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二鲁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二鲁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二鲁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二鲁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二鲁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班级:_姓名:_座号:_成绩:_一、知识积累(20分)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2分)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汲取(j) 机械(xi)b锲而不舍(qi) 玄虚(xun)c儒家(r) 诓骗(kung)d脂粉(zh) 孜孜不倦(z)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b应

2、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4下面文字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2

3、分)a谈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b马南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c谈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破折号表示转折)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省略号表示思考在进行)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括号表示解释、说明)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b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c玄虚:用使人迷惑

4、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d省悟:反省;感悟。8默写(6分)(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_ (2 )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_ (3)咏梅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_ (4)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与世无争的句子是:_, (5).很多诗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_(6)写出和“酒”有关的两个诗句:_ 二、阅读理解(50分)(一)(14分)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

5、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

6、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解释选段中加点词语“孜孜不倦”的意思: (1分)2.选段出自 (1分)3.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呢?(3分)4“拥有创造力的人”和“没有创造力的人”有什么区别? (3分)5“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7、“这些”具体批什么? (3分)6.结合选文内容,对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二) (14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

8、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

9、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 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4分)2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2分)3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

10、突破口”?(3分)4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3分)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2分)(三) (22分) 这些“旁观者”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竞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

11、也领受不到胜利的欢乐。甘与苦,爱与憎,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猥琐,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孟子所说的“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都瞧不见),又何“清”之有?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但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俗话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又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干,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一切真知本来只属于亲身实践的人们。今天,对我们

12、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选自“旁观者”未必清。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狭隘”的“隘”: “不见舆薪”的“舆”: 2给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3分)a“匹夫有责”的“匹夫”: b“庸俗猥琐”的“猥琐”: c“袖手旁观”的“袖手”: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 和 两种。上述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属 文。其中的“敌论”是什么? (4分)4“这些旁观者 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这段有何作用? (3分)5“一点也不清”的“一点”指 。(2分)6从“一点也不清”出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驳?(5分)7本文

13、论证中的结论是。(3分)三、作文(30分)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子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什么样子了?” 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第四单元参考答案一、1b 2c 3d 4c 5a 6a 7d8.略二、(一)1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懂得吸收知识,同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4.

14、区别在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5. 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断运用新知识,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灵感,随时抓住并发展下去。6.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 (二)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证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2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3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上看似乎也正确,要驳倒对方,自然需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4正确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事例略。5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三)1i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