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ppt_第1页
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ppt_第2页
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ppt_第3页
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ppt_第4页
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第一部分:中国自然条件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中国的生态环境基本状况,来自自然的威胁比战争更加危险。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发展。 -盖洛得 纳尔逊,“地球日”的发起者。,第一部分中国自然条件的脆弱性,一、我国国土资源的先天脆弱性 二、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一、我国国土资源的先天脆弱性,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自然条件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1、国土构成的先天脆弱 2、国土地质构造的先天脆弱 3、地理位置的先天脆弱,1、国土构成的脆弱性,6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

2、陵 3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区荒漠区 70%的国土面积每年受东亚季风强烈影响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35%的国土面积经受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30%的耕地面积为PH值小于5的酸性土壤 20%的耕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海水入侵 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 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2、国土地质构造的先天脆弱,中国处于全球地质构造最活跃的两大活动带的挟持之下,东部为环太平洋地质活动带,西部为喜马拉雅地质活动带,其结果造成中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地震发生的频率是对地质构造是稳定与优良重要表征。,近50年我国地震发生的频率(次/年),资料来源: 1949-19

3、99中国灾害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3、 地理位置的先天脆弱,中国为强烈大陆性气候国家,水资源的空间分配、季节分配和年际分配极为不均。尤其是受到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加上喜马拉雅山(世界屋脊)形成了各类频繁的自然灾害。每年约的5%左右的GDP被各种自然灾害所消蚀。,三大先天脆弱性引发的结果,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区域发展成本的攀升;,自然灾害的频率发生(次/年),A.D. 581-618 (隋代) 1.6/yearA.D. 618-960 (唐代) 1.8/yearA.D. 960-1217 (宋代) 2.8/yearA.D. 1217-1368 (元代) 3.3/yearA.D. 1368

4、-1644 (明代) 3.1/yearA.D. 1644-1911 (清代) 3.5/yearA.D. 1911-1990 (现代) 3.9/yearA.D. 1990-2030 (未来20年预计) 4.1/year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92,1950-1999自然灾害所造成直 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态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象、海洋、地震等七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折合成1990年价格),呈明显上升趋势: 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 60年代570亿元; 70年代590亿元; 80年代690亿元; 90年代前5年约1190亿元;, 区域发

5、展成本的攀升,世界平均海拔高度:830米,中国大陆平均海拔则是:1495米,是世界平均的1.8倍。 依据“成本-高度定律”:在世界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之上,每增高100米,区域开发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加2.2-2.4%。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导论,1994),海拔高度与发展成本对照标准(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注:发展成本递补增率是指第增加海拔高度100料的成本递增率,假设在世界平均海拔高度时的发展成本为1.0时,经过修订(人类活动强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考虑,则中国平均发展成本是世界的1.25倍。,资料来源: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

6、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第一部分中国自然条件的脆弱性,一、我国国土资源的先天脆弱性 二、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二、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1、中国主要自然资源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 2、中国主要自然资源需求增长的态势分析,1、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2、人均自然资本和木材资本的国际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6166页。,3、中国主要自然资源在世界大国中所处地位,4、中、美与世界能源储备和人均资源量比较(1994),Sources: LBNL, 1996; SETC World Bank, 1997. Chinas E

7、nvorinmental Issues.,5、生物资源多样性及自然保护区,二、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1、中国主要自然资源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 2、中国主要自然资源需求增长的态势分析,1、人类对于水的需求量的增长态势,资料来源:世界资研究所,19941995世界资源报告,中国能源出版社,1996。,2、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水的需求,资料来源:刘昌明主编,21世纪中国水问题,科学出版社,1998年。,3、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全国600多个城市一半缺水,在108个重要城市,每年缺水损失工业产值600亿,过度采用地下水造成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属于高度缺水国家之列。 地下水超采是华北地区面临的共

8、同问题。该区是中国小麦、玉米的主产区,60%以上的水浇地大多依靠地下水。连年开采水位不断下降,由70年代初的78米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416米,再下降到现在的2025米,年均下降1米。中国严重缺水,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断流问题十分严重。,4、19852000中国人均粮食安全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5、不同发展阶段人类的能源利用强度,资料来源:V.Smil.Chinas Environment Crisis. Sharp Inc., 1993,New York.,6、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历史过程,资料来源:V.Smil.Chi

9、nas Environment Crisis. Sharp Inc., 1993,New York.,7、人均能源使用量的国际比较,资料来源: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8、能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使用创造的GDP,PPP美元),资料来源: 世界很行,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能源消费构成及多样化指数国际比较(1988年),第五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第一部分:中国自然条件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中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第二部分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一、生态状况 二、环境状况,生态恶化将超越意识形态冲突成为世界

