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2019_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课件.pptx_第1页
(浙江专用版)2019_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课件.pptx_第2页
(浙江专用版)2019_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课件.pptx_第3页
(浙江专用版)2019_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课件.pptx_第4页
(浙江专用版)2019_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HEXINSUYANGFAZHANMUBIAO,1.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能多角度灵活运用平衡及其移动的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会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多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会用“三段式法”进行相关计算,会分析识别相关图像,分别建立应用的思维模型。,微型专题 克难解疑 精准高效,考题精选 精练深思 触类旁通,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微型专题练 对点突破 强化提高,01,微型专题,例1某实验小组以H2O2分解为例,研究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常温下按照如下方案完成实验。实验的反应

2、物应为,一、控制变量思想在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中的应用,A.5 mL 2% H2O2溶液 B.10 mL 2% H2O2溶液 C.10 mL 5% H2O2溶液 D.5 mL 10% H2O2溶液,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已有数据中,和两组实验有两个反应条件不同,二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和中,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实验中双氧水浓度和体积必须与相同,即10 mL 5% H2O2溶液; 实验和中都没有使用催化剂,可以探究双氧水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反应物应为10 mL 5% H2O2溶液;C正确。,控制变量法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

3、影响因素 (1)先分析确定变量,即要理清影响其实验探究结果(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2)采取“定多变一”法,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确定一种以后,再确定另一种。 (3)通过分析每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所有因素与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思维模型,变式1某探究小组用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浓度分别为1.00 molL1、2.00 molL1,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 K、308 K。,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29

4、8,粗颗粒,1.00,308,2.00,298,细颗粒,2.00,解析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设计。实验和探究HNO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大理石规格和反应温度应相同,而HNO3浓度不同; 同理,和应选择不同的温度、和应选择不同的大理石规格,而另外2个条件相同。,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例2利用反应:2NO(g)2CO(g) 2CO2(g)N2(g)H746.8 kJmol1,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解析该反应具备气体分子数减少、向

5、外释放热量的特征,降温,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提高,但反应速率降低,A项错误;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提高,加入催化剂可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B项正确; 升温和充入N2,平衡都逆向移动,NO的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 移走CO2和N2,平衡正向移动,但反应速率降低,D项错误。,特别提示,(1)外界条件的改变可能会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发生变化或只有一方发生变化,而平衡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条件改变时平衡有可能不发生移动。 (2)对于一般的化学平衡体系,平衡移动后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借助勒夏特列原理来判断;对于特殊的化学平衡体系,还可以借助化学平衡常数来判断。,变式2(20

6、18西安调研)将BaO2放入密闭的真空容器中,反应:2BaO2(s) 2BaO(s)O2(g)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体系重新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减小 B.BaO量不变 C.氧气压强增大 D.BaO2量增加,解析缩小容器的容积,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因为温度不变,所以平衡常数不变,A项错误; 平衡逆向移动,BaO的量减少,BaO2的量增加,B项错误、D项正确; 平衡常数不变,氧气浓度不变,压强不变,C项错误。,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方法 (1)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

7、)根据图示中v正、v逆的相对大小判断 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注意v正增大,平衡不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正v逆,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若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3)根据平衡常数与浓度商的相对大小判断 若KQ,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KQ,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若KQ,则平衡不移动。,三、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变化,例3反应:X(g)Y(g) 2Z(g)H0,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减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X的转化率不变 B.增大c(X),X的转化率减小 C.升高温度,X的转化率减小 D.加入催化剂,正反应速率增大,Z的产率增大,解析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

8、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平衡不受压强影响,减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X的转化率不变,A项正确; 增大c(X),平衡正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X的转化率减小,B项正确; 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不改变产物的产率,D项错误。,归纳总结,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 (1)反应物不止一种时,如mA(g)nB(g) pC(g)qD(g)只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该物质本身转化率减小,其他反应物转化率增大。如增大c(A),则平衡正向移动,(A)减小,(B)增大。 (2)反应物只有一种时,如aA(g) bB(g)cC(g),增大c(A)则反应正向进行,其影响结果相当于增大压强,若abc,(A)不变;若abc,(A)增大

