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_第1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_第2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_第3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_第4页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一、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学会“择书” 阅读,应是一项主动的过程。 跟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瞌睡”现象:不少学生提到“一读课外书就犯困”,甚至一想到读书,就哈欠连天。 我都会问他:你喜欢读这本书吗?学生往往摇头否定。 其实,出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进行的是“被动式”阅读,对阅读的书完全没有兴趣,并非是他们不喜欢阅读。 “择书如择友”,朋友总要性情相投、相看两不厌,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看书亦是如此。 如何找到这样的“朋友”,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前下一番功夫,考虑两个问题: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书能满足我?只有清楚了自己读书的动机,才能选

2、择对自己有意义的书。 一本好书,除了教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更能帮我们了解生命意义,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我们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 如果仅仅是消遣时光,打发时间,我给学生推荐阅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者民国时期的小品文,花草、游记、日记、器物、小说,题材丰富,短小精悍,应有尽有;若要提高写作技巧,体味细节,那契科夫、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合适不过;如果单纯喜欢情节曲折,则福尔摩斯、华生等侦探小说等着你;若是为了体味更深的感情和人文情怀,则非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等经典作品莫属。 除日常指导阅读,笔者还注重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 每节阅读课上,都请学生推荐他们近期读过

3、的书,分享读书心得。 这样,读书对于学生就具有了新的含义,读书变成了自我选择,而非强推硬压的“完成任务”,阅读的兴趣有了,才能体会阅读的乐趣。 二、搞清阅读的层次与方法,学会“读书”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看来,学生的阅读,也是分层次的,讲究循序渐进的积累。 经过了小学阶段字、词、句的积累,初中生在阅读作品时,已经相当顺手,用不着时时停下来琢磨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语法或者文章结构阻碍住,虽然不是每句每字都能读的透

4、彻,但已经能掌握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了。 因此初中阶段的阅读,应主要集中在阅读的方法指导上。 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 一是系统的略读。 略读的目的主要是快速浏览,了解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或者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在略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读“目录”,因为很多目录就是简略的纲要,比如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直接揭示了本回的主要事件。 除了目录,我还要求学生记住“作者”,若是以前读过的作家,阅读的时候自然更有意义。 根据理解的主题,挑几个章节,念个一两段,或者读两三页,加深一下总体印象。 通过系统的略读,对书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节省了时间,掌握了重点。 二是粗浅的

5、阅读。 当学生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我的指导意见是从头到尾先读一遍,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词语、章节、注解阻挠或泄气。 比如学生读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剧感情充沛、对白震撼,也涉及到不少的历史人物:楚怀王、宋玉、婵娟等,若是不能体会作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文风,反而停下来查找词典掌故,阅读的体验就没有了。 因此,遇到这类的课文,我都是要求学生一读到底,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感受。 当然,略读和粗读,只是阅读的手段,是精细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不能以略读和粗读取代所有阅读的过程。 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

6、适当的不同速度。 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 法国学者巴斯卡曾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 三、勤用“烂笔头”,学会做“笔记” 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 ”伟大的思想家或者文学家都善于做读书笔记。 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做笔记也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 一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主要通过线、号、圈、注的方式完

7、成。 划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画圈,主要是标识关键字或句子。 批注,在阅读某一章节时,将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 此外,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供记忆线索和检索规则,有效的理解和回忆阅读作品。 四、不做“海绵吸水”,学会“消化” 关于知识消化,钱钟书先生曾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当以蜜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 ”这句话,很好地点明了“博览”与“转化”的关系。 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了一个误区:书读得越多越好。 因此他们阅读速度直线上升,一天一本已经难以满

8、足他们的胃口,比“快”比“多”成了阅读的主题。 笔者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阅读:海绵式。 海绵吸水看似又快又多,实则吸饱了水之后,怎样来的怎样去,并没转做别的用途。 阅读也是一样,所读的书、学到的知识总要消化吸收、转化应用,才有意义。 随园诗话卷十三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这才是读书的要义。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转化阅读效果,笔者总结出“四问法”和“模仿法”: 四问法:1.这本书整体在谈什么?在阅读时能够找出书的主题,以及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主要问题发散到次要问题。 2.这本书细节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想办法总结出主要的想法、声明或者论点。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是全部有,还是部分有?对书中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书仅仅是提供了知识,那就要思考这些知识怎样能用,如果还启发了你,那就更有必要去找其它相关的语句,获得更多的启发。 模仿法:当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作品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借鉴,笔者就鼓励他们对作品的词语结构作细致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真正实现古人所说的“取心析骨”,“取心”即指探索作者的灵魂,“析骨”即指分析作者的文词。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心”、“骨”重新述说,尝试作一篇类似的文章,以此检验自己到底从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