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 续.ppt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 续.ppt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 续.ppt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 续.ppt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 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六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 第三节鲍照诗歌的创新 第四节 谢朓与永明体 第五节齐梁宫体诗,2,第一节概述,社会政治局面: 南北方相对稳定。南方政权更替频繁,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但这种政权更替不是在社会大崩溃的情况下完成的,其破坏性相对要小得多。所以,南朝的经济、文化仍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文学发展状况: 南朝的帝王与贵族大多满足于江南富庶的经济所提供的物质与文化享受,因此政治上缺乏雄心与自信,人生态度也缺乏强烈的冲动,文学难以形成雄壮有力的美学风格。 内容主要反映文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趣、周围环境及他们所认识到的人生的普遍现象,尤其有关山水自然、男女之情的

2、题材更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艺术形式强烈追求,诗歌领域出现四声,产生诗的格律;文章的骈偶化进一步发展,后期形成“四六文”体制。,4,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南朝的刘宋一代是南朝百余年文学繁荣局面的开端,出现了新的文学气象: 题材:从东晋玄言诗文的笼罩下摆脱出来,掀起了山水文学的新潮,代表人物是谢灵运;语言和修辞:继承从曹植以来到西晋的传统,追求文辞的典雅华美,状物的工巧刻炼,多用对偶,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和颜延之。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文心雕龙明诗,5,谢灵运,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世族家庭,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6,谢灵运生平:,(385433)他门第极高,天资过人,

3、性格极为高傲。宦仕生涯并不得意,曾与执政大臣徐羡之不和,被遣出京为永嘉太守。宋文帝时,遭纠劾被捕,举兵反抗被杀。 作为高门贵族,他政治上有野心,但因个人原因没能进入最高统治层,所以常流露出厌恶官场、羡慕归隐的思想,感情中也多少保留一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及对统治集团的不满。 其思想很复杂,受儒、佛、玄三家的影响,诗中综合各家,说山水则包含哲理,以山水寄情。,7,文学创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以山水入诗,使文学更接近于现实,开拓了诗歌的领域,给病态的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影响了后代。 他的诗歌以山水寄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某些现实感受,是诗歌创

4、作中的进步。 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由他开创的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谢灵运、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8,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屙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9,登池上楼赏析:,写作背景: 第一层:写诗人被放外任的不满与矛盾的处境。先托物起兴,感怀喻志,比喻两种人生态度:或退隐官场,逍遥自在;或建功立业,官运亨通。接下写无论那

5、种自己都做不到,深感惭愧。最后写自己无奈来到这偏僻的海隅,久病卧床,空对着萧索枯瑟的树林。 诗句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了最低点。最后一句是意境发展的桥梁,承上启下。,10,第二层写登楼远眺 ,望永嘉春日之美景。先紧承上句,写不知不觉中已是东去春来。接下六句最为精彩,音响与画面、远景与近景错综变化,有声有色。“倾”、“举”表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远处是海水轻拍,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接着虚写总体感受:初春的阳光革除了残冬的余风,春光代替了旧冬。,1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历来为诗论家们交口称赞。分别对应前面写所见所闻的诗句。“

6、生”、“变”用得极生动,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包括触觉等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气息,极富感染力,实为神来之笔。 诗人善于抓住初春时节景物中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刻画、和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 特点:听觉视觉触觉:写春天的声色画面。 远海近郊园内:层次分明感受新鲜。,12,第三层借典故抒发内心感受,情绪又转感伤。诗经豳风七月有“采繁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楚辞招隐士中也有些春景之句。诗人引发了思归之情。最后写虽然离群索居,但归隐决心已下,要坚持节操,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结尾主题不太清楚,留有玄言诗的痕迹,有些呆板平直。 主题:写大病初愈后登楼所看到的永嘉远近的春日风光,抒发

