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课文讲解.ppt_第1页
回延安课文讲解.ppt_第2页
回延安课文讲解.ppt_第3页
回延安课文讲解.ppt_第4页
回延安课文讲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本课时编写:靖宇一中 程老师,畅言教育,简介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 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 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作品背景,畅言教育,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回延安和

2、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延安。,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文体介绍,畅言教育,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一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素近乎直白;抒情炽烈近乎滚烫;曲调简单,两句一节,反复咏唱;语言通俗,易懂易记。许多人对诗歌的理解多囿于文人诗,认为其“高雅”、抽象、难于理解,因而“曲高和寡”,而回延安由于借用“信天游”这一形式,并且是原汁原味的借用,用发自肺腑的话语把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之情和对党的感激之情淋漓尽致的宣泄了出来,自然而然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以至众口传颂。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

3、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白羊肚( ) 糜 子( ) 荡 漾 ( ) 青荇( ) 揉碎( ) 斑斓( ) 漫 溯( ) 笙箫( ),畅言教育,注音,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1、本文的思路结构怎样?,畅言教育,(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互动交流,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2、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

4、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 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3、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畅言教育,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回忆十年前 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4、诗中有那些鲜明的地方色彩?,畅言教育,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

5、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互动交流,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畅言教育,5、分析夸张手法运用。,畅言教育,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互动交流

6、,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 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 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6、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7、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畅言教育,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畅言教育,这首诗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