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荆州陈志雄).ppt_第1页
把握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荆州陈志雄).ppt_第2页
把握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荆州陈志雄).ppt_第3页
把握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荆州陈志雄).ppt_第4页
把握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荆州陈志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握高考历史命题学科特点,提高专题教学的有效性,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志雄,报告主要提纲,一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题特点浅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全国卷I)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指导原则,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稳中求变”的特点。,命题者遵循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主干知识范围和四项能力要求(以基础为平台、以能力为方向的命题导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指导,追求新情境的创设),在试题灵魂上体现国家意志(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如民生问题),紧扣时代主题(历史问题

2、的选取和设问视角折射现实热点),彰显学科特色(以历史材料为主要载体),凸显能力立意(立足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选拔功能(整体难度略有上升),对于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推动高中历史课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一)基础搭建平台:“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科价值的主要方面,以考查主干历史知识为主,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加大经济史内容的比重,中外历史分布基本均衡,大国史、区域发展史唱主角。 第一,就单个知识考点而言,注重了历史事实的被选择(考什么)和历史研究的选择性(怎么考)。试题注重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即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社会转型时期具有由量变走向质变价值的关键历史

3、事件.,第二,在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精神文化史三大板块内容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加大了经济史内容的分量,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学科能力要求随之提升(隐藏在枯燥的经济数据之中的特点归纳、分析无疑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与2009年试题相比,选择题中经济史内容共4题(增加2题,有1道经济数据表格题),2个主观题均侧重经济史内容的考查(从材料中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史内容由44分增加到52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主题与鲜活历史材料的对接。,第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比较均衡(均在30分之间),增强了考试的信度。为了在有限的题量中增加考试内容的覆盖面

4、和综合性,命题者有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外历史联系的学科特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分布比较均衡且保持相对稳定(个主观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内容均有所涉及,试题的建构体现纵向、横向和古今的联系,改变了以往主观题中不涉及某一段历史的命题思路,试题的综合性明显增强,这应该是今后主观题命题的基本趋势)。,(二)能力提升认识:历史可分为“实在的历史”,即“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往事”和“描述的历史”,即“对这种往事所作的记录、陈述和对这种往事真相的追究”,前者约占20分,后者约占80分,以探究

5、历史的奥妙为主,凸显了能力立意。选择题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观题以信息提取为能力前提,注重共性中的个性特点探究,注重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分析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综合影响。 第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的能力(即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第二,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提取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色,是考生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不能读懂材料即不可能完成历史作答),总计全卷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设问约占历史全卷的近80分,可见材料阅读对考生能力要求的重要性。,第三,新的史学范式和理论对历史事件创新认识的引领,立足历史的重建,注重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无论是试题的

6、立意、考点的确立和设问的切入,都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对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意义,树立起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让古老的历史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考生最终要收获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盛满众多历史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一个可以随时燃烧的具有历史思维基本品质的火种。,第四,对于考生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其中有考查理解能力(13、15、21题),考查比较能力(16、18、19题),考查中外联系能力(17、37题),考查综合归纳能力(第37和39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认识(第19题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考查地理学科知识在历史问题中的渗透(第39题)等。,体现现实价值:考查

7、重大周年事件,发掘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祖国、关爱民生。历史学科具有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历史学科的立意往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今年历史命题承继了历年命题的这一特点,注重挖掘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祖国、关爱民生,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和科林伍德所言“一切的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特点的表现方式有:,一保存记忆:人类学本体论的需要(自我辨识以维系人类生存的连续性),“历史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二.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 三.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四.为预测未来提供参照. 主要抓手有:第一,对重大历史周年事件的考查。 第二,对于

8、时代热点问题的历史关照。 第三,注重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 综观全卷,其主要特征有:以文明史为主线,以材料为载体的学科特色明显,在运用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能力考查,强调了综合性,体现了选拨功能和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第一.试题难度过大.高三历史教材共5本,高考内容容量有限,总共才十几道题,而难度在文科各学科中一直是比较大的,考生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影响师生对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第二.选择题材料题比重过大、难度太大,、失分严重,影响考试的公平性,导致机会主义的意识与行为滋生;第三,个别试题在设置上存在瑕疵。如第17题的选项不具备唯一性;第18题超出了高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第20题

9、的有效信息不充分;37题第3问过于宽泛、时空跨度过大,考生难以掌控,不知如何下笔。,试题值得商榷的几个地方,二考生得分情况抽样分析。,以省教育考试院学科诊断报告提供的数据为样本,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全省文科综合难度值控制在0.420.45之间,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今年是近三年以来最难的。2008年全省均分为133.47分,2009年为130.92分,今年为124.97分);在综合题分值略有上升的前提下(今年为0.35,去年为0.31;综合题仍然是学生能力提升的瓶颈),选择题难度大幅上升,全省均分比去年下降12.06分(全省平均难度值为0.49,去年为0.58;主观题均分相对稳定);政治、历史