7、归乡的思绪。表现了他被官场排挤而产生的牢骚情绪和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矛盾心理。,13,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淡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迳,愉悦偃东扉。 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14,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赏析,中心内容:写诗人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游赏的乐趣和从中体会到的理趣。 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写石壁之美,也写游人之乐。前两句对偶工整,从大处勾勒山水的秀美、变化多端。“变”、“含”二字写出了气候景象之变化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含深广。接着用顶真手法自然承接上句,巧妙运用

8、拟人手法写山水娱人,挽留人。最后写诗人徜徉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了,也为下文描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15,第二层实写泛舟湖上所见湖上傍晚的景色。 前四句从山峦沟壑写到天边晚霞,从湖中的芰荷写到湖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湖上晚进图。取景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动态感强,且两两对偶,工巧精美;不着一个艳词丽字,而写尽山水的明媚宜人,正如鲍照所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后两句写诗人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趋进,轻松愉快地歇息在东轩。,16,第三层写游后悟出的道理并将之赠给那些讲究养生之道的人: 思虑淡泊则外物自轻,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了。 此诗结构绵密,紧扣“还”字写一天的行踪,次第井然;

9、诗歌融情、景、理于一体,气韵潇洒,虽写傍晚景色毫无颓唐、悲凉之意。,17,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18,石门岩上宿鉴赏,写诗人在石门别墅的岩石上夜宿所得的感受。以听觉感受为主的作品在谢诗中并不多见。 首先用离骚中语句开篇,隐喻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含自喻自怜之意。 写石门夜宿,只“弄此石上月”一句写视觉,其余全部以耳听代目视,用心感受:鸟鸣的渐渐稀少、低落;树叶的簇簇飘落,山中夜风又起。诗人凝神、陶醉其中,物与境化。,19,接下诗人感叹如此美妙的夜

10、晚,却无人与己共赏。最后引用楚辞诗句之意写苦盼情投意合的知音到来,空使头发被太阳晒干。 此诗写夜晚的寂寞,妙在心理感受的独特;另外,诗人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显示出诗人的不同凡俗,孤独、高傲的性格。,20,第三节鲍照诗歌的创新,一、生平: (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在刘子顼叛乱失败时死在乱军中。 二、文学创作: 诗、赋、散文都很出色,多有名篇。诗歌为其主要创作成就,现存诗在200首以上。五言乐府诗很有名。,21,鲍照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七言诗创造的诗人,有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的七言乐府; 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

11、,其七言诗音节错综变化,大体隔句用韵,擅用险艳之字,风格“俊逸”,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七言诗隔句押韵自他始,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 还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地写作边塞题材的诗人,追求高度紧张、富于刺激、雄壮有力的诗情,对陈梁以后诗人的影响很大。,22,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渡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飞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23,代出自蓟北门行鉴赏,是一首出色的边塞诗,拟乐府旧题。描写了北方边塞的风光和将士们誓死

12、为国的决心。叙事成分较多,侧重点在篇末抒情。 第一层写边境报警,朝廷调兵,两国交兵的紧急形势。敌军装备精良,阵容强大;我方天子按剑,坚决抵御。具体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文字清楚而有文采。,24, 第二层写我军跋山涉水向边关挺进。“雁行、鱼贯”形容队伍行列整齐有阵势,也反映了征途艰难。“缘”刻画出士兵们翻越险峻山路时的屏声敛气、步步留神的紧张心态;“度”体现了行军的力度和速度,写出了将士们的勇敢顽强、训练有素。再写胡地恶劣的自然条件,衬托从军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六句呈流动式画面连贯进行,转换场面得心应手,轻快敏捷,点燃情景浓重深刻。,25,最后两句似特写

