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点_第1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_第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_第3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_第4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理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呈“J”型;衡量人口增长快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 死亡率衡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经济越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慢妇女就业状况越好,出生率越低一般的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值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5、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

2、增人口数量最多。6、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1.2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层面。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容纳的合理人数,数值小于人口容量,发展层面。3、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和经济规模。木桶效应中,木桶的各个木板,一般开说,人口容量的数值是木桶的短板、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1.3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 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 、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交流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为迁入1.4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初婚年龄:早婚早育,人口增长快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婚姻关系稳定程度:离婚率高,出生率低2、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生育观: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3、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2.1城

4、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包括地理位置和与周围事物关系两层含义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4、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聚集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在交通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在历

5、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5、城市区位的选择:城市选址应避开地震频繁的地区,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应把码头建设在河流的凹岸处。从地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来看,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区则需要大量投资和工程措施。二、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人口昼夜变化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布(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

6、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3、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三、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2、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3、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

7、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四、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 、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标志: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

8、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早,速度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大城市化趋势明显。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6、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

9、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城市环境问题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低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保护和治理城市

10、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现代产业活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2、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石油开采活动的区位受到石油矿藏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3、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降低成本的需要,世界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4、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一)生产协作1、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如布匹的生产。2、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如汽车的生产过程。3、钢铁

11、的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必须形成连续的生产链。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二)商贸联系1、区域专业化生产-商贸联系2、商贸联系分类: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等,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地理必修二知识点3、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需要,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现代物流业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发展潜力相适应。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

12、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

13、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域:亚洲;机械化程度高。区位条件:( 1)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2)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3)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4)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5)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

14、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等。4、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5、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南非(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人工培育良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15、2、对土壤的影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开垦梯田、砍伐森林、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运输、土地、集聚。(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节省运费:接近原料、燃料- 原料指向性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接近市场 - 市场指向性,如啤酒厂、家具厂( 3)劳力和技术:劳动密集

16、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产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集聚:优势: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 集中处理废弃物;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风向:污染企业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季风垂直方向的郊外;风向多变时,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水源:污染企业布局在河流下游,自来水厂布局在上游。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