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脂类代谢Metabolism of Lipids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脂肪(甘油三酯)磷酸甘油酯鞘磷脂脑苷脂神经节苷脂磷脂脂类鞘脂类脂糖脂胆固醇及其酯第一节脂质的消化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Lipids三脂酰甘油(甘油三酯)的结构OOCH2OCR1R2C- OCHOCH2OCR3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自然界较少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不同R2常为不饱和脂肪酸一、脂类的消化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少量磷脂和胆固醇(酯)等。小肠上段是脂类消化的场所。胰脂肪酶:特异水解甘油三酯1位及3位酯键 生成2-甘油一酯
2、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消化发生在脂水的界面上。胰脂肪酶的作用需辅脂酶和胆汁酸盐的协助。 辅脂酶(colipase):胰脂酶发挥脂肪消 化作用的蛋白质辅因子胆汁酸盐是较强的乳化剂。、辅脂酶能与胰脂肪酶和胆汁酸盐结合,使胰脂肪酶能吸附在微团的水油界面上,有利于胰脂肪酶对甘油三酯的水解。、辅脂酶还可以防止胰脂酶在脂水界面的变性,解除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作用。胆固醇酯的水解游离胆固醇(cholesterol,Ch)可直接被肠粘膜细胞吸收,但胆固醇酯必须经胰胆固醇酯酶水解为胆固醇后才能被吸收。胰胆固醇酯酶胆固醇酯 + H2O胆固醇 + 脂肪酸磷脂的水解胰磷脂酶A2催化磷脂水解生成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蛇液中含
3、有磷脂酶A2细胞膜脆弱溶血二、脂肪的吸收脂类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腔上段吸收。吸收形式主要是甘油一酯、脂酸及甘油,胆固醇和溶血磷脂等。还有极少量的甘油三酯经乳化后直接吸收。小分子FFA甘油脂类的吸收甘油门静脉长链FFA +2-甘油一酯TGFFA2-甘油一酯胆汁酸盐乳 化 混合微团易于穿过小肠黏膜细胞重新合成的磷脂胆固醇(酯) 载酯蛋白血液循环TGChFAA胆固醇酯小肠黏膜细胞溶血磷脂FFA磷脂乳糜微粒CM淋巴三、脂质消化吸收在维持机体脂质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1 小肠:介于机体内、外脂质间的选择性屏障。通过屏障脂质过多:体内脂质堆积,发生疾病通过屏障脂质过少:营养障碍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有
4、可塑性:脂质能使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增加。保证在摄入增多时食物脂质的消化吸收保障体内能量、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供应增强机体对食物缺乏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节甘油三酯代谢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s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甘油三酯是体内储存能量的形式,体内合成脂肪,在脂肪组织内储存。(一)、合成部位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关键酶:脂酰CoA转移酶,位于内质网的胞液侧。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脂肪合成后需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运输至肝外组织储存。如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因营养不良、中毒、必需脂肪酸缺乏、胆碱或蛋白质缺乏不能形成VLDL进
5、入血液,VLDL合成受阻将导致脂肪聚集在肝细胞中形成脂肪肝。脂肪组织:主要以葡糖糖为原料合成脂肪,其次利用食物脂肪中的水解产物合成脂肪。脂肪细胞大量储存脂肪。小肠粘膜:主要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合成脂肪。(二)、合成原料主要由糖代谢中间产物提供葡萄糖糖酵解生成 3-磷酸甘油甘油糖有氧氧化生成的 乙酰CoA 为原料合成脂肪酸食物脂肪消化吸收(三) 合成基本过程1、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小肠粘膜细胞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及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反应主要由内质网 脂酰CoA转移酶 催化。2-甘油一酯 + 脂酰CoA 1,2-甘油二酯1,2-甘油二酯 +脂酰CoA 甘油三酯2、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及脂肪细胞肝
6、细胞及脂肪细胞利用3-磷酸甘油及脂酰CoA合成甘油三酯。关键酶为 脂酰CoA 转移酶。1)3-磷酸甘油 + 脂酰CoA 1-脂酰-3-磷酸甘油2)1-脂酰-3-磷酸甘油 + 脂酰CoA 磷脂酸3)磷脂酸 1,2-甘油二酯+磷酸4)1,2-甘油二酯 + 脂酰CoA 甘油三酯3-磷酸甘油的生成: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3-磷酸甘油主要由下列两条途径生成:1)由糖代谢生成(脂肪细胞、肝脏):+ NADH + H+3-磷酸甘油脱氢酶磷酸二羟3-磷酸甘油 + NAD+2)由脂肪动员生成(肝):脂肪动员生成的甘油被转运至肝脏后进行处理。甘油磷酸激酶甘油 + ATP3-磷酸甘油 + ADP脂肪组织缺乏甘油激酶,不
