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_第4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外古诗阅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作者简介,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

2、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古诗28字 中,有5个 地名你能 找出来吗?,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 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理解诗句的意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

3、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 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 澄澈的水面,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思 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 去,直下渝州。,1.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2.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人坐

4、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是怎样的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原文,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词语注释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

5、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注释译文,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 眼下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没有想到能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你。,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 (风景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北方的大好河山被外族人占领,有了很大变化)之叹。第四句以“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堪回首。,诗歌赏析,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

6、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诗歌赏析,语言特色: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全诗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

7、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靠近这战场盛开。,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 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 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

9、用陶渊明的典 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 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 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 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 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凄凉 萧瑟的特定环境。,赏析,赏析,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

10、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第四句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

11、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思想情感: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作者 李

12、益(748-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人。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景中寓情,蓄而未发,正面写情,译文

13、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14、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赏 析,曾一度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相传本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你看,“沙似雪”、“月如霜”两个回答者: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第三句描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