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备课(上26单元)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备课(上26单元)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备课(上26单元)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备课(上26单元)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备课(上26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组课文单元备课 主备人: 林琼 本组通过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来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怀念和赞美故乡,情感细腻丰富,值得欣赏。 阅读本组课文,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围绕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写作方法。 基本模式 出示学习目标,以学生自学为起点,循序渐进,分两次自读和两次导读导悟,启动学生思维并发散学生思维,实现初步自创;最后回应目标,评价归纳,意见整合。在认同的基础上,当堂训练,学思结合,拓展思维。 学生学,学有方向,带着明确任务学,知道自学什么,怎样自学,自学后应达到什么要求,检测

2、的方法是什么;教师教,教有目标,明确拟定自学内容,课堂上要出示自学提纲;具体分几次自学,自学方法是什么,教师心里要有数,用什么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也应该先有个预设,有时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生成。 教学主线 1、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这是一条暗线,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可缺少。教学理念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课堂目标。5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理念:循序渐进,把学生引进自主学习的大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会用心和诗中字词交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

3、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预备:教师:熟读古诗,深钻教材,预想课堂情节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以及描写思乡的古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展示

4、课前搜集资料,看看你了解到的作者以及背景有哪些。 二、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词进行圈圈点点。自己能够查字典解决的字词自己先查找答案。 2、自由看文后注释。结合查找资料,试着说说诗歌中这些词的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4、理出疑点难点,写在书的一侧,写上简短提示,或在相关字词句旁画小小记号。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学生自由读古诗,完成自学提纲第一题。交流,启发,圈圈点点了哪些,谁的圈圈点点最整洁,谁的圈圈点点最能够引起同学的共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学生继续读古诗。 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1、从读中悟:你读出了什么

5、?(愁) 2、从析中悟:从刚才的分析中,你有什么想法?(从哪些词中感悟到的?一个“只”字该有多少的无奈!) 3、从感中悟:学完了全诗,你有什么感受?(一个“绿”字,又该寄托了多少的希望与憧憬!伴随“照我还”,仿佛又听到一声长长的叹息,思乡的愁绪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蔓延开来题目中的“泊”,“泊”下行船却又“泊”上了轻愁。) 五、拓展阅读: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六、作业训练:1、有感情地读诗,背诵古诗,在背诵中增加语文素养。2、默写古诗,在默写中增强理解能力。(全体学生)3

6、、将古诗改成短文,学以致用。古诗词三首秋思教案设计理念:循序渐进,把学生引进自主学习的大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会用心和诗中字词交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见”、“复恐”、“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思乡千愁万绪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7、教学预备:教师:熟读古诗,深钻教材,预想课堂情节 学生:张籍简介;描写秋景的古诗、词语以及描写借景思乡的古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展示课前搜集资料,看看你了解到的作者以及背景有哪些。 二、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词进行圈圈点点。自己能够查字典解决的字词自己先查找答案。 2、自由看文后注释。结合查找资料,试着说说诗歌中这些词的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4、理出疑点难点,写在书的一侧,写上简短提示,或在相关字词句旁画小小记号。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学生自由读古诗,完成自学提纲第一题。交流,启发,圈圈点

8、点了哪些,谁的圈圈点点最整洁,谁的圈圈点点最能够引起同学的共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学生继续读古诗。 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1、从读中悟:你读出了什么?(秋的凉爽与萧瑟)(复杂的思念情感) 2、从析中悟:从刚才的分析中,你有什么想法?(从哪些词中感悟到的?诗人“见”到了什么!) 3、从感中悟:学完了全诗,你有什么感受?(“复恐”,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伴随“又开封”,仿佛看到了诗人“恐”后毅然决然的内心,似乎刚刚下定决心作了一个决定,千言万语全都凝聚于一个动作与题目中的“秋思”再度吻合。) 五、拓展阅读: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9、呢? 六、作业训练: 1、有感情地读诗,背诵古诗,在背诵中增加语文素养。 2、默写古诗,在默写中增强理解能力。(全体学生) 3、将古诗改成故事,学以致用,读者诗人情感合一。(优秀学生)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或唱,或诵,或画,继续感悟诗人的感情。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设计理念:循序渐进,把学生引进自主学习的大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会用心和诗中字词交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词

10、、背诵古词。 2、教师抓住词的叠用意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将士在外夜宿边关寂寥思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夹叙事于写景之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吟诵古词、想象意境,体会词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词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乡情感。教学预备:教师:熟读词,深钻教材,预想课堂情节 学生:纳兰性德简介;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词语以及描写借景思乡的古词。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展示课前搜集资料,看看你了解到的作者以及背景有哪些。 二、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词进行圈圈点点。自己能够查字典解决的字词自己先查找答案。 2、自