9、;若abc,(A)减小。,变式3一定温度下,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H2,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c%,向平衡混合物中再次充入N2,重新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将 A.增大 B.减小C.不变 D.无法确定,解析向平衡混合物中再次充入N2,氮气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化学平衡只是向着能够减弱氮气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故在平衡混合物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增大、N2的转化率减小,故选B。,四、等效平衡,例4(2018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末)羰基硫(COS)常用作粮食熏蒸剂,制取反应为CO(g)H2S(g) COS(g)H2(g)

10、H30 kJmol1。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1反应开始到平衡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90 kJ B.实验2达平衡时,a7.0 C.实验3时间:ge D.实验3 CO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比实验1小,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的CO为10 mol7 mol3 mol,根据方程式,放出的热量为90 kJ,故A正确; 根据方程式,将3.0 mol COS(g)和3.0 mol H2(g)转化为CO(g)和H2S(g)与实验1起始状态相同,属于等效平衡,因此实验2达平衡时,a7.0,故B错误; 实验1、3相比,起始物质的量为2倍关系,压强

11、增大,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缩短,即ge,故C正确; 实验1、3相比,起始物质的量为2倍关系,但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实验3温度高,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实验3 CO平衡转化率比实验1小,故D正确。,解答等效平衡问题时,先看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再看方程式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同或不同),按“一边倒”转换比较。 (1)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要求极值等比。 (2)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要求极值等量。 (3)恒温恒压条件下,不管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改变,都只要求极值等比。,归纳总结,变式4有一可逆反应:2A

12、(g)3B(g) xC(g)4D(g),若按下列两种配比在同温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0.8 mol A1.2 mol B1.2 mol C2.4 mol D 1.4 mol A2.1 mol B0.6 mol C1.2 mol D 达到平衡后,C的质量分数相等,则方程式中x的值为 A.1 B.2 C.3 D.4,解析根据题意,和为等效平衡,按照化学计量数将各物质转化成反应物或生成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和相当于是同一反应处于不同的阶段,一定满足: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变化n之比就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之间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为n(A)(1.40.8)mol0.6 mol、n(B)(2

13、.11.2)mol0.9 mol、n(C)(1.20.6)mol0.6 mol、n(D)(2.41.2)mol1.2 mol, n(A)n(B)n(C)n(D)0.6 mol0.9 mol0.6 mol1.2 mol2324,所以x2。,运用“化归思想”理解等效平衡原理 (1)等效平衡的概念 在相同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只要按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投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2)等效平衡与等同平衡的异同

14、,(3)等效平衡判断例析 i.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按下列四种情况分别建立平衡,其中为等效平衡的是。 N2(g)3H2(g) 2NH3 1 mol 3 mol 0 mol 0 mol 0 mol 2 mol 0.5 mol 1.5 mol 1 mol 1 mol 3 mol 2 mol,解析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转换后(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同一边的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且平衡后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因为这种情况下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的可逆反应有影响,而成比例的增加反应物,相当于加压,所以平衡会移动,必须极值等量平

15、衡才等效。,ii.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按题i中四种情况分别建立平衡,其中为等效平衡的是。,解析恒温恒压条件下,若转换后(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同一边的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且平衡后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成倍数关系。因为这种情况下压强不变,不管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改变,对可逆反应的平衡都没有影响,而成比例的增加反应物后体积膨胀,压强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只要极值等比则平衡等效。,iii.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按下列四种情况分别建立平衡,其中为等效平衡的是。 CO(g)H2O(g) CO2(g)H2(g) 2 mol 2 mol 0 mol 0 mol 0

16、mol 0 mol 4 mol 4 mol 4 mol 4 mol 2 mol 2 mol 1 mol 2 mol 1 mol 2 mol,解析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转换后(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同一边的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且平衡后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成倍数关系。因为这种情况下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没有影响,而成比例的增加反应物,相当于加压,所以平衡不移动,只要极值等比则平衡等效。,五、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相关计算,例5800 K时,将0.1 mol A(g)和0.2 mol B(g)充入体积为