10、各国关注的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 -莱斯特.布朗,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38%; 沙漠化面积占26.2%,而且呈扩展的态势:在5070年代,每年为1560平方公里, 至80年代为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更上升至每年2460平方公里,有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因沙漠化诱发的沙尘暴频率加大: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 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1.35亿hm2,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

11、度增加。,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平均每年丧失耕地1.5万公顷,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流沙,平均每年减少草地5.2万公顷; 每年水土流失造成造成沃土流失100多亿吨,流失的氮、磷、钾等养分远大于全国化肥总产量。,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156个。动物资源中,全国列为一级保护保护动物有97种,二级保护动物238种。在植物资源中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共有389种。,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能发生300年一遇特大自然灾害的概率将增加74.6% (

12、现为62.5%)。届时,如果这一自然灾害确实降临,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的整体支持能力将在现在基础上下降17.5%22.0%,所需承受的经济损失将达到3500亿美元。, 环境危机与生态难民,环境危机是指“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或人类对生态系统所要求的服务超出了地球能够承担的能力”。生态难民是指“由于生态系统的恶化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失去生存基础的居民”。研究指出,1999年世界的生态难民已有5000万,2050年将有2.5亿人口成为生态难民。 资料来源:E.Goldsmith,1972. A Blueprint for Survival,Ecosystems Ltd., London;W

13、orld Bank, 1999,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中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演变(陕西安塞),第二部分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一、生态状况 二、环境状况,1、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排入大气中90%的SO2,70%的烟尘,85%的CO2来自燃煤。,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危害最为严重,污染程度逐年加重; 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盆地,面积已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占全国面积的40%; 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 pH值低于4.

14、0,酸雨出现频率在80%以上; 长江以北地区以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为主;,在全国的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目前已有62.3%的城市环境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了三级标准。 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5倍;,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 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 济南、石家庄、青岛、广州、沈阳。 全球空气污染严重的十大城市 (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 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城 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德黑兰。,2、水污染状况严重,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

15、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七大水系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的占32.2%,符合3类的占28.9%,属于4、5类的占38.9%。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 由于水污染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威胁到人民的健康,人群流行病中有80%是由污染水传播的。,3、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 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4、环境污染损失,由于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环境事故迭起,与环境污染密切

16、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在中国主要城市,估计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过早死亡; 来源于生活及取暖用煤和生物质燃料燃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约造成11.1万例早亡; 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在沈阳、上海及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受调查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平均超过被认为对智力发展不利水平的80%左右。,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1983年:381.55亿元,占当年GNP的6.75%; 1990年:367.0亿元,占当年GNP的2.1%; 1992年:1096.5亿元,占当年GNP的4.5%; 1993年:1085.1亿元,占当年GNP的3.16%;

17、 世界银行(1995)估计,单独二氧化硫一项对中国农作物及林业损害的估计值约为262亿元(43.6亿美元),5、环境问题引发国际争端,环境问题将超越国界的限制而演变成为国际争端问题,例如: 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壁垒和外交问题; (美国对中国集装箱的限制) 中国的沙尘暴影响到韩国; 日本对中国二氧化硫越境迁移的态度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国际争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从京都到海牙,再到波恩(美、日带头不履行承诺); 主要分歧点 :1)灵活性机制争论 (排放权交易问题);2)植物作为“接收器”争论 ;3)协议的履行争论 。,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家比较,全球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一是全球公共资源的破坏

18、问题; 二是全球的越境污染问题; 三是全球性的环境“寻租”问题。,“全球公共资源”是指地球上超越国家领土主权和管辖范围之外,并对全球人类共同利益产生影响的资源区域,属于人类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它包括大气层,外层空间,公共海域、海底矿床以及人类尚未开发的南极大陆等。 对全球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难以恢复的整体性的破坏,如特别引起人们共同关注的由于“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化问题、臭氧层破坏产出的问题、南极开发与保护问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公共资源财产权的归属与分割问题等。,越境环境污染 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对其它国家或地区产生了环境污染称为越境污染,如酸雨、沙尘暴、公海污染、公用湖泊和国际河流污染等。 越境污染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 一种是单向的,即一个经济实体对另一个实体产生影响,而本身不受另一方的影响,如处在上游国家或地区过度用水或对其进行严重的污染对下游国家或地区产生的影响;另一种相互作用形式是双向的,由于存在环境资源的共享问题,一个经济实体把环境成本转移给另一个实体,反之亦然,如对大气的污染、对公海的污染等。酸雨就是越境污染的一个典型例子。,环境“寻租”问题(环境成本的外部化) 自然人或法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