7、能利用甘油合成脂肪。二、内源性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成的原料是葡萄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乙酰CoA。其合成过程由胞液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直接产物是软脂酸。(一)软脂酸的合成1、合成部位脂肪酸合成酶系位于肝*、肾、脑、肺、乳腺、脂肪等组织的胞液中。主要是在肝脏中。2、合成原料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原料是乙酰CoA,主要来自葡萄糖。细胞内的乙酰CoA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而合成脂肪酸的酶系位于胞液。线粒体内的乙酰 CoA必须进入胞液才能成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此过程通过柠檬酸酸循环完成。此外,合成脂肪酸还需要ATP、NADPH、CO2、Mn2+等。乙酰CoA转运出线粒体:经柠檬酸酸穿梭作用将线粒体内
8、生成的乙酰CoA运至胞液。3、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1)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在乙酰CoA羧化酶的催化下,将乙酰CoA羧化为丙二酸单酰CoA。该酶存在于细胞质中。辅基为生物素,作用是转移羧基。有两种形式存在,无活性的单体和有活性的多聚体。变构调节:柠檬酸和异柠檬酸是变构激活剂;长链脂酰CoA是变构抑制剂。羧化酶化学修饰调节:该酶也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被依赖于A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而失活。胰高血糖素促进该酶磷酸化,胰岛素促进该酶脱磷酸而恢性。乙酰CoA(生物素)*CH COSCoA+HCO-+H+ATP33HOOC-CH2-COSCoA+ADP+Pi(2)脂肪酸合成循环:脂肪酸合成时碳链
9、的缩合延长过程是一循环反应过程。每经过一次循环反应,延长两个碳原子。合成反应由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生物中,脂肪酸合成酶系是一种由1分子在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和7种酶单体所构成的多酶复合体。ACP的辅基为4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脂肪酸合成各步反应,均在ACP的辅基上进行。但在高等动物中,7种酶活性都在一条多肽链上构成多功能酶,通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二聚体解聚则活性丧失。每个亚基都含有一ACP结构域,辅基与丝氨酸相连,作为脂酰基的载体,用E2-泛-SH 表示。每一亚基的酮脂酰合成酶结构域中,半胱氨酸与脂酰基结合,用E1-半胱SH表示。软脂酸的合成过程:第一轮:1
10、)乙酰基转移:由乙酰转移酶催化生成乙酰-半胱-E1乙酰CoACoA2)丙二酰基转移:生成丙二酰-泛-E2转酰基酶丙二酰CoA-CoA3)缩合反应:-酮丁酰-泛-E2的生成,同时有CO2脱落由-酮脂酰合成酶催化。4)第一次还原反应(加氢):-羟丁酰-泛-E2的生成由-酮脂酰还原酶催化。5)脱水反应: ,-烯丁酰-泛-E2的生成由水化酶催化6)第二次还原反应(加氢): 丁酰-泛-E2的生成由 ,-烯脂酰还原酶催化丁酰-泛-E2是第一轮产物,经酰基转移、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碳原子由2增加至4个。第二轮1)丁酰基转移:由丁酰-泛-E2转移到E1-半胱-SH上生成丁酰-半胱-E1。由酰基转移酶催化
11、。E2-泛-SH基又可与新的丙二酰基结合,进行第二轮 反应。2)丙二酰基转移:生成丙二酰-泛-E2转酰基酶3) 缩合反应:-酮己酰-泛-E2的生成4) 第一次还原反应(加氢): -羟己酰-泛-E2的生成5) 脱水反应:, -烯己酰-泛-E2的生成6) 第二次还原反应(加氢):己酰-泛-E2的生成第n轮1) 脂酰基转移:由脂酰-泛-E2转移生成脂酰-半胱-E12) 丙二酰基转移:生成丙二酰-泛-E23) 缩合反应:-酮脂酰-泛-E2的生成4) 第一次还原反应(加氢): -羟脂酰-泛-E2的生成5) 脱水反应:, -烯脂酰-泛-E2的生成6) 第二次还原反应(加氢):脂酰-泛-E2的生成软脂肪酸合
12、成的总反应式:CH3COSCoA+7 HOOCH2COSCoA+14NADPH+H+CH3(CH2)14COOH+7 CO2+6H2O+8HSCoA+14NADP+脂肪酸合成的特点: 合成所需原料为乙酰CoA,直接生成的产物是软脂酸,合成一分子软脂酸,需七分子丙二酸单酰CoA和一分子乙酰CoA; 在胞液中进行,关键酶是乙酰CoA羧化酶;需NADPH作为供氢体,对糖的磷酸戊糖旁路有依赖性。(二)、脂肪酸碳链的延长1、内质网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丙二酸单酰CoA提供碳源,NADPH 供氢,反应过程与软脂酸的合成相似, 不同的是CoASH代替ACP作为酰基载体,每循环一次可增加两个碳原子, 一般可延长至
13、22或24碳,以硬脂酸为主。2、线粒体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乙酰CoA提供碳源,NADPH提供还原当量,反应过程类似-氧化的逆过程, 每一轮可延长两个碳原子,一般可延长脂肪酸碳链至24或26碳,但以十八碳的硬脂酸为主。(三)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需多种去饱和酶催化1. 植物含9,12及15去饱和酶,能合成9 上多不饱和脂肪酸2. 人体以人体内有4、 5 、 8 、 9去饱和酶, 缺乏9以上的去饱和酶,因此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这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称为必需脂肪酸。(四)脂肪酸合成受代谢物和激素调节1.代谢物通过改变原料供应量和乙酰CoA羧化酶活性调节脂肪酸合成ATP、NADP