17、1 L的固定容积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 C(g)D(g),达到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 (1)求达平衡时B的转化率(B)_。,40%,解析设达到平衡时A(g)的变化量为a mol,,则三段式 A(g) 2B(g) 2 C(g) D(g) 起始量(mol) 0.1 0.20 0 变化量(mol) a2a 2a a 平衡量(mol) 0.1a 0.22a 2a a,因为达到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2)求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_。,0.296,(3)若起始A的分压为10 kPa,求Kp_。,0.296,解析起始A的分压为10 kPa,则B的分压为20 kPa

18、,求Kp,因反应是一个前后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平衡总压为30 kPa,所以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压为:A 6 kPa 、B 12 kPa、C 8 kPa、D 4 kPa,依据各物质的分压则有Kp 0.296。,(4)若在体积固定的某容器中充入0.2 mol A、0.1 mol B、0.1 mol C、0.5 mol D,则此时是否为平衡状态,请计算说明。 _,否,因为Q 2.5,QK,所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解析若在体积固定的某容器中充入0.2 mol A、0.1 mol B、0.1 mol C、0.5 mol D,则此时,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Q 2.5K,所以反应未达到平衡。,解答这类题目的关

19、键 (1)要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不能把反应体系中的固体、纯液体及稀溶液中的水写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而在非水溶液的反应体系中有水存在则需把水写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特别提示,(2)采用“三段式”列出起始、转化、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再依据题目要求作答。 mA(g)nB(g) pC(g)qD(g) n(起始)/mol a b 0 0 n(转化)/mol mx nx px qx n(平衡)/mol amx bnx px qx 起始、转化、平衡是化学平衡计算的“三步曲”。,变式5(2018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联考)一定温度下,把 2.5 mol A和 2.5 mol B混合盛

20、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经 5 s反应达平衡,在此5 s内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s1,同时生成1 mol D,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x4 B.达到平衡状态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A)1.0 molL1 C.5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v(B)0.05 molL1s1 D.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比为65,解析平衡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2 molL1s15 s2 L2 mol。,3A(g)B(g) xC(g)2D(g) 开始(mol) 2.5 2.5 00 变化(mol) 1.5 0.5 0.5x 1

21、 平衡(mol) 12 2 1,故0.5x2,x4,A正确; 平衡时A的浓度为c(A)0.5 molL1,B错误;,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 4,vB0.05 molL1s1,C正确;,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比(1221)(2.52.5)65,故D正确。,化学平衡相关计算的关系式 (1)v(A)v(B)v(C)v(D)mnpq(未达到平衡时,用于确定化学方程式中未知的化学计量数)。,任意状态的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称为浓度商,用Q表示。则其与K比较,当QK,v正v逆。,(5)平衡时与起始时的压强比:,(6)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六、化学反应速

22、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图像,例6(2018宁波市余姚中学期中)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NO(g)CO(g) N2(g)CO2(g)H373.4 kJmol1,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解析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A正确; 增大氮气的物质的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降低,B错误; 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体积分数增大,与图像不符,C错误; 相同压强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与图像不符,D错误。,思维模型,变式6(2018泰州市第二中学期中)现有下列四个图像:,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像的反

23、应是 A.N2(g)3H2(g) 2NH3(g)H10 C.4NH3(g)5O2(g) 4NO(g)6H2O(g)H30,解析A项,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132,H0,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压化学平衡正向移动,错误; B项,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221,H0,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加压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正确; C项,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4546,H0,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压化学平衡逆向移动,错误; D项,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111,H0,加压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与图像不符,错误。,变式7(2018山东高二联考)对于可逆反应2A(g)B(g) 2C(g)H0,下列各项对示意图解释与图像相符的是,A

24、.图表示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2p1) B.图表示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图表示平衡体系增加A对反应的影响 D.图表示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化学平衡图像的基本类型 (1)物质的量 (浓度)时间图像(n/ct图像) 在2 L密闭容器中,某一反应有关物质A(g)、B(g)、C(g)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横坐标表示反应过程中时间变化,纵坐标表示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A(g)B(g) 2C(g)。 在反应达2 min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是相等。 若用A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达平衡(2 min)时的正反应速率是0.15 molL1

