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 整合版.ppt_第1页
内环境与稳态 整合版.ppt_第2页
内环境与稳态 整合版.ppt_第3页
内环境与稳态 整合版.ppt_第4页
内环境与稳态 整合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本节聚焦: 1、什么是内环境? 2、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 3、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血细胞,3,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的比较,水环境中,直接从水中获得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并把代谢的废物直接排到水中,血浆中,?,4,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体 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1/3),(2/3),血浆 组织液 淋巴,(存在于细胞外),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存在于细胞内),5,注意: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为专有名词。 仅对动物和人体的细胞而言。 与“细胞液”区分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

2、泡内的液体。,6,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观察血液的组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的液体部分,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 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 细胞直接生 活的环境),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是淋巴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8,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9,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名称,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10,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11,12,内环境概

3、念的内涵,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因为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13,(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注意归类识别,水:含量最多,血浆中有90%的水 无机盐离子:以Na,Cl,HCO3-和HPO42-的量较多 蛋白质:各种血浆蛋白 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

4、酸、甘油、脂肪酸等 各种代谢的废物:如尿素等。 气体:氧和二氧化碳 激素 抗体,哪些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消化 酶 呼吸酶 胰岛素 载体 抗体 麦芽糖 葡萄糖,注意: 在细胞内的物质、在外部环境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在红细胞内),(在消化道内),(在细胞内),(细胞内),(在消化道内),14,15,CO2和代谢废物,血浆,组织液,淋巴,双向渗透,细胞,O2和营养物质,单向渗透,淋巴循环,内环境之间的关系,16,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内环境,17,血浆的化学成分,

5、水:在血浆中占90-92%. 有机化合物: 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各种无机离子:Na+、K+、Cl-的量较多,但其他微量的无机盐离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Cu2+、Zn2+对某些酶的活性是必须的,I对合成甲状腺激素是必须的,F对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硬度很重要,气体:以O2和CO2最为重要.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细胞代谢废物:除CO2外,还有尿素.尿酸等.,18,血 浆,组 织 液,淋 巴,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锁骨下静脉,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19,练一练,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

6、的是( ),C,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2、内环境中不含 ( ) A 血红蛋白 B 尿素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A,3、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D,20,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6.血细胞肌细胞

7、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A,D 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C,21,8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_ ;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2)以上 合称_液,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细胞外,内环境,22,三.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1.渗透压(约770KPa ),3.温度( 37. 0左右 ),相对稳定:在适宜范围内有所变动,2.酸碱度pH ( 7.357.

8、45 ),23,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的。,内环境的稳态,物理性质:温度 细胞外液渗透压 化学性质: pH CO2浓度 血糖浓度 电解质成分(无机盐浓度),24,1.渗透压的概念: 简单地说,是指溶液的浓度 3.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1)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5

9、,3.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会解释血浆蛋白减少(如长期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病变等)引起的组织水肿。 注意;明确水分移动方向,举例: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26,组织水肿,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原因: 1、过敏反应 2、毛细淋巴管阻塞 3、长期营养不良 4、肾小球肾炎,产生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淋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减小,水分进入组织液,血浆蛋白随尿排出,血浆蛋白减少,27,血液酸碱度的调节,在缓冲

10、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缓冲对的作用(以H2CO3/NaHCO3为例),( 7.357.45 ),酸碱平衡,28,乳酸 NaHCO3,乳酸钠 H2CO3,H2O CO2,H2CO3 / NaHCO3的缓冲作用:,H2CO3,呼吸运动排出,碳酸钠 H2CO3,NaHCO3,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酸碱平衡,29,细胞外液的

11、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细胞外液的温度:人体的细胞外液一般维持在37左右。,30,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1,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消化、呼吸 循环、泌尿,32,小结,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内液,外界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消化、呼吸循环、泌尿,33,比较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血管,红细胞 白

12、细胞 血小板,组织细胞间隙,组织细胞,淋巴管,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34,8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_ ;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2)以上 合称_液,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细胞外,内环境,35,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

13、长最快。,处理插条方法:浸泡法、沾蘸法,必修三:P51,36,(一)提出问题: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插条长出大量不定根。,(三)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37,(四)方法步骤: 1、配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 2、制作插条时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细胞分裂能力强、易成活),将插条随机分成等量10组并编号为110组。,38,注意问题:控制无关

14、变量,(1)各组插条的培养条件(如温度)要一样;处理时间要一样; (2)要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3)实验材料要相同,培养条件相同; (4)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39,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呢?,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2、不同的生长素类似物作用完全一致吗?,3、不同植物最适浓度相同吗?,4、处理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吗?,5、枝条的长短、生理状态会影响实验结果吗?,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那么怎么尽量排除枝条 的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呢?,

15、设置重复实验,即每组不能少于三个枝条,实验 结果计算各组的平均值。,三、探究活动,40,NAA促进迎春条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某某浓度是NAA促进迎春条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科学探究方法步骤,41,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明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浓度的NAA溶液促进迎春条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适宜,(2)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 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2,设计实验 1.明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 单因子变量原则 自变量: ; 因变量: ; :插条的情况、浸泡时间的长短、温度 等,实验中这些变量应处于 条件下。,N

16、AA溶液的不同浓度,迎春条插条生根的数量(或根长度),相同且适宜,无关变量,43,设计实验 1.明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 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原则 a.预实验 配制浓度为2ppm、4ppm、6ppm、8ppm、10ppm、12ppm的一组NAA溶液 分组并编号:分为 组,每组中加入 根枝条。按要求处理好插条,备用。,7 3,44,b.正式实验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比较适宜的浓度为4ppm-6ppm范围间,因此在此浓度区间,以0.2ppm为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配制浓度为 的一组NAA溶液。 分组并编号:分为 组,每组中加入 根枝条。按要求处理好插条,备用。,4.0ppm、4.2ppm 、4.4

17、ppm 、 4.6ppm 、 4.8ppm 、 5.0ppm 、 5.2ppm 、 5.4ppm 、 5.6 ppm 、 5.8 ppm 、 6.0ppm,11 3,45,(1)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迎春条要求: 。 a.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 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b.一般需剪去扦插枝条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减少 。,蒸腾作用,2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生长良好、粗细长短大致相同 所选枝条带芽的数量和饱满程度相同,46,2.设计实验步骤 (1)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2)分组处理 NAA溶液处理插条的方法: :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

18、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浸泡法 沾蘸法,47,2.设计实验步骤 (1)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2)分组处理 (3)培养,将处理好的插条,放在 条件 下,分组进行 (土壤栽培/水培)。,相同且适宜,水培,48,2.设计实验步骤 (1)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2)分组处理 (3)培养 (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设计表格、画曲线图等形式,49,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 插等。 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 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