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上.ppt_第1页
第八讲 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上.ppt_第2页
第八讲 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上.ppt_第3页
第八讲 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上.ppt_第4页
第八讲 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八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繁荣与新儒学运动影响上,一社会文化发展背景 二宋代史学基本特征 三欧阳修的史学成就 四资治通鉴的出现与影响 五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 六郑樵和马端临的史学 七元修三史,2,一、社会文化发展背景,3,(一)政治与经济形势,(1)两次从割据到统一: 五代至北宋,宋辽、宋金对立至元统一,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跟北宋、南宋的分立,后有元的统一。,4,宋初文武大臣潜在的篡夺之祸: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建隆二年961) 太宗云: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2、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5,(2)民族融合,从割据到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广大的边区,从东北的部分地区到西北,再到西南,基本上都进入了封建社会,广大边区封建化,汉族和各民族间又经历了一次新的组合,这些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6,(3)从门阀世族到品官士绅,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下,前一历史时期的门阀地主阶层,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代替它的是品官地主。品官地主有政治身份和特权,但所拥有的世袭特权很有限。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寺院地主,在元代比较突出。,7,(4)矛盾与改革

3、,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发展,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社会危机严重。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改革运动,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些变法、改革没有达到目的,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但对促进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这些政治上的形势,日益需要历史上寻找经验,尤其是对当代史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8,北宋的政治问题:“积贫”、“积弱”,“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真宗初年有正官 9000 余人,仁宗中叶增至1.2万,英宗时达2.4万; 冗兵: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共125.9万; 冗费:仁宗、英宗时岁入较太宗时增五、六倍,太宗

4、时可余太半岁入,而此时亏空。 南宋的政治问题:与夏、金、蒙对峙,9,(5)社会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长足的进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宋代的发现或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中外交通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是秦汉以来最频繁的时期。东南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北方。到了南宋,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最富饶地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些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济的发展支持了史学等文化事业的进步。,10,11,(二)印刷术的发展 1、雕版印刷的繁荣: 宋代 宋代印刷业中心:北为开封,南为杭州,西南为四川眉山,东南为福建建阳; 宋朝雕版印刷品丰富:刊刻大藏经(

5、不下6版)、“十二经”、“十三经”、“十七史”、万寿道藏、齐民要术、算经十书、开宝本草、资治通鉴、营造法式等; 私人书坊众多:福建建阳余家(至18世纪)、福建廖莹中“世彩堂”、南宋临安陈氏、尹家等。,12,福建建阳余氏为古代著名的刻书世家,始自北宋,历宋、元、明,直到清初,父死子继,代代相传,经营六七百年之久,持续时间之长,刻书之多,影响之大,为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所仅见。余氏堂号甚多,宋元时著名的有万卷堂、双桂堂、明经堂、励贤堂、勤有堂等,明代建阳余姓书坊多达50余家。,13,辽朝 中国的经籍、史书及医药著作被译为契丹文字并付诸刊印,但不准携出境(龙龛手鉴、大藏经)。 西夏 20世纪发现西夏文金

6、刚经及汉、西夏两种文字的难字汇解。 金朝 攻陷开封,掠走宋国子监印书及雕版;于平阳(今山西境内)设官方印书机构,后设弘文院,掌印书。官、私印有多种经、史、子、集及科学著作。,14,元朝 设衙署编纂、印刷书籍(大都的国子监、编修所、山西平阳的经籍所、兴文署等); 地方书院及学校联合刊印书籍; 商业性印书中心有北方的平阳、南方的建安(今福建建瓯,有48家书肆)。,15,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沈括梦溪笔谈:“庆历(1041-1048)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技艺) 毕升活字印刷发明后并未盛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一般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活字

7、本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华燧所印铜活字本) 文献记载:元世祖忽必列时翰林学士姚枢劝其徒杨古用“沈括”活字;王祯(盛年期1290-1333)农书之末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谈到将陶制活字与陶土框及填充材料一起培烧,以制成整版。,16,17,(三)理学的兴起,北宋中期,理学兴起。理学,又称道学,有的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宋学早期代表人物胡瑗、孙复、石介,摒汉唐注疏,不重章句训诂,而以讲论形式探索经书义理; 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濂学”(周敦颐)、“洛学” (二程)、 “关学”(张载)、王学”(王安石)、”蜀学”(苏轼)等分支。他们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