25、min1。,(2)速率时间图像(vt图像),.v正突变,v逆渐变,且v正v逆,说明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v正突变,且平衡正向移动。 .v正、v逆都是突然减小的,且v正v逆,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或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v正、v逆都是突然增大的且增大程度相同,说明该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也可能是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压缩体积(即增大压强)所致。,(3)含量(转化率)时间温度(压强)图像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表示T2T1,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26、,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表示p2p1,压强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平衡不发生移动,但反应速率ab,故a可能使用了催化剂;也可能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a增大了压强(压缩体积)。,(4)含量(转化率)压强温度图像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共三个量。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者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即“定一议二”原则。解题过程中,可以作辅助线帮助分析。 例如反应aA(g)bB(g) cC(g)在不同温度下(T1T2),压

27、强(p)与混合气体中C的含量(C%)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T1为一条等温线,随着压强的增大,C%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abc。 在压强一定时(如p3),温度升高,C%增大,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5)特殊图像 对于反应aA(g)bB(g) cC(g)dD(g)H0,M点前,表示化学反应从反应开始到建立平衡的过程,则v正v逆,M点为平衡点,M点后为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曲线是其他条件不变时,某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出的1、2、3、4四个点,表示v正v逆的是点3,表示v正v逆的是点1,而点2、4表示v正v逆。,02,考题精选,1

28、.(2018辽宁六校高二期中)在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反应混合物的浓度 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的速率 D.反应体系的压强,1,2,3,4,5,6,7,8,解析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而保持各组分的含量不变时,平衡不移动,A错误; 只有平衡移动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所以反应物的转化率改变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B正确,如果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但是平衡并不会发生移动,C错误; 如果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压强对平衡无影响,D错误。,1,2,3,4,5,6,7,8,2.(20

29、18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对于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1,2,3,4,5,6,7,8,解析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是温度对吸热反应的速率影响更大,即对逆反应速率影响更大,A错误; 减小反应物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减小,由于生成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逆向移动,C错误; 加入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改变的倍数相同,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D错误。,1

30、,2,3,4,5,6,7,8,3.(2018宁波市月考)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B(g) 2C(g)H0,A、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x1 B.反应进行到1 min时,反应体系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2 min后,A的正反应速率一定等于C的逆反应速率 D.2 min后,容器中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21,1,2,3,4,5,6,7,8,解析由图像可知,在2 min内,A、C物质的量的变化相等,说明A、C的化学计量系数相等,故x2,A错误; 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进行到2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3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2 min后,A的正反应速率一定等于C的逆反应速率,C正确; 容器中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取决于起始时加入A、B的量,所以平衡时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系数,D错误。,1,2,3,4,5,6,7,8,4.(2018嘉兴市第一中学期中)某温度下,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和2 mol 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 4C(s)D(g),反应2 min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 min,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 B.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40% C.升高该体系的温度,

32、化学平衡常数不变 D.增加C,逆向速率增大,1,2,3,4,5,6,7,8,解析 3A(g)2B(g) 4C(s)D(g) 起始浓度(molL1) 21 0 转化浓度(molL1) 0.6 0.4 0.2 平衡浓度(molL1) 1.4 0.6 0.2,则前2 min,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2 min0.1 molL1min1,A错误;,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 100%40%,B正确;,升高该体系的温度,平衡一定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一定发生变化,C错误; 物质C是固体,增加C,速率不变,D错误。,1,2,3,4,5,6,7,8,5.(2018嘉兴市第一中学期中)已知:X(g)2Y(

33、g) 3Z(g)Ha kJmol1 (a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1 mol X和0.2 mol Y充分反应生成Z,放出能量一定小于0.1a kJ B.Y的起始浓度不能为零,平衡浓度也不能为零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反应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 D.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一定存在3v(Y)正2v(Z)逆,1,2,3,4,5,6,7,8,解析由于是可逆反应,0.1 mol X和0.2 mol Y充分反应生成Z,放出能量一定小于0.1a kJ,A正确; 如果从Z开始建立平衡,Y的起始浓度可以为零,但平衡浓度不能为零,B错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反应温度,正、逆反应速率