14、H+H+及乙酰CoA:脂肪酸合成原料,能促进脂肪酸合成脂酰CoA:变构抑制乙酰CoA羧化酶, 抑制脂肪酸合成高脂膳食和脂肪动员:使细胞内脂酰CoA增多,别构抑制乙酰CoA 羧化酶,抑制脂肪酸合成进食糖类食物:糖分解代谢加强NADPH+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有利于脂肪酸合成细胞内ATP增多,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导致柠檬酸和异柠檬酸蓄积并从线粒体渗至胞液,变构激活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增加2.胰岛素是调节脂肪酸合成的主要激素)诱导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ATP- 柠檬酸裂解酶等合成,促进脂肪酸合成。)促进脂肪酸合成磷脂酸,增加脂肪合成。)增加脂肪组织脂蛋白脂酶活性,增加脂肪组织对
15、血液脂肪酸摄取,促使脂肪组织合成脂肪贮存。胰高血糖素 增加蛋白激酶A活性,使乙酰CoA羧化酶磷酸化降低活性,抑制脂肪酸合成。 减少肝细胞向血液释放脂肪。肾上腺素、生长素抑制乙酰CoA羧化酶,调节脂肪酸合成。三、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 脂肪动员:贮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tri-glyceridelipase,HSL)的催化下水解并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主要受共价修饰调节。抗脂解激素脂解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前列腺素E2 烟酸-+激素敏感脂肪酶脂
16、肪动员的基本过程甘油三酯激素敏感脂肪酶脂肪酸+甘油二酯甘油二酯酶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一酯酶脂肪酸+甘油脂肪动员的结果是生成三分子的自由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和一分子的甘油。甘油可在血液循环中自由转运,而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须与清蛋白结合成为复合体再转运。脂肪动员生成的甘油主要转运至肝脏再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后进行代谢。(二)甘油经转变为甘油-3-磷酸后被利用脂肪动员生成的甘油,主要肝脏进行代谢。循环转运至1甘油在甘油磷酸激酶的催化下,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甘油磷酸激酶甘油 + ATP3-磷酸甘油 + ADP主要在肝脏,其次在肾,小肠。骨骼肌中该酶活性低。23-磷酸甘油在3
17、-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氧化为磷酸二羟:3-磷酸甘油 + NAD+3-磷酸甘油脱氢酶+ NADH + H+磷酸二羟反应可逆,产物进入糖代谢、糖酵解、合成糖、磷酸戊糖(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1、活化:在线粒体行此反应过程。脂酰CoA合成酶R-COOH+HSCoA+ATPR-COSCoA+AMP+PPi2、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外生成的脂酰CoA需进入线粒体基质才能被氧化分解,此过程必须要由肉碱(肉毒碱)携带,借助于两种肉碱脂肪酰转移酶(酶和酶)催化的移换反应才能完成。其中肉碱脂肪酰转移酶是脂肪酸-氧化的关键酶。肉碱(L-羟-g-三甲氨基丁酸)HOOC-CH2-CH(OH)-CH2-N+-(C
18、H3)33、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氧化的途径是Knoop在1904年首先提出来的,即每次从脂肪酸的羧基端断下一个二碳化合物。由于这种氧化作用是在长链脂肪酸的位碳原子首先氧化,然后断下二碳化物,故称为-氧化作用。RCH2CH2COOH碳 碳-氧化过程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脱氢;水化; 再脱氢; 硫解。-氧化的反应过程脱氢反2烯酰CoA脂酰CoA脱氢酶水化酶水化硫解硫解酶-羟脂酰CoA脱氢酶L-羟脂酰CoA再脱氢脂肪酸-氧化的特点:-氧化过程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氧化为一循环反应过程,由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反应不可逆;需要FAD,NAD,CoA为辅助因子;每循环一次,生成一分子FADH2,一
19、分子NADH,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减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彻底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一部分在线粒体中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并生成ATP。一部分在线粒体中缩合生成酮体。4脂肪酸氧化分解时的能量释放:由于1 分子FADH2 可生成1.5 分子ATP , 1 分子NADH可生成2.5分子ATP,1分子乙酰CoA经彻底氧化分解可生成10分子ATP。以16C的软脂酸为例来计算,则生成ATP的数目为:7次-氧化分解产生47=28分子ATP;8分子乙酰CoA可得108=80分子ATP; 共可得108分子ATP,减去活化时消耗的两分子ATP, 故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可净生成106分
