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古代文化常识.ppt_第1页
第六讲、古代文化常识.ppt_第2页
第六讲、古代文化常识.ppt_第3页
第六讲、古代文化常识.ppt_第4页
第六讲、古代文化常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知识讲座,主讲老师:许昌学院图书馆 余 乐 联系方式:,第六讲、古代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2、阴历、阳历、阴阳历 3、四时与节气 4、中国古代的纪时法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2、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完备 3、宋元明清科举制的发展与变迁,一、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1、了解古代天文知识的必要性: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 顾炎武日知录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保存有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到清末为止,共记

2、录日食一千余次,太阳黑子百余次,流星雨一百八十余次,彗星三十余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 “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 春秋文公十四年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春秋庄公七年 “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尚书洪范,2、七曜(七政): 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

3、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海外东经,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帝俊妻常羲,生十二月,此始浴之”。 山海经大荒西经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金星:太白、明星、启明、长庚; 木星:岁星 水星:辰星 火星:荧惑 土星:镇星、填星、地侯,3、二十八宿: 东方七宿(苍龙)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玄武)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白虎) 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七宿(朱雀) 井鬼柳星张翼轸;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4、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 以挹酒浆。” 诗经小雅大东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轼前赤壁赋,二、古代历法的基本知识,1、阴历、阳历、阴阳历: 历法:是根据地球、太阳、月亮三者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来确定计算时间的标准,制定历法的主要依据是回归年和朔望月。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标准的历法,

5、历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365.2425天),但一年之中的月数和日数则是人为规定的。,阴历: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制定,每个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全年共354天,但一年中的月数则是人为规定的。 阴阳历:是以朔望月和回归年并列为基本单位的历法。一个月中的天数平均等于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又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使得每年的平均天数约等于回归年,以我国古代的夏历(农历)为代表。,2、四时与节气 四时:春、秋、冬、夏 “修春秋冬夏之常祭。” 管子幼官书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礼记孔子闲居 节气:所谓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季节更替

6、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将一个回归年划分成二十四个能够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变化的标准。,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与中气: 单数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双数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与闰月的设置:“闰月无中气”,3、中国古代的纪时法: 纪日法:干支纪日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粱。”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朔、腓

7、、望、既望、晦; 纪月法: 月建,是把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份相配,并将每年开始的那个月称为月建。,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建寅之月) 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建丑之月) 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建子之月) 秦代以十月为岁首(建亥之月) 汉武帝以后用夏历 如:春秋成公八年:“二月无冰。”晋代杜预注曰:“周二月,今之十二月也,而无冰,书冬温。” 又如:春秋成公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晋代杜预注曰:“周七月,今五月月,不雨足为灾。”,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木星又称岁星,古人发现,大约每隔12年木星会出现在天空的同一区域,于是把周天分为12等分,称为“十二次”,用以纪年。 太岁纪年法:古人还有“十二辰”

8、的概念,即将周天的12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十二地支,其方向和顺序与十二次正好相反。并假设出一个“太岁”依十二辰运行,与真岁星背道而驰,称为太岁纪年法。 天干: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箸雍;已,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难;癸,昭阳;,“摄提(寅年)贞于孟陬(寅月)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申)。” 吕氏春秋序意 “起屠维(己)大渊献(亥),尽重光(辛)赤奋若(丑),凡三年。” 资治通鉴 鲁迅先生的祭书神文,作于“上章困顿之岁”,即庚子年。,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合称,天干地支依次相配,由甲子至癸亥,共60组,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

9、年、月、日的顺序 。 年号纪年法:是用帝王在位时专用的名号来纪年的一种方法 。 王公位次纪年法:即以王公即位之年为元年,之后依次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直到旧君去世为止,新帝王即位的当年或次年就可以改元。,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弊端 中小地主阶层势力的增强 造纸技术的改进与雕版印刷术的 逐渐应用,2、隋朝科举制雏形的出现: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五