13、镜头,突出了边地的严寒。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夸张,极似“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又与“将军角弓不能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境相同,有声有色。 这一层通过动静声色结合写胡地恶劣的自然条件,运笔灵活,景物烘托热烈,从多方面表现边塞的壮丽景色,也通过转换场面结合动静声色衬托了队伍行军的艰辛和英勇,描绘了队伍之多、行进之速、军旅之壮。,26,第三层双承一、二层内容,收束提炼并升华为赴边将士忠君报国战死疆场的誓言,点明题旨。引用九歌国殇的典故,既是对将士们的赞美,也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抒情,表白了诗人自己的志向抱负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反映

14、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歌感情激昂,音节高亢,发唱警挺,气势凌厉,风力遒劲刚健,充满浪漫主义精神,颇见建安时代的风格,为南朝难得的佳作。,27,拟行路难其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栢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28,拟行路难其一赏析,十八首拟行路难的主旨:悲言世路艰难、岁月易逝、悲欢离合。此篇感叹年华易老,劝人“裁悲”、忘忧,及时行乐。 首先以排比句式推出四种精美的物品,但仍难以解忧。红颜难驻,岁月迟暮,人生这一大悲哀岂是美酒、雕琴所能消解得了的!以欢衬忧,表现了君之愁异

15、常之重,难以摆脱。 继而劝慰人们要裁悲、减忧,节制和排遣伤痛,来聆听诗人击节歌唱一曲行路难吧!,29,最后添出一段尾声,以古人为证,进一步阐发题旨。 此诗为十八首拟行路难之序曲。全诗以乐衬忧,渲染时光流逝当需及时行乐的感喟,一气呵成。 诗歌感情饱满,善于渲染,辞采华丽,音节和谐。 全诗隔句用韵,一韵到底,突破了七言诗每句用韵的传统,有重要的意义。,30,拟行路难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雀。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31,拟行路难其三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一个被豪门贵族剥

16、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幽怨的心境。 最大的特点即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璇闺、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无以复加,就越显出她凄清孤苦的之深,越显出“云间别鹤”之不足恋,“野中双凫”之令人羡。借此表现社会主题。,32,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33,拟行路难其六赏析,此诗反映仕途失意及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诗人尖锐地指出:是门阀制度造成了有才能的寒门之士被压抑、无所作为

17、的命运。 诗歌情感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时而压抑悲怆,时而奔放悠闲,细致委婉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全诗格调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34,第四节谢朓与永明体,一、永明体: 南朝齐代永明时期,沈约和声韵学家周颙,考辨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并将它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又提出“八病”即在五言诗写作中出现的违反四声原则的八种声韵相犯的毛病,即“四声八病”说。沈约、谢朓等人把这些与晋宋以来诗歌的对偶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体诗,文学史称它为“永明体”。,35,意义: 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古代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了诗歌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

18、了基础。但由于它过于强调声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注:“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流于烦琐。),36,二、谢朓的山水诗,生平简介: (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齐代杰出诗人,“竟陵八友”之一。因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有“大小谢”之称。 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后因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致死,仅36岁。有谢宣城集。,37,谢朓对山水诗的突出贡献: 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并最后完成山水诗的体制。 继承了大谢诗歌细致、清新的特点,同时彻底克服了大谢诗歌的不足,摒弃了那些繁芜庞杂

19、的玄言成分,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滞板及情境割裂之弊。他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38, 大、小谢不同风格及形成原因:,、大谢胸怀远大,学识渊博,思想受“儒道佛”影响深,诗歌常带有一个玄言的尾巴。谢朓因家世关系,虽仕途顺利,但对险恶的政治现实深有畏惧,因而性格软弱谨慎,处事犹豫,唯求自保。所以诗中感情大多表现出迷惘忧伤,写景多清丽悠远,极少强烈激荡的情绪,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和跳动不宁的形象。,39,、大谢受古典作品如诗经、楚辞影响较深,受玄理影响较重。小谢受民歌影响较多,又涵以文人的素养,使之摆脱俚俗风格。语言在浅近中呈精彩,意蕴在

