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ppt 48页).ppt_第1页
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ppt 48页).ppt_第2页
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ppt 48页).ppt_第3页
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ppt 48页).ppt_第4页
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ppt 48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 农业劳动力,5.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5.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5.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4 农业劳动生产率,5.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5.1.1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作用 5.1.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5.1.3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5.1.1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作用,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在时间上具有强

2、烈的季节性 (2)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3.农业劳动力的重要作用,(1)基础的基础。没有农业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能动性。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5.1.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供给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劳动力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 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

3、不足。,2.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5.1.3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1.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技能上的复杂性 (3)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2.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政府

4、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5.1.4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5.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5.2.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空间转移: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

5、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5.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存在 3)工农业之间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

6、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刘易斯模式的不足:,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 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 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2.拉尼斯费模式,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式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

7、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3.托达罗模式,(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4.拉文斯坦

8、的推拉理论,观点: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都属于推力; 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是拉力。,5.吉佛的引力理论,引力理论探讨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理论实质:人口迁移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6.舒

9、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舒尔茨和夏斯达用迁移成本和收益解释迁移行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 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5.3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3.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1.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将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

10、农业劳动力,称作绝对剩余; 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称作相对剩余。,区分这两种类型剩余的意义:,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首先将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安排他们常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其次,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潜能,安排一些临时性的非农生产活动。,2.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1)积累型剩余: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 (2)结构型剩余:由于宏观经济结构,如城乡、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等结构不合理所造

11、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3)替代型剩余:,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对农业投入大量的农业机械、技术和能源,从而置换出农业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过剩; 二是由于用工业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等于用工业劳动力替代农业劳动力,从而使农业劳动力过剩。,(4)季节性剩余:,农业由于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在农忙季节,即使农业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有时还感到缺乏。到农闲季节又有大量农业劳动力闲置起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季节性剩余 。,5.3.2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2、;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5.3.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2.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 3.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4.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5.3.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1.基数大,且可能进一步增加 2.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5.城

13、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5.3.5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1)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 (2)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 (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 (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2.加快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配套措施,1)搞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 2)建立城乡一体的、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3)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起来,为农业劳动力转移

14、创造条件。,5.4 农业劳动生产率,5.4.1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指标计算,5.4.1 农业劳动生产率及指标计算,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1)农业产品数量与劳动时间的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2)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第一,直接指标,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主要: “人年”农业劳动生产率 “人日”农业劳动生产率 “人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主要有: 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天、小时)创造的产值。 平均每个劳动

15、力全年(天、小时)创造的净产值。 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天、小时)创造的利润。 一般来说,在综合考察一个部门、地区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时常用价值指标。,第二,间接指标,间接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 农业劳动效率,即单位农业劳动时间完成的农业工作量。 每一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人口数、耕地数。,5.4.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1.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2.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3.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4.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5.4.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1996年: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谷物世

16、界平均1570kg、美国93901kg、法国60786kg;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肉量世界平均165kg、美国9162kg、法国6154kg;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负担人口数美国80人、法国56人。,5.4.4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4.社会条件,5.4.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采取正确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

17、条件 4.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5.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复习思考题:,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哪些基本特点与决定因素?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4.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主要内容是? 5.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6.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7.你认为应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8.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9.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参考书:,陈吉元: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焦必方:新编农业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农业部软科学办: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