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1页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2页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3页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4页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语文 (天津市专用),1.(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

2、”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 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

3、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

4、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零之痛。,2.(2018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5、。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

6、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案(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

7、吹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

8、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易错警示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 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 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风格表述不正确。 曲解诗意。,方法技巧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诗中有画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最后结合诗歌意象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2017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9、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

10、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审题方法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

11、括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疑难突破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12、4.(2016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 (2)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

13、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

14、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诗歌赏析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是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肃,或幽寂冷清,表现一种对现实的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恬淡闲适之情。 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远山苍云,与云山自然相合,表现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这诗句的艺术张力较强,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读着这样的诗句,一些读者也会感到诗人的心事浩茫,寄托遥远,表现一种强压纷繁的思绪。 颔联使用了独特的

15、艺术表现手法,除了对仗工整外,还采用了对面敷彩表现法,本为鸟在落日时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人心之外显得安闲。 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视野博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 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般的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不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整首诗突出一个“闲”字。颔联对句直接出现“闲”字,而整首诗则处处体现“闲”。写出了三层“闲”的境界。一为景闲,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无扰

16、。二为心闲,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安闲之境,一怀安闲之意。三为境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5.(2015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17、)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首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 (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

18、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颈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 (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1.(2019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

19、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

20、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为有妙语佳

21、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易错警示“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

22、整体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2.(2019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

23、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D (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

24、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3.(2019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插田歌

25、(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

26、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

27、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4.(2019北京,1315,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

28、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

29、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

30、,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易错警示五种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梅花,但是并没有描绘桃李,而是对桃李进行评价,认为无论桃花、李花怎样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画技,故C错

31、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知识拓展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

32、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 (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侧重描述梅花的

33、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5.(2019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造访朱门 (2)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运

34、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门”。 (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

35、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方法技巧“四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6.(2019江苏,9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36、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

37、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

38、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方法技巧分析情感三方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指引了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当然不排除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的衬托手法。 (3)品诗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感情。,7.(2018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

39、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 (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

40、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 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诗歌鉴赏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

41、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8.(2018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

42、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

43、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 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

44、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诗歌鉴赏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

45、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46、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9.(2018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47、(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案(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易错警示古代诗歌设误角度与陷阱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

48、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精神。,解题步骤评价思想观点“三步骤”,10.(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

49、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

50、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案(1)D (2)A (3)本词整体风格豪放,

51、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

52、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疑难突破“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方法技巧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 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分析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11.(2018江苏,1011

53、,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

54、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12.(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

55、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

56、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知识拓展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乡念亲;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

57、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

58、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知识拓展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

59、。”可见,“点染”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13.(2017课标全国,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BE (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