8、; 南宋正式衍生出以朱熹为关键人物的理学(承自程颐),其理论以”理”为哲学中心,”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且运动不息、无处不在。,18,理学在元代取得统治地位,“非程朱学不式(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欧阳玄圭斋集赵忠简公祠堂记) 元武帝至大元年(1308)诏加号孔子曰“大成至圣文宣王”; 仁宗皇庆二年(1313),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木式、吕祖谦以及许衡一批著名理学家从祀孔庙; 仁宗皇庆二年(1313),中书省奏准实行科举,以经义取士(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用朱熹章句集注。,19,自金熙宗始,孔子受到统治者重视;世宗、章宗世,取得更为崇高

9、地位,且二程学说和南宗朱熹之学也在金朝境内传播。 熙宗对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可不勉。”(金史熙宗纪),20,21,二、宋代史学基本特征,(一)史学空前发展 (二)修史机构更加完善 (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 (四)私修史书繁兴,22,陈寅恪指出: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23,(一)史学空前发展 1、史书数量大增: 隋书经籍志: 817部,13264卷 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书共929家,29201卷; 宋史艺文志:史部

10、书共2147部,43109卷(清卢文弨chao宋史艺文志补,另考出678部) 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史部书564部,21950卷,宋人著作189部,5644卷。宋代史书(部)占清初以前三分之一,卷数占五分之一。,24,2、史书体例发展: (1)旧体裁的新发展: (2)新史体的开创,25,(1)旧体载的新发展,编年体重新崛起: 资治通鉴出现,此后有人直称编年体为通鉴体; 章学诚指出:“合纪传之互文,而编次总括乎荀、袁,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焉。”(释通) 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上,通鉴采取回顾、插叙等手法,注意事件的有始有终交待。,26,典制体充分发展: 宋初王溥撰唐会要、五代会要;秘书省“会要所”撰十种国朝会

11、要(2000余卷);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为做古代会要第一人;郑樵通志二十略,将典制体向纵深发展,新设图谱略、金石略; 方志的盛行: 宋代方志内容不限于地理,乐史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为“州县志书之滥觞。”(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序);另有王存元丰九域志等志书一千余种(总志35种)。,27,(2)开创新史体,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创立了中国史史上以历史事件为纲的新史体,章学诚称之“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文史通义书教下); 梁启超认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

12、,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纲目体: 朱熹与门人赵师渊对通鉴改造,成通鉴纲目,“纲”据时间顺序写出史事提纲,如春秋之“经”;“目”以分注形式小字书写,是对“纲”的具体叙述,似春秋之“传”。,28,学案体: 朱熹伊洛渊源录,“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元修宋史,立“道学传”,即据此书; 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著有集古录千卷,所集金石碑帖“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欧阳修文忠集集古录目序)以碑石校

13、“正史”、入正史。通志金石略,29,(二)修史机构更加完善 1、宋代的修史机构: 起居院: 宋太宗时于禁中设起居院,“(起居)郎与舍人分直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每月先进御,后降付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淳化五年994)周必大起居注稿三卷,记孝宗三天事 时政记房: 宋初设,吏额为7人左右,所记为大臣论事、“帝王言动”(宋会要辑稿职官)。李纲建炎时政记三卷,30,日历所: 日历编修起于唐顺宗时,顺宗永贞元年(805,唐会要误为贞元元年)监修国史韦执谊奏曰:“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凡至月终,即于馆中都会,详定是非。”(唐会要修国史) 至迟在北宋中期设日历所,著作郎和著作佐郎掌编修日历,“以宰执

14、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所书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宋史职官志四),31,实录院: 神宗元丰以前,门下省置编修院,专掌修国史、实录、日历;元丰改制,每修前朝实录,别置实录院,以首相提举;自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始,基本是遇修实录则开实录院。(见宋史职官志四) 国史院: 宋哲宗时正式设置,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诏“置国史院,修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正史”,此后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馆。(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32,会要所: 隶秘书省,“以省官通任其事”(宋史职官志四)。宋修国朝会要不下十种(宋会要辑稿500卷,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编修敕令所: “掌裒集诏旨,纂