11、由看文后注释。结合查找资料,试着说说诗歌中这些词的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4、理出疑点难点,写在书的一侧,写上简短提示,或在相关字词句旁画上一个小小记号。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学生自由读古诗,完成自学提纲第一题。交流,启发,圈圈点点了哪些,谁的圈圈点点最整洁,谁的圈圈点点最能够引起同学的共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学生继续读古诗。 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1、从读中悟:你读出了什么?(行色匆匆急行军)(风雪交加夜无眠) 2、从析中悟:从刚才的分析中,你有什么想法?(预想:故园为何无此声?) 3、从感中悟:学完了全诗,你有什么感受?(“夜深千帐灯”,此等

12、行军队伍何等壮观!伴随“梦不成”,仿佛看到了将士夜不成寐,天涯羁旅格外惹人愁队伍的壮观与将士的不眠形成对比,“故园无此声”更加突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感情,将将士内心世界袒露无遗。) 五、拓展延伸: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再次读古词。想象词人心中的故园。 再次体会“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

13、是水到渠成。此刻更思乡! 六、作业训练: 1、有感情地读诗,背诵古诗,在背诵中增加语文素养。 2、默写古诗,在默写中增强理解能力。(全体学生) 3、将古诗改成故事,学以致用,读者诗人情感合一。(优秀学生)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或唱,或诵,或画,继续感悟诗人的感情。6、梅花魂教学目标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一、出示教学目

14、标:1、学习并掌握课后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几件事?二、第一次先学后教1、自学并掌握18个生字。 2、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3、检查自学: a、认读生字词。 b、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c、想一想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一)引入新课。1思考: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3“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打开书,预习生字。(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15、。凋缕芳吁耍 训 斥脾 罕 藤愈凌秉飕撩梳衰 绢 侨 眷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三)理解词语。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秉”字为例:“秉”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用换词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读带有“秉性”的这句话,考虑可以用哪一个词替换。用性格可以。进而联系生活实际造句:爸爸的秉性忠烈刚直。换词:爸爸的性格忠烈刚直。句意不变。可见,“秉性”一词指性格。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

16、练习,引导用心读。(四)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3)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完成书后的作业。 2、以自学为主,理解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 自己悟出梅花的品格,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抒发外祖父爱梅

17、花、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四件事。( )课文围绕梅花写了五件事。()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1课题质疑。对课文写的这五件事,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以此引发学生自学质疑。比如,学生会提出;梅花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外祖父那么喜欢梅花?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来呢?这五件事情好像都在说一个意思,是什么呢?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问题,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从“一遍又一遍”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外祖父喜欢唐诗宋词。虽身在

18、新加坡,心却惦记着祖国。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句中可以明白,是借诗来抒发思念祖国的心情。从“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可以知道外祖父思念自己的家乡,遏制不住自己的感情。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从“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从“顿时,训斥,有生以来”这些词语也可以体会出外祖父十分爱惜这幅墨梅花图。从“轻轻、慢慢”这两个形容词也可以体会出,外祖父对这幅图画多么爱惜。梅花在他的心目中应是干净、洁白的。(3)有没有哪个句子难理解? 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这清白的梅花,

19、是玷污得的吗?”这里梅花仅仅指画上的墨梅吗?这里的梅花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的,它是最干净的,最纯洁无比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体会出他因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呜呜痛哭,这份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感情叫人感动。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真挚来。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7抓住重点语句,加深理解。读重点句,大家讨论:(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中前后共出现4个。“愈”这个词,教师应抓住这个重点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外祖父为

20、什么要这么说?这里“愈”字体现了梅花的一种什么精神。换一种说法行不行。不要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应认识到“愈”字反复用,表示程度随着条件的发展而加深。条件、环境越恶劣,梅花却越精神。它具有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德。换一种说话没有这句话这么有力量,也表达不出来外祖父深深的敬佩梅花的感情。不要这一句话更不行。因为无法与前文我弄脏这幅图,外祖父小心翼翼地擦拭相照应;因为无法充分表现外祖父敬佩梅花的这种精神。(2)体会下一句。“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通过感叹号表明外祖父高度的敬佩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3)体会下两句

21、的含义。“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外祖父在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孕育出的许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虽然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4)体会下一句的含义。“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花,是激励自己保持梅花这种有骨气、有品格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梅花精神告诉了我并且把墨梅花送给我,也要让我保持并继承发扬下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5)老师小

22、结: 梅花的这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种骨气正是我们民族日益强大的动力,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团结进取的灵魂。所以课题叫梅花魂。(6)带着感情齐读这一段落。 (7)指名读。 (8)品读重点句。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深入理解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旁的花,大抵是_。她却不一样,_寒冷,_风欺雪压,花开得_、_。她是_有_、有_、有_的呢!几千年来,我们_出了许多有_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_、受到怎样的_,从来都是_,不肯_。他们就像_。一个中国人,无论在_,总要有_ 才好!体会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感情来。(三)回到开头,引出结尾,