10、、地理三科之间历史、地理的难度比较接近(分别为0.35和0.39),历史难度大幅提高,全省均分下降9.23分;政治相对平和,难度值为0.51。,选择题各小题错选原因分析(数字为全省应届文科生的通过率),第12题,通过率35.28%,主要错选项(37.38%,木德),主要是不了解五行学说的内容,此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文化史知识,今后还要进一步注重文化史知识的专题训练。 第13题,通过率35.40%,主要错选项(36.12%),此题是典型的材料选择题(必须要提炼材料的主要信息),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有误,不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大于朝廷不便”“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所反映的主旨,另外考生对于文

11、化和政治的关系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第14题,通过率39.84%,主要错选A项(44.81%),考生只能理解材料的表象,不能理解材料反映的事物本质(即关税收入增加的意义),不能把历史事件放到较大的时空背景下考察(在近代清政府是不可能加强对关税的有效控制的),不能较好的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15题,通过率78.32%,主要错选A项(9.87%)、D项(6.19%),革命党人穿日式服装的选项干扰较大,缺乏对于历史事件的整体理解,缺乏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材料有机联系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第16题,通过率51.04%,主要错选B项(25.27%)、D项(20.30%),材料信息

12、有限,考生将材料信息和历史事件不能有效联系(内战不致发生)导致考生错误理解为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之前已有内战进行),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第17题,通过率37.33%,主要错选A项(21.75%)、D项(20.96%),此题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历史发展的因素本身具有综合性),考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不准。,第18题,通过率12.90%,主要错选C项(56.09%),此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过高,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有误(因此,理解是一切思维的前提),材料本身讲的是法国的工业问题,学生错误理解成农业问题.此题以新材料对法国工业化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命题的导向性十分明显.

13、第19题,通过率68.27%,主要错选B项(17.02%),考生在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理解上有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外因,并不是具有了世界市场,所有国家的经济就一定发展,对于世界市场的利用程度如何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此题考查了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第20题,通过率29.04%,主要错选D项(46.16%),考生只知道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萨拉托加大捷,却不知道美国内战时期的葛底斯堡战役,考生不能较好的将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成功对接(即理解材料中的“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的含义后排出美国内战期间的萨拉托加大捷)。 第21题,通过率6

14、3.76%,主要错选C项(18.87%)、A项(13.31%),考生对于德意志革命的特点把握不准,反映出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不够(教材明确提高德意志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结束分裂局面)。,第22题,通过率21.88%,主要错选A项(43.92%)、B项(27.98%),本题历史地图隐藏着历史信息(即学生首先要了解历史反映的是什么战役,然后再理解该战役的意义). 第23题,通过率40.94%,主要错选C项(21.06%)、D项(19.54%),考生对于历史材料的理解不准确,同时,缺乏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有机联系的能力。 选择题最难的是12(0.35)、13(0.35)、1

15、4(0.40)、17(0.37)、18(0.13)、20(0.29)、22(0.22)小题,主要是历史信息不够充分,材料理解能力要求太高了。,历史主观题的平均分为14.56分,难度值为0.28,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35,显然综合题的能力立意是历史学科命题的导向,材料分析是能力呈现的载体(2009年主观题的均分为19.18分,难度值为0.36,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44;2008年主观题均分为16.87分,难度值为0.32,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41)。难度最高的第37第(1)问(0.29)、第39题第(1)(0.23)(4)(0.22)问,均是考查学生提取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

16、能力,显然,材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内容。,第37题。第(1)问,满分8分,均分2.35分(经济文字材料的特点归纳和开放性的中外联系的影响迁移),难度0.29。第(2)问,满分12分,均分3.70分,难度0.31。第(3)问,满分12分,均分4.27分,难度0.36。第39题。第(1)问,满分6分,均分1.39分(经济文字材料的特点归纳),难度0.23。第(4)问,满分14分,均分3.09分(具有文科综合性特点的归纳和迁移),难度0.22.,三关于2011届高三历史专题教学的主要建议,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是我们测定新高考的风向标。高考命题的立意在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

17、是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的把握,就不可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 所谓材料在书外,道理(结论)在书中,一是要熟练掌握史实(基于基础知识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掌握是考生解题时登堂入室的“敲门砖”),二是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迁移能力最关键)。,因此,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把握主干,才能构建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并从容面对高考。通过“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是近年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今年试题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导向有:一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力;二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专题问题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四是跨学科的政治历史地理