15、类成书”(宋史职官志二),由宰相兼提举。 玉牒所: 掌修皇帝家谱,十年一修,名皇帝玉牒。玉牒所由宰相执政为之,设提举一至二人。 宋代修史步骤: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33,2、实录和国史的纂修: 宋代实录纂修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终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纂成14帝实录(从太祖、太宗,至宁宗、理宗)。今存太宗实录残本20卷,为宋代唯一流传的实录。 宋多称“国史”为“正史”,始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终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纂成十三朝国史,起太祖,止宁宗。,34,两宋“正史”(“国史”)的特点: 宋代“国史”、实录的纂修大致同时完成,且“纂修”国史不

16、一定以实录为依据; 两宋“正史”(“国史”)卷帙浩繁、传闻充斥:宋代史官“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博,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王应麟玉海正史后序),35,(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 1、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运动都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 “往来屈伸只是理,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者,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有盛则必有衰,气亦盛衰故也。”(二程遗书卷十五) 理学家讨论天人问题,以“理”作为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最高概括,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宇宙总

17、过程的组成部分。,36,2、对史观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纲常名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二程遗书卷五)。 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仿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欧阳修全集居士集春秋论中) “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文忠集附录卷五),37,司马光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评论: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18、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社稷无不泯绝。”(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38,胡三省通鉴胡注序:“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39,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 (1)史法: 重褒贬:用春秋笔法褒善贬恶,新五代史、通鉴纲目; 重正统之辨:欧阳修、章望之、司马光等;,40,重正统之辨: 欧阳修首撰正统论:论梁为伪 章望之撰明统:“余今分统为二名,曰正统,霸统。”(东坡文集正统论注) 司马光著正闰之论(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220)“只是

19、据事纪时,放弃正闰,不论道德及自上相授受等问题”(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41,欧阳修的正统论: “太宗皇帝时,尝命薛居正等撰梁、唐、晋、汉、周事为五代,凡一百五十篇。又命李昉等编次前世年号为一编,藏之秘府,而昉等以梁为伪。梁为伪,则史不宜为帝纪,而亦无曰五代者。”(欧阳修正统论序论)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

20、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梁本纪后论),42,章望之的正统、霸统说: “余今分统为二名:曰正统,霸统。以功德而得天下者,其得者正统也,尧、舜、夏、商、周、汉、唐、我宋其君也;得天下而无功德者,强而已矣,其得者霸统也,秦、晋、隋其君也。”“永叔以正统之论肇于春秋之学,故引公羊大居正、大一统之文为据,既曰大居正,而又以不正之人居之,是正、不正之相去未能远也。”(东坡文集正统论注引章望之明统),43,司马光的正闰之论: “臣愚诚不足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若以有道德者正耶?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

21、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220),44,(2)史书编纂体裁: 纲目体: “别为义例,增损隐括,以就此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年之久近,国统之离合,辞事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鉴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朱熹通鉴纲目序例) 学案体: 伊洛渊源录“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 本

22、末体: 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突出通鉴中的“治道”。,45,(四)私修史书繁兴 秦汉至唐史书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 (1)专职史官设置愈趋完备: 曹魏首设专官著史,专职史官出现: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专掌史任”; 北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训答。” (通典职官三),46,(2)诏撰和启撰成为常例: 诏撰:始于东汉明帝命班固等撰光武本纪(东观汉记);南齐武帝命沈约撰宋书、王智深撰宋纪、吴均撰通史;宋废帝命王珪之撰齐职仪; 启撰:萧子显向皇帝启撰齐史(南齐书); (3)北齐始开大臣统领制: 北齐平原王高隆之“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

23、正卿,监国史。” (北齐书高隆之传),47,(4)隋禁私撰史著: 隋文帝初年,“制禁私撰史”;开皇十三年(593),文帝再下禁令:“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高祖纪) (5)唐初完成史书由私撰向官修的过渡: 官修史书的标志是国家建立修史机构、宰相监修、为前朝和本朝编修正史制度的确立。,48,唐代设馆修史的五大弊病: 人浮于事,各不相下 “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史料保存制度不健全 “史官编录,惟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 难以直书 因为“一字加贬,言未绝

24、口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搢绅咸诵”,“人之情也,能无畏乎?” 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 “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监修不当,铨配无法 “夫言监者,盖总领之义耳”,而“今之监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史通忤时) 宋哲宗奖谕诏书“史学之废久矣,纪次无法,论议不明,岂足以示惩劝,明久远哉!”(资治通鉴卷末),49,宋时官修、私修并行: 修史机构完善、官修成果丰硕: 修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会要等; 开文禁,允许私修: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东坡全集奏议