20、子ATP。(四)不同的脂肪酸还有不同的氧化方式1. 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需转变构型因双键位置不同,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顺式3烯脂酰CoA或顺式2烯脂酰CoA, 阻止-氧化继续进行。顺式3烯脂酰CoA的-氧化:在线粒体特异3顺2反烯脂酰CoA 异构酸(3-cis2-trans enoyl-CoA isomerase)催化下,将3顺式烯脂酰CoA转变为2反式构型,使-氧化继续进行。顺式2烯脂酰CoA的-氧化:需D(-)-羟脂酰CoA表构酶。能水化反应。但反应形成右旋异构体D(-)-羟脂酰CoA不能被线粒体-氧化酶系识别,需在D(-)-羟脂酰CoA表构酶(epimerase)催化下,将右旋异构体的
21、D(-)-羟脂酰CoA转变为左旋异构体L(+)-羟脂酰CoA,才能继续进行-氧化。2. 长链脂肪酸需先在过氧化酶体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过氧化酶体有脂肪酸-氧化酶同工酶催化;使大于22 碳的脂酸氧化成短链脂酸,再进入线粒体,过程与 线粒体-氧化一样。以FAD为辅基时;脱下的氢与O2结合成H2O2,而不进行氧化磷酸化,不产生ATP;H2O2最终被过氧化氢酶分解;意义:使不能在线粒体进行-氧化的超长碳链脂肪酸先氧化分解成较短链脂肪酸,以使其能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3. 丙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进行氧化人体含有极少量奇数碳原子脂肪酸,-氧化会生成丙酰CoA。支链氨基酸氧化分解产生丙酰CoA。丙酰Co
22、A先经-羧化酶及异构酶转变为琥珀酰CoA,加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4. 脂肪酸氧化还可从甲基端进行 脂肪酸能从远离羧基端的甲基端进行氧化, 即-氧化; 内质网脂肪酸-氧化酶系:羧化酶、脱氢酶、NADP+、NAD+、和细胞色素P450 ; 催化形成, -二羧酸,脂肪酸就能从任一端活化并进行-氧化。(五)脂肪酸在肝氧化分解时产生酮体 酮体的定义:脂肪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生的乙酰乙酸 酮体血浆水平:0.03 0.5mmol/L(0.3 5mg/dl)1酮体的生成:酮体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中生成,肝中合成酮体的 酶活性高。合成酮体是肝脏特有的功能。其合成 原料为乙酰CoA。(1)两分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
23、CoA硫解酶的催化下,缩合生成一分子乙酰乙酰CoA。乙酰乙酰CoA硫解酶2 CH3COCoACH3COCH2COCoA + HSCoA(2)乙酰乙酰CoA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HMG-CoA。HMG-CoA合成酶是酮体生成的关*键酶。HMG-CoA合成酶CH3COCH2COCoA + CH3COCoA HOOCCH2C(OH)(CH3)CH2COSCoA+HSCoA(3)HMG-CoA裂解生成1分子乙酰乙酸和1分子乙酰CoA。HMG-CoA裂解酶HOOCCH2C(OH)(CH3)CH2COSCoACH3COCH2COOH + CH3COCoA(4)乙酰乙酸在-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加氢
24、还原为-羟丁酸。-羟丁酸脱氢酶CH3COCH2COOH + NADH + H+CH3CH(OH)CH2COOH + NAD+(5)乙酰乙酸也可自发脱羧生成。CH3COCH2COOHCH3COCH3 + CO22酮体的利用:利用酮体的酶有两种:琥珀酰CoA转硫酶(主要存在于心、肾、脑和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和乙酰乙酸硫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肾、脑细胞线粒体中)。肝是生成酮体的器官,但不能利用酮体。肝外组织不能生成酮体,但能利用酮体。(1)乙酰乙酸在琥珀酰CoA存在的情况下,由琥珀酰CoA转硫酶的催化转变为乙酰乙酰CoA。CH3COCH2COOH + HOOCCH2CH2COCoA琥珀酰CoA转硫酶
25、CH3COCH2COCoA + HOOCCH2CH2COOH乙酰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的催化下,裂解为两分子乙酰CoA。乙酰乙酰CoA硫解酶CH3COCH2COCoA + HSCoA2 CH3COCoA(2)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的催化下转变为乙酰乙酰CoA。CH3COCH2COOH + HSCoA + ATP乙酰乙酸硫激酶+ AMP +PPiCH3COCH2COCoA-羟丁酸在-羟丁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羟丁酸脱氢酶CH3CH(OH)CH2COOH + NAD+CH3COCH2COOH + NADH + H+-羟丁酸脱氢酶-羟丁酸NAD+NADH+H+琥珀酰 Co
