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_第1页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_第2页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_第3页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_第4页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一、内容梳理1、写作背景:宋仁宗 五年,范仲淹遭 离 ,欧阳修上疏替他分 ,得罪了当 派,被 滁州知州。被 后,欧阳修心情郁 ,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 英逆之交。2、 全文生 地描 了醉翁亭周 的秀 景色和 化多端的自然 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 , 与民同 的 画。 抒 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 排遣 愁的复 感情,表 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 的 达情 。3、写作特点: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 合。 次清晰,井然有序。全文共同 21 个“也”字,不 帮助煞尾, 成了交意 折的 志。 句 散 合,加 丁韵律

2、美,全文共用 21 个“也”, 25 个“而”,使文章既有 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二、原文及 解 ( )滁皆山也。其西南 (各个)峰,林 壑(山谷)尤美,望之 蔚然(茂盛的 子)而深秀者, 琅琊也。 山(在山上) 行六七里, 水声潺潺而泻出 于(从)两峰之 者, 泉也。峰回路 ,有亭 翼然(像 一 开翅膀) (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 ?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 ?太守自 (命名)也。太守与客来 于(在)此, 少 辄 (就)醉 ,而(表 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也。山水之 ,得( 会)之心而 寓(寄托)之酒也。若夫(像那

3、)日出 而(表承接关系)林 霏( 气)开,云 (聚 )而岩穴 暝(昏暗),晦(昏暗)明 化者,山 之朝暮也。野芳(香花) 发 (开) 而幽香 ,佳(好的)木 秀(滋 )而繁阴, 霜高 ,水落而石出者,山 之四 (四季)也。朝 而(表修 关系)往,暮而 , 四 (四季)之景不同,而 亦无 也。至于 (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 ,前者呼,后者 ,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 提携(指代孩子),往来而不 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 ( ),溪深而 肥, 泉 酒,泉香而酒洌(清),山 肴(野味)野 蔌(菜蔬), 然而前 ( 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 地喝酒)之 ,非 (弦 器)非竹(管 器),射(投 )者

4、中,弈(下棋)者 , 觥(酒杯) 筹(酒筹) 交错 ,起坐而喧 者, 众 也。 苍颜 (面容) 白 , 然(醉醺醺的 子)乎其 者,太守醉也。已而 (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 而 客从(跟从)也。 林阴翳 (遮盖), 声 上下(指高 和低 的 林),游人去(离开)而禽 也。然而禽 知山林之 ,而(表 折关系)不知人之 ;人知从太守游而 ,而不知太守之 (以 )其 ( 趣)也。醉能同其 ,醒能述以( 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 ? 陵欧阳修也。三、 文: 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的各个山峰, 林和山谷特 秀 。 望去, 那草木繁茂幽深秀 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听到潺

5、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之 泻而出的是 泉。山 回 , 路也跟着 弯, 有一座四角 起像 展翅 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 上, 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是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它命名的是 ?是太守用自己的 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 里 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 又最大, 所以 自己取了一个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 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 霜露洁白; 水位低

6、落, 石头显露, 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呼, 后面的答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 络绎不绝, 这是滁州人在游览。 在溪边钓鱼, 溪水深, 鱼儿肥; 用酿泉造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的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席。宴会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的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影稀稀疏疏,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

7、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 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的欧阳修。四、理解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

8、、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9、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10、“太守之乐”有哪

10、些?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1)“山水之乐”;( 2)“宴酣之乐”;( 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12、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13、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

11、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14、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1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1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12、?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太守乐其乐” 乃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17、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18、本文语言上有什么

13、特点?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 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 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 牢记,并理解其蕴涵。四、中考链接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

14、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 50 80 字,不得翻译原文)。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6、小石潭记、岳阳

15、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

16、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 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 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课后达标训练 / 训练提升作业一、双基积累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林壑尤美( 2)有亭翼

17、然 临于泉上者( 3)饮少辄 醉( 4)醉翁之意 不在酒( 5)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7)苍颜白发( 8)树林阴翳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杂然而前陈者。b. 负者歌于途。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 _( 2)射者中,弈者胜。译文: _(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文: _4. 按照要求填空。( 1)醉翁亭记中“ _,_”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

18、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 3)昆明翠湖海心亭有这样一副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这副对联上联巧妙地化用了本课的几句话。你知道是哪几句吗?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 _5. 作者放情林木, 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_6. 有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写亭,句句是记太守。纵观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 _二、课内阅读( 2011玉溪中考)阅读课文2 4 段,完成 710 题。7. 解释加点的词。( 1)临溪而渔渔: _( 2)颓然乎 其间者乎: _( 3)

19、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去: _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 1)野芳发而幽香。译文: 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_9. 选文第 1 段描写山间的美景, 先写 _变化之美,再写 _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10. 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_;.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14 题。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 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 “醒心” ,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

20、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 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 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 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21、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 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背景资料】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 至滁州当地方官。曾巩这篇文章,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含蓄地反击当时的政客,并借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注】涯:旁边。嘉:秀丽。韩子退之:即韩愈。夷狄:边远地区。宜:适当合宜。寄:寄寓。托:寄托。11. 解释加点的词。( 1)既又直 丰乐之东,几百步()( 2)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 3)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4)一山之隅 ,一泉之旁();.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或醉且劳矣,则必

22、即醒心而望。译文: _( 2)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译文: _13. 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答: _1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b. 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c. 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d. 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

23、义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 “洒然而醒” ,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答案解析1.答案:(1)山谷( 2)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就(4)情趣(5)茂盛的样子(6)雾气(7)脸色苍老(8)遮盖2.【解析】 选 c。正确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 3)早晨出去游玩,傍晚回来,一年四季的景色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没有穷尽。4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5.答案(示例): 表达了

24、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6.答案:文章的主旨是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通过写山水、记亭子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所以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7.答案:(1)捕鱼( 2)这里相当于“于” (3)离开8.答案:(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2)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9.答案:朝暮四季10.【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这些“乐”进行归类,然后分别说明。分析时需要找出相关段落, 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结合课文的主旨作答。答案: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待人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11.答案: (1)径直(2) 滋生蔓延(3) 怨恨(4) 角落12.答案:(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13.【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