18、三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对我们新高三历史教学的主要启示是:着力搞好单元复习,构建历史发展的横向知识体系;创新专题复习的新视角,让专题教学常讲常新,重在提高专题复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辩证评价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高检测的有效性,重在教学反思、学生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搭建学科整体推进的发展平台。,一.专题选择的三个维度.,1.在第一轮复习(单元复习)中渗透主干知识小专题的复习.优势:教材的依托性强;有利于学生建构纵横的知识网络(如完成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教学后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小专题教学). 2.热点专题问题深度化(如新中国的

19、经济建设历史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重大周年问题现实化(挖掘周年问题的现实意义,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民主富强的关系,对于富农政策的角度). 3.区域问题综合化,引导学生挖掘区域问题中的综合因素,注重历史因素与政治、地理的学科渗透(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德法对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争夺;重庆和成都城乡配套改革中的历史启示).,二.以文明史观创新专题认识的新视角.,文明史视角和现代化范式、整体世界史观(即全球史观)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新方法、新理念,现代化范式、整体世界史观也可以纳入文明史的范畴。 文明史的视角注重以下研究方法: 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

20、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注重古今贯通。 2.把人类文明的演进作为一个过程、一个整体来看待,突出15世纪以来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注重某一时期文明的整体全面演进,同时,以世界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特别注意从长时段把握历史上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不仅重视政治、经济,也把文化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与政治经济综合在一起,正确看待文明演进中人类所付出的代价。,3. 把生产力作为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根据生产力的标准来划分社会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社会总体演

21、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5.考察人类文明史既要看共性、也要看个性,尊重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和选择性;6.把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世界文明的视野考察中华文明,注重中外关联,在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如水浒传与堂吉诃德的比较;茶馆与等待戈多的比较;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比较等),文明史视角和现代化范式、整体世界史观既是对过去一些“左”的历史认识(如对一切历史问题均采取阶级分析法的一刀切的方式)的否定,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贴近了时代发展的主题,是历史学科有限干预社会的积极入世观;更是对西方历史学家提出的“文明终结论”

22、、“文明冲突论”和“欧洲中心论”等历史观的有力回击,渴望人类多元文明的不断融合和生生不息的发展。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1.文明史观对于历史认识的创新意义一是以文明史观隐性创新历史认识(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所体现的国家职能与统治基础的扩大,今年选择题第13题文化传播方式与政府管理创新);二是注重世界主要文明的发展、交流、融合也包括冲突,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整合和中外文明的交流、互补;三是直接显性的考查文明史观(即在选择题中以文明史观理解历史材料),注重于方法论。 2.全球化史观对于历史认识的创新意义(连续几年考查经济全球化问题,主要

23、侧重于对世界面貌的改变,包括对中国的影响,体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价值观,落脚点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3.近代化史观对于历史认识的创新意义(角度发生变化,更具专题性:从资金、产业结构变化、城市人口、税收来源的变化等角度,反映了小专题的命题特征);在近代化史观指导下,中国近代侵华史、抗争史与近代化三者的辩证统一,丰富了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如平等外交观;革命的辛亥革命和近代化的辛亥革命;救亡的五四和启蒙的五四;独立的新中国和现代化的新中国);近代化与社会整体转型的关系(如英国、日本、中国的明清时期). 4.社会生活史观对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面貌变化的影响(如在近代化和工业化推动下人们家庭、

24、就业、消费、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文明史的视角与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呈现出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如何通过文明史的视角来整合这三个时期的主干知识,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关注这三个时期区域经济的变化。如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隋唐时期中原地区、边疆地区、南方地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苏湖)的经济发展,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归纳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原因(如人口的迁移;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5)近现代中

25、国四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其特点是一方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 辛亥革命后,其特点是政治上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风俗近代化。 19491956年,其特点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其标志要从所有制、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宪法)、外交方针等方面综合认识。1978年至今,其特点是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转变。其表现有多种所有制并存、民主政治(法治)的加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外交上的不结盟运动等。,以文明史的视角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世界纵向发

26、展和横向发展的两大线索。 ()所谓纵向发展,是指生产力的发展。 从15、16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首先产生,随后,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扩展。世界历史进程的每一次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横向发展,是指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过程。 (2)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革命。即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 (3)把握三大运动及其关系。三大运动分别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展,导致在19、20世纪这三大运动成为时代的主流。,三.创新问题的角度,从重大周年问题中挖掘专题的现实意义。 2011年的重大历史周年有:隋朝建立1430年、元朝建立740年、明朝迁都北京590周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总理衙门建立150周年、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