26、AHSCoA + ATP乙酰乙酸琥珀酰 CoA 转硫酶乙酰乙酸硫激酶AMP + PPi乙酰乙酰 CoA琥珀酸硫解酶2乙酰 CoA三羧酸循环心、肾、脑、骨骼肌细胞心、肾、脑细胞当由琥珀酰CoA转硫酶催化进行氧化利用时,乙酰乙酸可净生成20分子ATP,-羟丁酸可净生成22.5分子ATP;而由乙酰乙酸硫激酶催化进行氧化利用时,乙酰乙酸则可净生成18分子ATP,-羟丁酸可净生成20.5分子ATP。3酮体生成及利用的生理意义:(1)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分子小溶于水,能通过血脑屏障及毛细血管壁。是肌,大脑的重要能源。(2)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可代替葡糖糖,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
27、必要的能源。正常情况下,血中只有少量酮体,为0.030.5mmol/L。在饥饿,高脂低糖饮食及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尤其在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酮体的生成超过肝外组织应用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导致酮症酸中毒,并随尿排出,引起酮尿。4. 酮体生成受多种因素调节(1)餐食状态影响酮体生成饱食: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解作用受抑制、脂肪动员减少,酮体生成减少。饥饿:胰高血糖素等脂解激素分泌增多, 脂肪动员加强,有利于脂肪酸-氧化及酮体生成。(2)糖代谢影响酮体生成糖代谢旺盛:进入肝细胞的脂肪酸主要酯化3-磷酸甘油生成甘油三酯及磷脂。糖代谢减弱:3-磷酸甘油及ATP不足,脂肪酸进入酯化途
28、径大大减少,主要进行-氧化,乙酰CoA生成增加,酮体生成增多。(3)丙二酸单酰CoA抑制酮体生成丙二酸单酰CoA能竞争性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阻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抑制酮体生成。第三节磷脂的代谢Metabolism of Phospholipids 磷脂是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类物质的总称 按化学组成特征,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由甘油构成鞘磷脂(sphingophospholipids) : 由鞘氨醇构成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磷脂酰肌醇一、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甘油磷脂由甘油、脂肪
29、酸、磷酸和含氮化合物组成机体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X-OHX取代基甘油磷脂的名称水H磷脂酸胆碱CH2CH2N+(CH3)3磷脂酰胆碱(卵磷脂)乙醇胺+CH2CH2NH3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丝氨酸CH2CHNH2COOH磷脂酰丝氨酸甘油CH2CHOHCH2OH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CH2OCOR1 OHCOCOR2-CH2CHOHCH2O-P-OCH2OH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肌醇OH OH-O 23 H1HH4H HOH 56 OHOH H磷脂酰肌醇(一)甘油磷脂合成的原料来自糖、脂和氨基酸代谢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内质网,肝、肾、肠等组织最活跃。合成原料:脂肪酸、甘油、磷酸盐、胆碱(chol
30、ine) 、丝氨酸、肌醇(inositol) 等。(二)甘油磷脂合成有两条途径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通过此代谢途径合成。合成过程中所需胆碱及乙醇胺以活性形式CDP-胆碱和CDP-乙醇胺的形式提供。胆碱可由食物提供,也可由SAM丝氨酸脱羧生成胆胺胆碱甘油二酯合成途径2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和心磷脂通过此途径合成。合成过程所需甘油二酯以CDP-甘油二酯的活性形式提供。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二心磷磷脂脂酰) 甘油OO O CH 2 CHOCR4OR2CCH 2CHOCOR1R3COP OOOCH 2OPO-OCH2CHOH CH2OOCH 2磷
31、脂酰肌醇OC C H 2OR 1O R 2CO HO HC H OOO OHH HOH HC H 2OPO -H磷脂酰丝氨酸O HO HHOCOCCH 2CHR1OR 2OOPO -CH 2OOCH 2 CHNH 2 COOH甘油磷脂的合成在内质网膜外侧面进行。最近发现,在胞液中存在一类能促进磷脂在细胞内膜之间进行交换的蛋白质,称磷脂交换蛋白(phospholipidexchangeproteins)。不同的磷脂交换蛋白催化不同种类磷脂在膜之间交换。二、甘油磷脂由磷脂酶催化降解:甘油磷脂的分解靠存在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等, 然后再进一步降解。A1/B1OCA2/B2C
32、H2 CHCH2OR1OCR2OOPOOXOCD-磷脂酶A:甘油磷脂1位或2位的酯键溶血磷脂 + 脂肪酸磷脂酶B:溶血磷脂1位或2位的酯键甘油磷酸胆碱等磷脂酶C:甘油磷脂3位的磷酸酯键甘油二酯 + 磷酸胆碱等磷脂酶D:磷酸取代基团间的酯键磷脂酸 + 胆碱等=三、鞘氨醇是神经鞘磷脂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鞘脂(sphingolipids)是一类含鞘氨醇(sphingosine)或二氢鞘氨醇的脂类物质。X磷脂胆碱、磷脂乙醇胺、单糖或寡糖按取代基X的不同,鞘脂分为:鞘糖脂、鞘磷脂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鞘磷脂,由鞘氨醇、脂肪酸及磷酸胆碱构成。CH3(CH2)12CH=CHC