20、明晓中显婉转,声韵色彩清新、和谐、活泼,更接近于唐代诗歌。对唐诗影响很大。李白、杜甫都为之倾倒。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严羽沧浪诗话,40,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41,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鵲,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

21、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羅者,廖廓已高翔。,42,赏析:,此诗写于诗人回京途中。经历了漫长的征途跋涉,情感上也经历了由悲而喜的反复变化。 第一层诗人心境由灰暗渐转到明亮。起句为起兴,把苍莽的江水与无休无止的悲愤心情融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象征。接下写远处京城的巨大身影明晰可见,淡忘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唤起了一种亲切崇高的感情。“引领见京室”是情感衍变的契机。,43,诗人驱车到达金陵南门,不由悲从中来。联想到荆州的楚昭王墓,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荆州的西府同僚们?情绪又跌入悲伤。 最后诗人从三方面设喻,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心情。回忆在西府时所处的险恶环境,

22、并抒写了脱离奸佞小人包围后的愉快心情。 此诗感情复杂,大悲大喜交织成一种百感交集的意绪;格调高古苍凉,起句尤为雄浑,千古传唱;运用起兴、借代等手法,含蓄婉转,抒发了忧惧愤慨的心情。,4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4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此诗作于495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作者出京城登上三山,回头遥望京城全景和大江美景,引起了思乡之情。 首两句变化古人诗句来发端。以古人的望京比自己的望京,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以古

23、譬今,将人拟己。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的眷恋及对时势的隐忧,既不流于浅露,又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起句就直抒胸臆,有气势,同时定下下文写景的试点、方位。,46,接下两句写诗人回望京城,见到巍峨的宫室。“丽”做动词,由“附着”引申为“照耀”,兼有“明丽”的双关含义,突出了光泽感。“参差”既写宫殿楼阁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错落有致;“皆”突出了能见度。两句写尽了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比喻句写江天景色。“余”是落日衔山的形容,“散”是霞光四射的象征;“澄”极状大江明净无尘,“静”尽貌水面宁静无波;“绮、练”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江水的平静

24、柔和十分和谐。,47,这两个比喻句着重从色彩突出了景色的光泽鲜亮。前句以动写静,把静穆的天空描绘的极富生气,色彩绚烂明媚;后句以静写动,突出大江的幽静与温和,写出江水的纯清、静谧,给人如练一般的感觉。 这两句天光水色上下映衬,色彩调配和谐,浓淡相映,明暗适度,动静交织,呼之欲出,余味悠久,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48, 接下两句以细笔点染江州的佳趣。置喧闹于寂廖之中,以动写静,宁静而不冷落。“覆”显示鸟的众多,“满”形容花的盛开,为暮色增添了春的意趣。 以上六句,诗人以宏伟的都城为主体,衬托以绚丽的晚霞、明净的春江,点缀以喧腾的群鸟、盛开的杂花,将

25、城中与江上的景物连成一片,组成一幅层次分明、富有情趣的春江暮景图。诗人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之中,落墨不多就“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49,篇末六句抒发了望乡怀归的感慨。描绘了已离去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怀念那已罢却的欢宴的情态。最后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感情发展到高潮。 结尾情绪稍嫌柔弱消沉,与前面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此诗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都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50,艺术特点: 、赋、比、兴传统表现手法运用得自然和谐。由比而兴,又不离赋。辞采华茂而不芜杂,活泼清新而不纤巧,情感深挚又不艰涩难懂。 、语言精粹而不雕饰,语句整齐富于音乐性。 、既有大

26、谢的精彩佳句,也不乏陶渊明的清新流畅、琅琅上口,已丝毫不受玄言诗的影响。,51,第五节齐梁宫体诗,一、产生背景: 、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诗歌的影响。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大力创作宫体诗,题材单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受到民间流行音乐的内容和情调上的影响。,52,二、“宫体诗”: 大致发生于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而泛滥于陈的一种文学现象。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艺术上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 贡献: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

