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_第1页
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_第2页
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_第3页
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_第4页
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研究学科 :行政管理研究形式: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研究小组:第 五 组任时间 : 2013年 7 月 1 日至 2013 年 7 月 14 日一文献综述: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尤其是在西方欧美国家,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近年来,中国在这种世界大势的驱使下,也在不断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于是制定了“农村向城镇集中”的建设规划以及“让农民进城”的工作方针。中国早期试图通过这样的国家的宏观政策手段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提高,在这样急促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政策下,城市化改造工作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也就表明了表面的搬抄西

2、方的城市化模式,单方面的追求城市面积扩张和城市人口增加在中国是不符合实际建设需要的。与此同时,国家政府也意识到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于是提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让乡村和城市和谐发展,保持乡村的特色,搞好乡村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因此本课题小组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特色乡村建设历程及现状分析研究,有效地找到特色乡村建设在我国的建设重难点及可行性经验借鉴,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设构思。本文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特色乡村建设个案研究,在普遍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认识到具体地区的个性特色乡村建设,并依据我国的特色状况,作出了宏观地建设思路指导。为我国未来地特色乡村建设之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

3、)国外对于乡村和城市建设规划的研究状况在我国进行特色乡村建设时,有效借鉴外国过往的建设经验是十分重要的。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 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往改革的真正和平之路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建设田园城市。法国在其城市化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了这点, 采取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方针, 确保其小农经济长期居于首要地位。切实尊重农民,保障农民的利益,深刻理解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注意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根基的本质,避免过度的采用强制手段而使农民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最终大局的发展。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了农村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营者提供优惠贷款, 20

4、世纪 70 年代中期,法国政府提供的农业贷款总额高达900 亿法郎。德国也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对落后的农业区采取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低息贷款等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其他发达国家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都通过公共财政和采取发行债券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农民住房、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东亚的韩国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实施了世界闻名的 “新村运动”,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 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 (1970 年 4 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 因

5、为当时占全国人口 70% 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 万个行政里 ( 行政村 ) 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 1.6 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二)国内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研究状况我国目前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这意味着还很多东西需要去探索。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 全村面积 2.6 平方公里。 1993年 145 户人家 534

6、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 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1964 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 寨经验得到推广。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

7、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 ( 是中国目前最富有的村子 ) 华西村从 2001 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 ( 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 16 个村规划成 12 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 和周边的 16 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 平方公里扩大到30 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 多人增加到3 万多人华西村是全国

8、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 12.26 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2936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422 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 41.76 倍、城镇居民的 13.01 倍。2009 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三对特色乡村建设研究思路(一)首先从我国搞特色乡村建设意义,即时代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说明了在我国建设特色乡村的重要性;(二)接着分析了我国特色乡村的现状,从乡情,风俗,民情角度客观地分析存在和总结经验;(三)最后立足实情,对我国未来的特色乡村建设提出方法构思。对于此课题的

9、研究,本小组主要采取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国内外个案分析等研究法,在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特色农村的建设秉承着何种原则和其所能达到特色建设的目的所需要得各项必要条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问题及对策,最终形成有我国特色的乡村建设思路,明确了特色乡村建设的时代意义。二研究内容:一、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研究的意义(一)我国搞特色乡村建设的时代必要性分析1. 特色乡村建设的时代趋势2. 在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的时代紧迫性3. 特色乡村建设对国家未来的战略意义(二)我国搞特色乡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二、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一)我国特色乡村建设实践现状1. 乡村基础建设状况2. 民俗风

10、情建设状况3. 村民自身建设状况(二)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到的问题1. 对于特色乡村建设难以找到突破口(1)生态农业(2)商品手工业(3)教育业(4)社会保障业2. 建设效果不明显(1)产业调整后收益并未达到最优效果(2)建设后对外未能形成风俗文化特色现象(3)村民生活质量并未显著提高(三)特色乡村建设遭遇问题的成因分析1. 对特色乡村建设的概念不明晰(1)误把城镇化理解为就是特色乡村建设(2)单方面追求特色建设而导致的整体不协调2. 样板化的操作,畸形地将外来经验嫁接到自身建设上(1)缺乏对当地乡村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2)盲目地追求模板效应(3)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三、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的方法

11、构思(一)立足乡村基本产业和服务,强化服务“三农”能力(二)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关系,提高乡村综合承载力(三)加强对外交流,保证乡村文化与建设经验时代先进性(四)坚持机制和体制创新,强化特色乡村建设个性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定性分析法 : 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2、,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个案研究法 : 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四参考文献:1 李云才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 孙佑民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EB/OL.2006 ( 04) .www.zhinongcn/data/detail phpr il 57113 田永胜 . 中国之重权威人士谈新农村建设 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张利痒 .可资借

13、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EB/OL.2007 ( 07)4 汪光焘 .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4)5 陈晓华 , 马远军 , 张小林 , 梁丹 .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国外经验与中国走向 . 经济问题探索 J. 2005 (12)6 温铁军 .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 . 中国乡村建设 J. 2010 (01)7 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译 . 明日的田园城市 M. 商务印书馆 .20108 曾建民 . 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发展措施及效应 J. 经济纵横 .2003(8)9 翁之勇,向一 丹 . 关于社会主 义新 农村 建设的几点思考 . 农村经济J.2006(2)10 冯书全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N.2006 (3)11W.A. Lewis, W.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