33、HOHCHNHCO(CH2)nCH3O神经鞘磷脂CH2OO+CH2CH2 N(CH3)3POH全身各组织细胞均可合成,但以脑组织细胞最活跃。经鞘磷脂在神经鞘磷脂酶催化下降解神经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存在于脑、肝、脾、肾等组织细胞溶酶体;水解鞘磷脂,产生磷酸胆碱及N-脂酰鞘氨醇;先天性缺乏,鞘磷脂不能降解,在细胞内积存,引起肝、脾肿大及痴呆等。第四节胆固醇代谢Metabolism of Cholesterol胆固醇的得名源于它最先是从动物胆石中分离出的、具有羟基的固体醇类化合物,故称为胆固醇(cholesterol)。222223232827242928C H2 5CH38
34、7HOHO65-谷固醇麦角固醇固醇的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由3个乙烷环和1 个环戊烷稠合而成。所有固醇(包括胆固醇)都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的共同结构,不同固醇间的区别在于碳原子数目及取代基不同。H12C H171311H1016D1 9142158AH BH37546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含量: 约140克分布: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大约1/4分布在脑、神经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中也较多; 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肌肉组织含量较低。存在形式: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一、机体利用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人体所需的胆固醇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 但主要由机体自身合成。(一)肝
35、是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胆固醇,每天合成量为1g 左右。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小肠。(二)乙酰CoA和NADPH+H+是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1分子胆固醇18乙酰CoA + 36ATP + 16(NADPH+H+)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酸循环出线粒体磷酸戊糖途径糖的有氧氧化(三)胆固醇合成由以HMG -CoA还原酶为限速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1. 由乙酰CoA合成甲羟戊酸HMG CoA合酶硫解酶2CH3COCoACH3COCH2COCoAHSCoACH3COCoAHSCoACOOHCOOHCH2CH2HMG CoA 还原酶HOCH3
36、HOCCH3CCH2 COCoACH2CH2OHHSCoA2NADPH+2H+2NADP+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甲羟戊酸(MVA, C6)2. 甲羟戊酸经15碳化合物转变为30 碳的鲨烯3. 鲨烯环化为羊毛固醇再变为胆固醇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四)胆固醇合成通过HMG -CoA还原酶调节HMG-CoA还原酶活性具有与胆固醇合1.成相同的昼夜节律性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午夜最高,中午最低。肝HMG-CoA还原酶活性午夜最高,中午最低。胆固醇合成的周期节律性是HMG -CoA还原酶活性周期性改变的结果。2.HMG-CoA还原酶活性受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和酶含量调节。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如
37、7-羟胆固醇、25羟胆固醇可以通过变构调节对HMG CoA还原酶活性产生较强抑制作用。细胞胆固醇含量是影响胆固醇合成的主要3.因素之一 细胞胆固醇含量升高抑制HMG CoA还原酶合成,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4.餐食状态影响胆固醇合成)饥饿或禁食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禁食使乙酰CoA、ATP、NADPH+H+不足, 抑制胆固醇合成)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促进胆固醇合成肝HMG CoA还原酶活性增加;乙酰CoA、ATP、NADPH+H+充足5. 胆固醇合成受激素调节 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诱导肝细胞HMG -CoA还原酶合成,增加胆固醇合成。甲状腺素还能促进胆固醇在肝转变为胆汁酸。 胰高血糖素通过化学修饰调节使
38、HMG- CoA还原酶磷酸化失活,抑制胆固醇合成。 皮质醇抑制并降低HMG -CoA还原酶活性,减少胆固醇合成。二、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基本结构不能降解,而是转变成其他物质参与代谢或排出。(一)转化为胆汁酸:胆固醇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是胆固醇主要的代谢去路。40%初级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肝脏中合成的。主要的初级胆汁酸是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通常在其羧酸侧链上结合有一分子甘氨酸或一分子牛磺酸,从而形成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如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是7-羟化酶。次级胆汁酸的生成:次级胆汁酸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生成的。进入小肠下部及大肠的结合型