34、均减小,C正确;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一定存在3v(Y)正2v(Z)逆,D正确。,1,2,3,4,5,6,7,8,6.已知MnO2、Fe3、Cu2等均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某化学实验小组为确定过氧化氢分解的最佳催化条件,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物用量和反应停止的时间数据如下表:,1,2,3,4,5,6,7,8,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盛装双氧水的化学仪器名称是_。,分液漏斗,1,2,3,4,5,6,7,8,(2)如何检验该套装置的气密性_ _。,拉出一段距离,若一段时间后活栓能够恢复到原位置,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35、,将注射器的活栓向外,解析通常利用在密闭体系中形成压强差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本实验中推拉注射器活栓就可以造成气压差,再观察活栓能否复位。,1,2,3,4,5,6,7,8,(3)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其分解速率随着二氧化锰用量的增加而_。,加快,1,2,3,4,5,6,7,8,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浓度相同时,增大MnO2的质量,反应停止所用时间缩短,反应速率加快,所以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其分解速率随着二氧化锰用量的增加而加快。,1,2,3,4,5,6,7,8,(4)从实验效果和“绿色化学”角度考虑,双氧水的浓度相同时,加入_ g的二氧化锰为较佳选择。,0.3,1,2,3,4,5,6,7,8

36、,解析从表格数据看,三次实验中尽管双氧水的浓度不同,但使用0.3 g MnO2的反应速率明显比0.1 g MnO2加快很多倍,使用0.8 g MnO2尽管比0.3 g MnO2时反应速率有所加快,但增大的幅度很小,而“绿色化学”要求经济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等,所以使用0.3 g MnO2既能有较好的实验效果又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1,2,3,4,5,6,7,8,(5)某同学查阅资料知道,H2O2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可以将Fe2氧化为Fe3,他在FeCl2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发现溶液由浅绿色变成了棕黄色,过了一会,又产生了气体,猜测该气体可能为_,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_ _。,O2,

37、生成的Fe3,催化了过氧化氢的分解,1,2,3,4,5,6,7,8,解析在FeCl2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发现溶液由浅绿色变成了棕黄色,是因为H2O2将Fe2氧化为Fe3,根据题给信息,Fe3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H2O2在Fe3催化下发生了分解反应2H2O2 2H2OO2。,1,2,3,4,5,6,7,8,7.(2018温州市求知中学期中)830 K时,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CO(g)H2O(g) CO2(g)H2(g)H0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起始时c(CO)2 molL1,c(H2O)3 molL1,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0%,则在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

38、1,1,2,3,4,5,6,7,8,解析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0%,则CO的浓度变化量为2 molL160%1.2 molL1,则建立如下三段式:,CO(g) H2O(g) CO2(g)H2(g) 起始(molL1)2 300 变化(molL1)1.2 1.2 1.2 1.2 平衡(molL1)0.8 1.8 1.2 1.2,1,2,3,4,5,6,7,8,(2)在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c(CO)1 molL1,c(H2O)2 molL1,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H2的浓度为0.5 molL1,则此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_(填“是”或“否”),此时v(正)_(填“”“”或“”)v(逆),否,解

39、析在相同温度下(830 K),若起始时c(CO)1 molL1,c(H2O)2 molL1,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H2的浓度为0.5 molL1,此时c(CO)为0.5 molL1、c(H2O)为1.5 molL1、c(CO2)为0.5 molL1,则浓度商Q 1,故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此时v(正)v(逆)。,1,2,3,4,5,6,7,8,(3)若降低温度,H2的体积分数增大,该反应的K值将_,正反应的速率将_。,增大,减小,解析温度降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碳和氢气浓度增大,一氧化碳和水的浓度减小,平衡常数K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1,2,3,4,5,6,

40、7,8,8.(2018嘉兴市第一中学期中)在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吸热,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逐渐增大,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1,2,3,4,5,6,7,8,(2)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解析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压强始终不变,A错误; c(CO2)