27、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53,第七章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第一节南北朝文学发展 的特点 第二节庾信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坛 新气象 第四节北朝叙事散文,54,第一节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点:,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一方面,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北方质朴的文风在南北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显示出特色。,55,第二节庾信的文学创作,(513581)字子山,梁代南阳新野(今河南)人。一生以42岁时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逢梁代最为安定阶段,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且“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脱颖而出。成为宫廷

28、文学侍臣。所作文章当时称为“徐庾体”。 “徐庾体”:指徐摛、陵父子及庾信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56,后期逢梁毁于西魏,庾信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又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即指他后期作品的特色。,57,庾信“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他

29、久居北方而渴望南归,魂牵梦绕于故国山河;“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另一重要方面,他北迁后虽居高官,但内心深深自责,其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交织在一起。自谓哀江南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有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从多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的传统,尤称杰作。,58,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为唐代新的诗风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的骈文、骈赋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现存诗250多首。哀江南赋

30、为压卷之作。,59,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叙述了梁代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抒发对江南兴衰变迁的哀叹,素有“史诗”之称。赋前长500余字的序言为全篇的总纲,概括了此赋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一篇独立成章的杰出的骈文。 序言分三段:1、2段略述国家丧乱,自己在动荡中的经历,深表痛惜和惭愧,并谈到写此赋的主旨;段抒发羁留异国的悲愤心情及对江南故国的深切怀念,充满了忧国思想;,60,第4段对比古人,写到梁代的覆亡,感到不胜凄苦,悲伤不能自已,也写出了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 序言简炼地写庾信一生的遭遇,在叙述中反映了历史事实,谴责了南朝统治的腐败,揭露了其历史的荒谬,表现了自己的屈辱感和对故国

31、、故乡的怀念之情。 序中大量用典,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并反映了作者的崇拜经典、以史为鉴的观念,形成十分厚重的风格,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61,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坛新气象,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北朝文坛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仍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62,魏晋文坛别开生面,建安文章注重“气质”,表现为个性,故对藻饰的讲求尚能情辞相称,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显示

32、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学术上一改汉代儒术独尊的局面,刑名、老庄之学兴盛,道佛二教各有发展,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并影响于文章,在赋体中出现辩难之作及以思理见长的作品,包括探讨玄学或寄予佛理。,63,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 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永明声律说兴起,对文章的韵律之美起到强化作用,更注重声调协和; 文笔之辨深入。宋齐始有文笔的辨别,“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表现为重文轻笔。 不拘常体的呼声。在创作上处理文体灵活多变。,64,

33、“骈文”的发展,起源于两汉辞赋的骈文,到南北朝后完全发展到成熟阶段。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句式整齐,讲究对仗,要求声律和谐,辞采华美,讲求词藻,用典贴切工巧。当时运用范围甚广,除史书、小说外,各种实用性文章甚至论说文都采用此体。因全篇多以四、六字句相间而成,或四或六,少见散句,又称“四六文”。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柳宗元乞巧文,65,第四节北朝叙事散文,北方本土文士较重要的有魏收,(506572),巨鹿下曲阳人(今河北晋州),初仕北魏为太学博士,后迁散骑侍郎,兼修国史。后又任东魏中书侍郎、北齐尚书右仆射。 魏收才力轻敏,章表诏令一类应用文很出色,撰魏书130卷,原有集,已佚,存文

34、14篇,不乏一些生动的篇章,显示出北朝文章的真正特色。存诗16首。,66,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为北朝叙事散文中的传世之作。 俪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累迁治书侍御史。魏书、北史有传。水经注成书于北魏言昌、正光间(512525),为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在地理学、史学、水力学、文献学等学术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书中关于江南水道风景的描摹更具文学意味。文风清朗疏朴。,67,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也是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 杨衒之,生卒不详。生平史料极少,为北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永安中(528529)为奉朝请,北魏末任秘书监,著书时任东魏抚军府司