39、初级胆汁酸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水解或/和7位脱羟基而生成结合型或游离型的次级胆汁酸。主要的次级胆汁酸是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二)转化为类固醇激素:1.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可合成醛固酮,又称盐皮质激素,可调节水盐代谢;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可合成皮质醇和皮质酮, 合称为糖皮质激素,可调节糖代谢。2. 雄激素的合成:间质细胞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睾酮。3. 雌激素的合成:雌激素主要有孕酮和雌二醇两类。(三)转化为维生素D3:胆固醇经7位脱氢而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 后者在紫外光的照射下,B环发生断裂, 生成Vit-D3。Vit-D3在肝脏羟化为25-(OH)D3,再在肾脏被羟化为1,25
40、-(OH)2 D3。1,25-(OH)2活性形式:D3Vit-D3 的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骨盐沉积,促进骨基质的成熟,利于成骨。第五节血浆脂蛋白代谢Metabolism of Plasma Lipoproteins一、血脂是血浆所有脂质的统称定义: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来源: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正常血脂有以下特点: 血脂水平波动较大,受膳食因素影响大; 血脂成分复杂;通常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自由脂肪酸是与清蛋白构成复合体而存在。正常成人空腹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血脂含量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
41、的影响,波动范围很大组成血浆含量空腹时主要来源mg/dlmmol/L总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胆固醇酯 游离胆固醇总磷脂卵磷脂神经磷脂脑磷脂游离脂肪酸400700(500)10150(100)0.111.69(1.13)100250(200)2.596.47(5.17)70200(145)1.815.17(3.75)4070(55)1.031.81(1.42)150250(200)48.4480.73(64.58)50200(100)16.164.6(32.3)50130(70)16.142.0(22.6)1535(20)4.813.0(6.4)520(15)肝肝肝肝肝肝脂肪组织二、血浆脂蛋白是血脂
42、的运输及代谢形式血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lipoprotein)形式而运输。(一)血浆脂蛋白可用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分类1. 电泳法可将脂蛋白分为、前、及乳糜微粒4类b前baCMy泳动方向2. 超速离心法按密度将血浆脂蛋白分为4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逆向转运胆固醇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转运内源性 和胆固醇转运外源性胆固醇和功能肝、肠、血浆血
43、浆肝细胞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部位apoB1002025%含胆固醇及其酯最多, 4050%1.0061.063LDL最多,约50%510%最少, 1%蛋白质脂类apo A、AapoB100、C、C C、 EapoB48、E A、A A、C C、C载脂蛋白组成含脂类50%含TG5070%含TG最多,8090%组成1.0631.2100.951.0060.95密度HDLVLDLCM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性质、组成及功能CMVLDLLDLHDL密度0.950.951.0061.0061.0631.0631.210组成脂类含TG最多,8090%含 TG 5070%含胆固醇及其酯最多, 4050%含脂类50%蛋白
44、质最少, 1%510%2025%最多,约50%载脂蛋白组成apoB48、E A、A A、C C、CapoB100、C、C C、 EapoB100apo A、A合成部位小肠黏膜细胞肝细胞血浆肝、肠、血浆功能转运外源性胆固醇和转运内源性 和胆固醇转运内源性胆固醇逆向转运胆固醇(二)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蛋白质的复合体1.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定义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 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种类(20多种)apo A:A、A、A apo B:B100 、 B48 apo C:C、C、Capo Dapo E载脂蛋白的功能:结合和转运脂类物质。作为脂类代谢酶