25、四首) 宋代“百年未尝诛杀大臣”。(二程遗书入关语录),50,宋代私修史书的主要领域: 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多有五代十国纪事,以十国历史的纂修为主; 唐代: 钱易南部新书,吕夏卿唐书直笔,范祖禹唐鉴,吴缜新唐书纠谬,王谠唐语林;,51,宋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十三朝会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辽、金、元: 契丹国志,松漠纪闻、大金国志,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通史、古史: 章衡编年通载(自尧舜,至宋英宗),苏澈古史(自伏羲、神龙至秦始皇),邵雍皇经极世(自尧至五代),胡宏皇王大纪(自盘古至后周),52,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例: “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

26、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臣有先所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不敢自匿,谨缮写随表上进。”(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进通志表) 司马光“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上资治通鉴表),53,资治通鉴的纳入官修: 治平三年(1066),英宗读完八卷通志,命司马光“接所进书八卷编集”(宋李攸宋朝事实圣学)。并令于崇文院设局,自行选择协修人员,特许借阅龙图阁、天章阁、三馆、秘阁的图书; 次年,神宗继位,赐名

27、资治通鉴,并写序文。 资治通鉴的私修特征: 司马光六任冗官,皆以书局自随; 司马光选择政治观点一致的协修:刘恕、刘颁、范祖禹; 体例、书法、论等皆出自司马光之手。,54,宋代其他几部著名私修史著: 欧阳修新五代史: “唐以后所修诸史,惟是书为私撰,故当时未上于朝。修殁之后,始诏取其书,付国子监开雕”,“此书一笔一削,尤具深心,其有裨于风教者甚大。”(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金、南宋时取得五代史的“独尊”地位;,5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臣网罗收拾,垂四十年,缀葺穿联,逾一千卷。牴牾何敢自保,精力几尽此书。”(文献通考经籍考) 南宋学者张栻赞李焘“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

28、文字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宋史李焘传) 淳熙十年(1183)上宋孝宗,深得孝宗赞赏,诏藏秘阁。,5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尝谓“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于是“纂辑科条,编年纪载,专以日历、会要为本,然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阙之,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入而成编,名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付出高宗皇帝系年要录,要录卷首) 宁宗嘉定五年(1212)知泸州许奕、太常博士李道传奏进“高宗皇帝一朝编年之书,名曰系年要录”,“奉圣旨降付国史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首)

29、,57,徐梦莘三朝北梦会编: 宋史徐梦莘传:“梦莘恬于荣进,每念生于靖康之乱,四岁而江西阻讧,母襁负亡去,得免。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荟萃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袁枢传:“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58,59,三、欧阳修的史学成就,(一)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60,(一)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A、新唐书的编修 1、旧唐书200卷: 修撰: 后晋天福元年(941)二月诏修唐书,历4年,至开运二年(945)六月成。刘昫时为宰相领职监修,故题为刘昫撰,实成于众人(张昭远、贾纬,赵熙等)之手。

30、 书名: 进书时称李氏书;南宋以后,因有欧阳修、宋祁唐书传世,乃有新、旧唐书之说。明嘉靖时人闻人铨定名为旧唐书,沿用至今。 内容: 起自高祖武德元年(618),止于哀帝天祐四年(907),共290年历史。,61,材料来源: 以唐修国史为底本,参以武宗前历朝实录及宣宗已来野史。文宗以前多直接抄自唐国史、实录,武宗至哀帝部分据征集之日历、制敕册书、诸司吏牍及时人撰述纂成。 “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纪传,德宗以下亦存实录,武宗至济阴废帝(即哀宗)凡六代,唯有武宗实录一卷,余皆阙略。”(五代会要前代史) 评价: 史料价值高,照抄国史、实录、唐末档案文书。 编纂粗糙,回护不改,一文复见,二传一人,轻重失调,繁

31、简不当。,62,2、新唐书225卷: 重修缘起: 后晋所修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曾公亮进唐书表,新唐书卷末) 修书时间: 庆历四年(1044),宰相贾昌朝建议修唐书; 庆历五年,仁宗下诏开局重修; 嘉祐五年(1060)成书奏呈,历时17年。,63,修撰人员: “本朝修唐书,曾鲁公(公亮)提举,欧阳公分修帝纪,宋祁公修列传,而志、表乃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分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今题欧阳修、宋祁修。 书名:

32、本名唐书,为区别于旧唐书,定名为新唐书。,64,文省事增原则,“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曾公亮进唐书表),65,事增于前,(1)增表增事: 增宰相表、方镇表、宰相世系表; (2)增传增事: “新唐书列传内所增事迹较旧书多二千余条。”(陔余丛考)公主传; (3)增志增事: 增仪卫、选举、兵志;扩天文志、历志; (4)增时增事: “新志”囊括有唐一代史事(旧唐书地理志断至天宝十一载,经籍志止于开元时期) (5)增旧唐书所无材料: “唐末诸臣各传,俱比旧书详数倍。”(廿二史札记新书立传独详处),66,文省于旧,“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者,必尽删之。”(陔余丛考) 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唐

33、人小说类多虚诞。”(新唐书纠谬原序),67,王呜盛十七史商榷:“平心观之,二书不分优劣,瑕瑜不掩,互有短长。”(二书不分优劣),68,B、新五代史的编修: 1、旧五代史150卷: 修撰缘起 (1)皇帝为取鉴:希望尽快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办法。 (2)五代各朝实录保存完好。 (3)史局修撰官“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四库全书总目旧五代史)。 诏修: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下诏修五代史,“其梁氏及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宜令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宋大诏令集修五代史诏)原题“宋门下侍郎、参知政事、监修国史薛居正等撰”,同修史官7人; 修撰时间: 始撰于开宝六年(976)四月,

34、成于开宝七年(977)闰十月,用时19月。,69,体例: 仿三国志,各朝独立为书;以五代各朝为正,以十国为伪; 特点: 本纪较详;“志”较完备(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 流传: 得到宋太祖重视,成后不久刊行; 司马光修通鉴,多采薛史; 南宋地位渐降;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章宗纪); 元代以后渐湮没; 清修四库,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四库全书总目旧五代史)。,70,2、新五代史74卷: 成书: 欧阳修私修,前后18年。 体例: 仿史记之例,著为通史;分纪、传、考、世家年

35、谱及四夷;列传以专仕一朝者归一朝,仕于数朝者归于杂传; 编纂特点: 只设天文(司天)、地理(职方)二志(考);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叙述上的自定规矩;发论述其褒贬)。,71,评价,新五代史“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赵翼廿二史札记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 新五代史“有写史的一套义法,不是归纳一堆材料就算历史的,就这一点,我们觉得该特别看重。”(钱穆中国史学名著),72,“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而事实不甚经意。”(四库全书总目新五代史 “欧公本纪颇慕春秋褒贬之法,而其病即在此。史家纪事,唯在不虚美,不隐恶,据事直书,是非自见。若各出新见,掉弄一两字,以为褒贬

36、,是治丝而棼之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唐书直笔新例),73,3、新唐书、新五代史优点,在史书编纂上,恢复表谱的传统 史、汉以后,纪传体史书中立志谱的传统中断 新五代史有十国世家年谱 新唐书有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 新唐书中增加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 新五代史合五代十国为一书,很有章法 新五代史中的四夷附录 ,重视民族史,74,4、欧阳修关于正统的看法,正统的争议出于 一是作史者出于私心。南北朝,修史者各有私心,论其朝代必列入“统”。 二是以五行运转来解说哪些朝代为正统。这也是私心,不过是带上神秘的色彩。 三是认为“统”是续而无断,正统是前后相接,中间不能有中断的时候。 主张务实的正统观 “正统”:“王者,所以一民而临天下。” “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75,正统的几种情况,几种正统 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如尧舜夏商周秦汉唐; 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如晋、隋。 正统的续与绝 宋以前的中国历史的正统三绝而复续: 自尧舜,历夏商周秦汉后是一绝, 晋以后是二绝, 隋唐后是三绝。,76,论梁不为伪,“太宗皇帝时,尝命薛居正等撰梁、唐、晋、汉、周事为五代,凡一百五十篇。又命李昉等编次前世年号为一编,藏之秘府,而昉等以梁为伪。梁为伪,则史不宜为帝纪,而亦无曰五代者。”(欧阳修正统论序论) “呜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