35、马。 此书记载了北魏洛阳佛寺的兴废,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宗教、地理、人文、风俗诸方面,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四言句法,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典丽而清拔的风格。,68,北齐文坛中还有一位来自南方的著名文士颜之推。(531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为湘东王常侍,后奔齐历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一生著述甚多,有颜氏家训、集灵记、冤魂志。今存诗5首,文3篇(包括家训序)。 其文学观见其颜氏家训,在南北审美旨趣交流碰撞过程中持折衷的态度。此书本着告诫子孙安守素业的目的,对当时的人心世态提出中肯的批评,

36、都是朴素的散文,平实晓畅,不尚骈偶,叙事简洁生动,颇见笔力。,69,第八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 第二节北朝民歌,70,第一节南朝民歌,南朝民歌: 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留存总数400余首。 分为“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吴歌”地域上包括建业及周围地区,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曲”包括江汉流域的荆樊等地,属于长江中游。,71,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 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发达;社会思想活跃,观念较开放;南朝贵族统治者对民歌的喜好。 内容: 集中写男女之情,大部分是情歌。多为女性的

37、吟唱,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72,南朝民歌的特点: 表达的爱情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表达对爱情单纯、热烈的追求,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基调是哀伤的,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大量运用双关隐语(谐音和一字多义),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 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73,影响: 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李白的许多短诗语言清新自然,及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如一首子夜四时歌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到清代为止,文人模拟南朝民歌的现象始终没有断绝。,74,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

38、红,双鬓鸦雏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75,西洲曲赏析:,这是一首抒情长诗,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以一江南女子的口吻,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限相思。以其丰富细腻、真挚缠绵的情感,新鲜精巧的立意,工整清丽的语言形成了婉约、清新的特殊风格,堪称南朝言情乐府之绝唱,为南朝乐府民歌艺术形式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佳作。,76,全诗共32句,描写一位居住在西州附近的年轻女子在一年四季中对情人的思念。按季节的转换,每4句分为一层。随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无

39、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选取特定景物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手法多变,给人以丰富的感觉。,77,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运用了连珠格(又称“接字”、“钩句”)的修辞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造成了特殊的音韵之美。这种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余味无穷。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78,第二节北朝民歌,北朝民歌: 现存约60多首,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主要特色及形成原因: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 北方自然景观的单调、严峻阔大;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充满变化和风险,

40、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强悍泼辣的气质。,79, 内容: 较之南朝民歌要广泛得多: 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如敕勒歌; 对刚强尚武精神的歌颂; 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 反映下层人民贫苦生活; 反映爱情与婚姻的民歌。,80, 比较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产生地区的不同带来题材范围上的不同。南朝民歌多为“都市之情歌”,北朝民歌来自战乱频繁的北地,社会生活广泛得多; 内容上南歌几乎全部为情歌,北歌则不仅有情歌,还有牧歌、战歌和慷慨悲歌,内容丰富,社会意义较大; 情感表现上,北歌抒情粗犷率直,风格豪放刚健,南歌则情调婉转缱绻;,81,语言风格上,北歌以质朴刚劲、富于力感见长,南歌则以华美的文辞、

41、精致的手法及双关隐喻为特点; 诗歌体制上,南北朝民歌都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但北朝民歌还开创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82,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83,敕勒歌赏析:,这首敕勒族人民歌咏草原风光和“水草畜牧之盛”的牧歌,收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 歌谣只有27字,便勾画出了绵延的阴山脚下一望无际、天草相接、苍茫浩瀚的草原风光,再现了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可为千古绝唱。,84,民歌前半部歌唱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混沌苍茫的景象;后半部分描绘水草畜牧之盛,大笔如椽地刻画出北方特定地域的特点。 歌中没有