45、的调节剂: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可被ApoA激活。LPL(脂蛋白脂肪酶)可被ApoC所激活, C抑制LPL。HL(肝脂酶)可被ApoA激活。 作为脂蛋白受体的识别标记:ApoB100 可被细胞膜上的ApoB 、E 受体(LDL受体)所识别;ApoE可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相关蛋白,(LRP)所识别。ApoA参与HDL受体的识别。参与脂质交换: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可促进胆固醇酯由HDL转移至VLDL和LDL; 磷脂转运蛋白(PTP)可促进磷脂由CM、VLDL向HDL转移。2. 不同脂蛋白具有相似基本结构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团的载脂蛋白、磷脂、游离胆固醇等,以单分子层借其非极性
46、疏水基团与内部疏水链相联系,极性基团朝外。疏水性较强的TG及胆固醇酯位于内核。三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和功能(一)CM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CM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因此CM代谢途径又被称为外源性脂质转运途径或外源性脂质代谢途径。正常人血浆CM代谢迅速,半寿期为515分钟, 腹1214小时血浆中不含CM来源:小肠合成的TG空apo B48 、A、A、 A和合成及吸收的磷脂、胆固醇+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存在: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等外周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活化:需apo C激活作用:水解CM中TG及磷脂,产生甘油、脂肪酸及溶血磷脂L
47、DL受体相关蛋白(LDL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LRP ):识别、结合、清除含ApoE 的CM残粒(remnant)脂蛋白脂肪酶外周组织毛细血管LDL受体相关蛋白(二)VLDL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VLDL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形式。在血浆的代谢中间产物LDL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主要形式。所以VLDL及LDL代谢途径又被称为内源性脂质转运途径或内源性脂质代谢途径。 VLDL在血液中的半寿期为612小时 来源VLDL的合成以肝脏为主,小肠亦可合成少量。肝细胞合成的TG+ apo B100、E磷脂、胆固醇及其酯LDL受体相关蛋白(HL)ApoA(三)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转运
48、内源性胆固醇由VLDL转变来1、LDL受体代谢途径LDL受体广泛存在于肝等组织的细胞膜表面, 能特异识别与结合含 apoE 或apoB1OO的脂蛋白。当LDL与LDL受体结合后,LDL内吞入细胞与溶酶体融合, 在水解酶作用下, LDL 中的apoB1OO水解为氨基酸。胆固醇酯水解为胆固醇及脂肪酸。 游离胆固醇在调节细胞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 抑制内质网HMG CoA还原酶,从而抑制细胞本身胆固醇合成。 在转录水平阻抑细胞LDL受体蛋白质的合成,减少细胞对LDL的进一步摄取。 激活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ACAT)使游离胆固醇酯化成胆固醇酯在胞液中储存。 游离胆固醇为细胞膜摄取,可用以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 游离胆固醇在肾上腺、卵巢及固醇激素。等细胞中则用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托在跨境电商物流人才流动管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机械化土壤监测技术智能化发展路径分析考核试卷
- 化学纤维纺织品变形与纤维结晶度关系研究考核试卷
- 光电子器件的光学微环谐振器考核试卷
- 出租车企业社会责任与城市交通规划协同发展考核试卷
- 初中生道德教育中价值观引导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丙纶纤维环保认证的市场推广与品牌价值提升考核试卷
- 财务报表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PC塑胶原料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HDPE洗涤用品塑料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育婴员考试题型及答案
- 科室建立血糖管理制度
- 四川成都东方广益投资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华为公司试用期管理制度
- 保险合规知识课件
- 2025-2030中国云原生保护平台组件行业前景趋势与投资盈利预测报告
- 商业大厦机电系统调试
- 2025企业并购合同协议模板
- 【恒顺醋业公司基于杜邦分析的盈利能力浅析14000字论文】
- 电网技术改造及检修工程定额和费用计算规定2020 年版答疑汇编2022
- 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