23、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1思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感情。3齐读开头、结尾自然段。(四)作业:找有关梅花的故事读一读。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2、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3、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师朗诵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二、出示自学提

24、纲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象作者描写了故乡的那些景致?目的是理清文章内容2、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文章中容易读错的字音,以及描写了那些景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找出教学切入点3、大组交流文章描写了故乡的三处景致 1)小溪(1、2自然段) 2)小桥(3、4自然段) 3)人家(5、6自然段)三、第一次先学后教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自读批画,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小组交流4、大组汇报:1)小溪注意:此处的生词比较多,教师可在学生汇报理解之前,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拼音的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有机的和文章结合在一起

25、小溪的特点:清澈见底,终年环绕村庄。小溪两边的柳树,美、自然。指导朗读,此处语速适中,语调要轻快村民和小溪的关系;孩子们在小溪里嬉戏。朗读指导,读出捉鱼时的童趣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小桥 - 木桥、石桥不作为重点,学生点到即可3)人家 - 作者先以自己家为例,写了自己的卧室,光线暗、地面潮湿的特点;又写了父亲的书房,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由东南两面达窗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指导朗读从窗中看到的景象。“清晨”、“夏天”注意读出层次感文章最后一段略写了村里其他人家的生活。通过“深深”、“印象”、“一辈子”这些词看出故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深入理

26、解,学习写法,感受思想,三步到位。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抓住了故乡景致的特点:小桥、流水、人家,在描写着三方面景致时又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将景物写具体的,从中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五、拓展学习 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如以“阳光、沙滩、海浪”为题,写一两段话,描写家乡景致的特点,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积累运用二学习目标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收集与“浓

27、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畅所欲言.抒发情感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

28、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展示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

29、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谈话导课,激发兴趣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大胆想象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小组互说.打开思路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试写初稿.自行修改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

30、用.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小组评议,互改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佳作赏评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赏评 第四课时回顾 拓展二 学习目标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明确内容“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

31、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

32、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

33、型例子进行交流.)诗文链接,内化积累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趣味语文.激发兴趣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

34、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教学难点】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

35、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出示自学提示: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第一次

36、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

37、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

38、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小时、小时、小时、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

39、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

40、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

41、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二)、如果能够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可以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

42、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慈母情深【教学要求】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揭

43、题质疑1谈话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指名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就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回答。)然后归纳,主要为:(1)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2)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3)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等等。二、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课文,初步释疑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2检查生字的认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说出大意即可。)3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4初步释疑。你能解决

44、什么问题?(初步解决质疑中的“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等。)三、第一次先学后教研读课文,深层释疑1谈话过渡。刚才同学们从描写母亲的表现的语句中看出了母亲的情深,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2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读一读所画的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从中看出母亲怎样的情感。4速读课文,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的深情。5读后交流。主要是描写劳动的环境以及母亲劳动动作等语句。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角色朗读,体会情深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议。2指名

45、小组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五、 总结升华,拓展学习1总结。为什么说慈母情深?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2升华。读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或者自己的母亲说点什么?3拓展阅读。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纸船寄母亲,交流:你从中读懂了什么。4拓展表达。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2、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

46、思考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教学流程】 一、激情。 1、请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表扬与批评。(学生自由发言) 2、师问:同学们有因一件事而同时受到了表扬与批评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没学之前,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由同学们说出自己心中的疑虑。)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讲故事。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用

47、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以四人为一小组,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相互讲讲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故事。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相互讲故事,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己与同学的共同努力,既充分掌握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辩论。 1、由学生说出巴迪得到的两种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老师问同学们支持哪种评价,为什么?(以六人为一小组,展开小组辩论。) 3、依据学生所持的观点,各小组选派代表分成两支代表

48、队,在班级内展开辩论。(由教师或学生代表主持,两支代表队所持观点分别为:甲方支持母亲的“精彩极了”,乙方支持父亲的“糟糕透了”。) 4、辩论小结:我们有了自己的观点,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巴迪又是怎样面对两种不同的评价呢?(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两种评价缺一不可,一种是鼓励,一种是提醒,二者的共同点是爱”。(全班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感悟 生活中,同学们的父母对你们是怎样评价的呢?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可以和同学交流,或回家后与父母谈谈心,或给父母写封信,或把文中的内容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鼓励 警告 爱 学会看病【教学要求】1认识11

4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5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二、出示自学提纲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三第一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

51、“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再读课文,思考: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四、写一写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