42、明确写到人,但是通过生动的画面,性格粗犷、质朴豪放,具有开阔胸襟、豪迈情怀的敕勒族牧民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我们已经感受到那沸腾在他们血液里的对大草原的挚爱深情。,85,木兰诗赏析:,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收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其产生时代不晚于陈代,最初当为民间之传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全诗共328字,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罕见的长篇。 民歌讲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86,木兰的形象分析: 是一个完整的、理想化的巾帼英雄形象,有着坚韧不拔的独特个性,同时又有着普通女性的丰富情感,真实质朴。 她勤劳善良; 她勇

43、敢坚强,勇于自我牺牲,忠孝双全; 她具有惊人的机智,金戈铁马,立下赫赫战功; 她心地淡泊,蔑视功名利禄,情操高洁; 她向往和平生活,热爱祖国、家乡和亲人。,87,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且结构严谨。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归乡后的大段描写不厌其详;战场上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运用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手法,叙事、摹声、写景;即有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的律句,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88,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中国小说的起源 第二节

44、魏晋南北朝小说,89,第一节中国小说的起源,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指一种“琐屑之言”(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还不是一种文体。 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最后,数量占诸子略最多,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90,“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 (“小说”已有了文体的意义,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虽是小

45、道,尚有可取之处。明确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91,小说的起源: 神话传说。流传在口头的神话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如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后者被胡应麟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 寓言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带有小说的意味。,92,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传奇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的汉人所著的小说多为后人

46、伪托。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小说,如笑林(魏邯郸淳)、博物志(西晋张华)、冥祥记(北齐王琰)、俗说(梁沈约)等等,甚为兴盛。,93,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小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与志人小说。 一、志怪小说: 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兴盛的原因: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鬼神志怪书,94,按内容分三类: 地理博物: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 鬼神怪异:

47、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王嘉的拾遗记; 佛法灵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还魂志)。,95,志怪代表作:干宝的搜神记,干宝,字令升,东晋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元帝时以著作郎领国史,后任太守、散骑常侍等官。著有晋记(原书30传,历经散佚,今辑为20卷464则),时称“良史”。干宝“性好阴阳数术”,迷信鬼神; 搜神记的主旨即“发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自序),是儒家思想、方术、巫术和道教迷信的大杂烩。,96,搜神记内容驳杂,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十分有价值,如三王墓、韩凭妻、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8、,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书中优秀作品情节完整丰富,形象鲜明生动,文字简洁质朴。 志怪小说对后代影响深远。,97,二、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汉末以来品评人物、谈论玄理之风开始在士族文人中流行,出现了专门记述清谈之士言语辞令和风流轶事的小说类作品。它的兴盛与士大夫间充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鲁迅),98,分类: 笑话:讽刺世态的,如(魏)邯郸淳笑林,开

49、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野史:西京杂记(东晋葛洪伪脱刘歆作),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 逸闻轶事:为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晋)裴启语林、(梁)沈约俗说,(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99,志人代表作世说新语,编撰者刘义庆(403444)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在当时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100,此书原名世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50、上卷)等36门,以类相从。记载人物自东汉至宋初,尤重于晋。衡量人物的标准即“风流”(冯友兰所谓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上卷与中卷(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豪爽等)共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如“管宁割席”;下卷23门中有明显褒扬的如“容止、自新”,有似贬实褒的如“任诞、简傲”,有的是贬责如“谗险”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有些条目只是某种真情的流露,无所谓褒贬。,101,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 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涉及人物1500多个,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气韵生动,活灵活现。如俭啬中的“王戎有好李”,写其吝啬贪婪;忿狷中的“王述

51、吃鸡蛋”,表现其性急;简傲中记载的关于锺会和嵇康的故事,写出了锺会对嵇康仰慕又畏惧的心理。,102,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概括力和表现力很强。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 此书对后世笔记文学创作影响极深,不断有模仿它的小说出现,不少戏剧、小说也取材于它。,103,第十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典论论文 第三节文赋 第四节文心雕龙 第五节诗品,104,第一节概述,中国的文学批评,滥觞于先秦,演进于汉代,而成熟于魏晋六朝。 文学理论批评在魏