41、c(CO)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D错误, 答案选BC。,1,2,3,4,5,6,7,8,(3)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_ 。该温度下,若向该容器中充入n(CO2)1 mol,n(H2)1 mol,4 min末达到平衡,CO2的转化率为_;H2的体积分数为_。,830,50%,25%,1,2,3,4,5,6,7,8,CO2(g)H2(g) CO(g)H2O(g) 起始量(mol) 1 1 00 转化量(mol) x x x x 平衡量(mol) 1x1x x x,1,2,3,4,5,6,7,8,(4)写

42、出增大逆反应速率的措施:_(至少写两种)。,增加CO的量、升温、加入催化剂,解析根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可以增大逆反应速率。,03,微型专题练,题组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018大连调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g)3H2(g) 2NH3(g)在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 min内氮气的物质的量由20 mol减少到8 mol,则2 min 内氮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1.2 molL1min1 B.0.8 molL1min1 C.1.0 molL1min1 D.0.6 molL1min1,1,2,3,4,5,6,7,8,9,10,11,12,13,

43、14,对点训练,DUIDIANXUNLIAN,15,16,17,18,19,解析2 m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 mol减少到8 mol,,1,2,3,4,5,6,7,8,9,10,11,12,13,14,2.(2018陕西安康第二次联考)对于反应X(g)Y(s)=2Z(g),下列条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扩大容器体积 D.再加入一定量的Y,15,16,17,18,19,解析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 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B错误; 扩大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气态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 Y属于纯固体,改变其用量,浓度不变,反应速率

44、不变,D正确。,解析C、D组温度最高,且D组使用的是铁粉,故D组反应最快,相同时间内产生H2的量最多。,1,2,3,4,5,6,7,8,9,10,11,12,13,14,3.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实验数据见下表),c为盐酸的浓度(molL1),测定反应相同时间后产生氢气的体积V。则V值最大的组是,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二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4.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关于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45、C.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D.只有在催化剂存在下,才会发生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而化学平衡不移动的 情况,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正、逆反应速率都变化但仍相等,则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 反应进行程度大小,与反应速率没有关系,故B错误;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等,一定发生变化,故C正确; 如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也不移动,故D错误。,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5.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反应2H

46、I(g) 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反应体系的颜色不再变化 百分组成w(HI)w(I2) 反应速率v(H2)v(I2) v(HI) c(HI)c(H2)c(I2)211 v分解(HI)v生成(HI) 压强不变 A. B.C. D.,15,16,17,18,19,解析中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但不能满足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产物中I2(g)有颜色,当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I2(g)的浓度不再变化,可以判断反应达到平衡; 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各物质的浓度之间不一定满足某种关系,故、不能

47、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 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中的关系是始终成立的,不能说明达平衡状态; v分解(HI)、v生成(HI)分别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二者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是不变的,因此压强始终是不变的,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6.在一密闭烧瓶中,25 时存在着平衡:2NO2 N2O4(正反应放热)。把烧瓶置于100 的水中,则下列几项性质中不会改变的是 颜色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48、质量压强密度 A.和 B.和C.和 D.和,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对于化学反应2NO2 N2O4,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颜色加深;,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增大,其质量不变,根据Mm/n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气体总的质量不变;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增大,容器内压强增大; 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混合气体总的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49、1,2,3,4,5,6,7,8,9,10,11,12,13,14,7.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a mol X,发生反应:2X Y(g)Z(s),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升高温度,气体的密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后移走部分Z,平衡正向移动 B.若X为非气态,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X一定为气态 D.若X为气态,再向容器中充入a mol X,达到平衡后,X的体积分数增大,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Z为固体,移走部分Z对平衡移动无影响,A项错误; 若X为非气态,容器的体积不变,密度增大,则需气体

50、的质量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温度升高,平衡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B项错误; 若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要使气体质量增大,X一定为气态,C项正确; D项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X的体积分数减小,错误。,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三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8.放热反应CO(g)H2O(g) CO2(g)H2(g)在温度t1时达到平衡,c1(CO)c1(H2O)1.0 molL1,其平衡常数为K1。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至t2时,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2(CO)和c2(H2O)