10、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九年,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3、唐代科举制的完备: 考生的来源: 官学中考试合格的生徒; 州县选送的“乡贡”; 单独参加“制科”的考生; 考试时间:每年的十一月 考试的科目: 常科: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字、明算、诸史等; 制科:由皇帝特别招募一些官员和名士单独考试,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考试内容: 明经:注重考核两部儒家的经义,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经义”,第三场为“策论”(三个题目); 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

11、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进士:注重考核诗赋,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诗赋”(五言六韵十二句),第三场为“策论”(五个题目);,帖经:把经书某页前后都遮盖上,中间只留一行,再用纸把这行文字帖住,要求考生把被帖住的文字读出来。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 科举与“行卷” “行卷”即考生们为求得推荐人的赏识,将自己平日的作品工整抄写在卷轴上,以供推荐人阅读的做法。 科举考试的影响 “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孟郊),4、宋朝对于科举制度的改进 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省试、殿试 三等录取方式 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

12、甲同进士出身 防止作弊的“糊名”和“眷录”制度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眷录,就是将考生的试卷另行抄写一份,用语考官的评判。,5、明清科举制的鼎盛 三级考试制度 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三等录取方式 一甲(状元)、二甲(传胪)、三甲 科举与八股文 “八股文”是以四书、五经中的某个文句做题目,考生需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每篇文章必须包括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两段,故名之“八股文”,四、古人的姓名与称谓,1、古人的别号: 别号与居住地有关,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

13、坡居士,蒲松龄号柳泉居士,郑燮号板桥; 别号与个人的喜好有关,如贺知章号四明狂客,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朱耷号八大山人; 别号与珍藏的东西有关,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阮元号九十八砚斋,金农号二百砚田富翁; 别号与形貌特征有关,如元代郑元祐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号枝山等。,2、古人的其他称谓: 称官爵。如称蔡邕为蔡中郎,嵇康为嵇中散,阮籍为阮步兵,陶渊明为陶彭泽,杜甫为杜工部,王维为王右丞,柳永为柳屯田; 称地望。如称韩愈为韩昌黎,柳宗元为柳河东,张之洞为张南皮,袁世凯为袁项城,康有为为康南海; 称排行。 如杜二(甫)、裴三(寂)、柳七(永)、秦七(观)、元九(稹)、李

14、十二(白)、白二十二(居易)、刘二十八(禹锡); 如贾至的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迪同泛洞庭湖;,3、谥号、庙号、年号 3.1 谥号:古人死后朝廷或其亲友根据此人生前的表现,所给予的褒贬善恶的称号,一般有三个类型的含义: 一是表扬型,如经天纬地曰“文”,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照临四方曰“明”,步德执意曰“穆”等; 二是批判型,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 三是同情型的,如恭仁短寿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等。,谥号的时代特征: 秦汉之后皇帝谥号用一个字,大臣、平民用两个字,如汉武帝

15、、汉宣帝、汉元帝等; 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亲王1字,大臣2字,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代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享有谥号,而且只有大学士或者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才能在谥号中有“文”字;,3.2 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称号,也就是灵位上的称号。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如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合称便是汉高祖;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合便称是世宗孝武皇帝;刘秀庙号为世祖,谥号为光武,合称便是世祖

16、光武皇帝。 唐朝以前对死去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3.3 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即位以后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一直到清宣统三年截止,总共沿用了两千多年。 早期帝王过一段时间就会换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期间就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封、太初、征和等11个年号,唐高宗李治也用了永徽、显庆、咸亨、弘道等14个年号。 明清两代,皇帝在位期间不再更改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4、古代女子的称谓: 未嫁女子:在姓前冠以排行以示区别,如孟 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等; 已女婚子:一是在姓前冠以女方的国名,如齐

17、姜、晋姬、秦赢等;二是在姓前冠以男方的国名(嫁给国君),如秦姬、芮姜等;三是在姓前冠丈夫的姓或封地名(嫁给卿大夫),如赵姬、孔姬、棠姜等;四是死后在姓上冠以丈夫或本人的谥号,如宣姜、武姜、文赢等;五是在女子的姓后加氏,如王氏、张氏等,有时还要在自己的姓前冠上夫姓,如张王氏、周宋氏等;,5、古人的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时,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 个人讳,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 光武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