52、晋时期繁荣昌盛,关于文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文学的性质与特点、文体的区分、创作的过程、作家的风格、文学的流变、评价的标准等等被提出来并不断得到新的认识,批评著作的数量与质量为前代所无法比拟。这是一个对文学理论极其富于热情的时代。,105,一、魏晋六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1、发展的前提: 社会思想的解放。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削弱,各家各派思想都很活跃,得以互相提高和完善,成为文学理论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 2、西汉时以经学为统治学说,谈不到文学理论的建树,文学依附于政教。两汉辞赋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树立了文体观念,文学开始区别于史学、哲学。文学观念逐渐清晰,文学批评有了基础,魏晋才

53、有专门的论文产生。,106,3、从汉末起,清议之士品评人物重在人物的品藻(对人物言论风采的品评)。当品评内容逐渐转移到文学作品方面时,就产生了自觉的文学批评。 4、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文学创作题材的开拓,文学体裁的不断创新,语言艺术表现力的提高,都使文学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文学理论得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107,二、魏晋六朝文学理论的突出特点,1、以“诗缘情”为旗帜,与周秦汉文学批评重“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两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优秀传统。 2、与周秦汉的文学批评多重文学作品的阐释解说相比(汉代文学批评实质是“经学的批评”),魏晋

54、六朝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成为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文学创作的引导者,已经具备文学批评的现代意义了。从此,它们并行不悖,成为文学之两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108,3、文学批评不再依附于哲、史、经学,而成为独立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的学科,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玄学、印度北传佛教、道教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相对于周秦汉的文学批评多为诸子百家之片语只言、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不成专论,魏晋六朝有一批文学批评家与大批文学理论专著的崛起于文坛。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武器和批评样式,实现了一个崭新的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109,5、魏晋六

55、朝文学批评的最根本的审美批评标准并未超越魏晋六朝人所共同的审美情趣“隐秀”(出自文心雕龙),即在创作中追求内在境界的深邃空灵,外在语言的工秀精美。 6、“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史及其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文坛诗苑,使实际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从此走上中国文学史及其批评史的历史舞台。,110,第二节典论论文,一、典论是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已散佚,论文是其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篇,约580余字。“文”指广义上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论文,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河,具有极大的典范性与权威性。,111

56、,二、内容及批评价值: 1、创作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肯定了文章有两大社会功能:利于治国,益于立身。第一次将文学与治国大业与自我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连接在一起,文学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建安时代人的觉醒所带来的“文学的自觉”,是中国文学精神的一部宣言书。,112,2、风格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源于天赋。清者指才知之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者指才知之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气之不同,作品的风格各异。 曹丕

57、以气论文,说徐干“时有齐气”(齐人舒缓之气);孔融“体气高妙”(有超越常人的才气与文章的高妙风格);应瑒“和而不壮”(文风阴柔有余而少阳刚之气);刘桢“壮而不密”(诗文颇具阳刚壮美之气而不细密)。,113,3、指出应有正确的批评态度: 批评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一是“文人相轻”。指出其症结在于“暗于自见,谓己为贤”,解决的办法就是“审己以度人”,正确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4、作家论: 首次提出“建安七子”之名,开中国古代文学流派之先声。品评了七子的写作能力,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114,5、文体论:“四科八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即基本的创作原则是相同的,“末”即各种文体的风格特点又是不同的。对四类文体不同风格的概括,开中国文体研究之先河。 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开风气之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115,第三节文赋,作者陆机(261303),西晋著名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诗与潘岳并称,有“陆海潘江”之喻,钟嵘诗品称其为“太康之英”。 文赋是一篇美学著作,属于创作论范畴,首次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