51、,平衡常数为K2,则 A.K2和K1的单位均为molL1 B.K2c2(H2O) D.c1(CO)c2(CO),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K2K1,B项正确; 温度t1时CO和H2O(g)的浓度相等,且CO和H2O(g)按物质的量之比11生成,因此c2(CO)c2(H2O),C项错误; 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因此c2(CO)比c1(CO)大,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9.已知在25

52、时,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 N2(g)O2(g) 2NO(g)K111030 2H2(g)O2(g) 2H2O(g)K221081 2CO2(g) 2CO(g)O2(g)K34109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根据K2的值可以判断常温下H2和O2很容易反应生成H2O C.常温下,NO、H2O、CO2三种物质分解放出O2的倾向顺序为NOH2OCO2 D.温度升高,上述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均增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B项,H2和O2的反应需要点燃才能进行; C项,常温下,NO、H2O、CO2三种物质分解放出O2的平衡常数依次

53、为11030、51082、41092,平衡常数越大,则反应的倾向越大,正确; D项,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错误。,B.该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v逆 C.平衡时c(CH3OH)0.04 molL1 D.若加入CH3OH后,经10 min反应达到平衡,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 1.6 molL1min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0.(2018江西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已知反应2CH3OH(g) CH3OCH3(g)H2O(g),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

54、入CH3OH,反应进行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2CH3OH(g) CH3OCH3(g)H2O(g) 起始浓度/molL1 1.64 0 0 转化浓度/molL1 2x x x 平衡浓度/molL1 1.642x x x,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由表中数据可知,CH3OH起始浓度为0.44 molL120.6 molL11.64 mol L1,设平衡时CH3OCH3的浓度为x molL1,则列三段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55、故平衡时c(CH3OH)1.64 molL10.8 molL120.04 molL1,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题组四等效平衡及其判断 11.在相同的条件下(500 ),有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容器,甲容器充入1 g O2和1 g SO2,乙容器充入2 g O2和2 g SO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乙甲 B.平衡时O2的浓度:乙甲 C.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乙甲 D.化学反应速率:乙甲,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由于乙中的量是甲中的2倍,气体物质的

56、量越大,压强越大,所以乙中相当于增大了压强,平衡正移,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增大,所以平衡后SO2的转化率:乙甲,故A正确; 平衡后O2的浓度:乙甲,故B正确; 平衡后SO2的体积分数:甲乙,故C错误;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开始时化学反应速率:乙甲,故D正确。,15,16,17,18,19,对于反应:2A(g) C(g),增加A的物质的量,所到达的平衡状态可以等效为增大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即2增大。,1,2,3,4,5,6,7,8,9,10,11,12,13,14,12.两个恒容容器中分别发生反应A(g) 2B(g)和2A(g) C(g),平衡时A的转化率分别为1和

57、2。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A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1减小,2增大 B.1、2均增大 C.1、2均减小 D.1增大,2减小,15,16,17,18,19,解析对于反应:A(g) 2B(g),增加A的物质的量,所到达的平衡状态可以等效为增大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即1减小;,1,2,3,4,5,6,7,8,9,10,11,12,13,14,13.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H2(g)I2(g) 2HI(g)H0。现有三个相同的1 L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密闭容器、,在中充入1 mol H2和1 mol I2(g),在中充入2 mol HI(g),在中充入2

58、mol H2和2 mol I2(g),700 条件下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中正反应速率相同 B.容器、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C.容器中的气体颜色比容器中的气体颜色深 D.容器中H2的转化率与容器中HI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15,16,17,18,19,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A项,由于条件是恒容绝热,容器、中分别从正、逆反应方向达平衡,中放热,中吸热,达平衡时温度不同,所以正反应速率不同,错误; B项,容器、中平衡温度不同,反应的平衡常数不相同,错误; C项,中放热,中吸热,达到平衡时容器中温度比中高,结合升温平衡逆向移动知中的气体颜色比容器中的气体颜色深,正确; D项,若恒温、恒容,容器、中形成等效平衡,容器中H2的转化率与容器中HI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但本题条件是恒容绝热,二者不是等效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