。 为:以为(2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全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4)乃不

3、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虽与外人间隔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后遂无问津者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五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便舍船舍(sh),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舍(sh),名词,“房屋

4、”)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 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寻向所志(原来) 眈眈相向(看) 得:便得一山(出现) 得其船(找到) 闻:鸡犬相闻(听见) 闻有此人(听说)乃: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乃不知有

5、汉(竟然)五成语(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4)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5)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愉快、喜悦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 (6)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六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

6、,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8、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9、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

7、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八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6、文章顺序:时间先后7、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8、得路; 未果,寻病终。 9、从文章哪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10、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无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11、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1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 (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1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

9、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1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16、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1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

10、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例一: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叹惋:为桃花源外的社会动荡不安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们饱经战乱之苦而叹惋)例二: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1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11、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的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20、作者在文中勾勒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2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

12、的字。(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2、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

13、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23、课文小结。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串连起来。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 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随其

14、往( ) 见渔人,乃大惊( ) 寻向所志( )乃 寻 乃不知有汉( ) 寻病终(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舍 向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处处志之( )得 志 既出,得其船( ) 寻向所志(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a、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c、武陵人捕魚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d、问今是何世 孰知赋敛之毒

15、有甚是蛇者乎4、第段中,作者是从 、 和 等三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桃花源 的自然环境、 的社会环境、 的生活状况和 的精神状况,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 和 。环境、衣着、心理;美丽富饶、安定和平、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文中有个成语叫“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的表意和我们学过的一句古诗“ , ”表意相近,出此以外,选文中还有成语 、 和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因为他们是“避秦时乱”才来隐居的,而现在外界仍然是不安定的,他们“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社会动荡不安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们饱经战乱之苦而叹惋,表达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现实的遗憾。所以才会“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和平安宁的生活。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探访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最后寻找桃花源未果,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b.从前三段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