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施肥》_第1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_第2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_第3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_第4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

2、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

3、,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组成(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气候与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土壤的组成2、一般了解:土壤的形成3、一般掌握:影响

4、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剖面和土壤的形态组成4、熟练掌握:气候与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以及土壤的组成(三)考核知识点1.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对土壤形成的作用。2.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3. 土壤的组成,(四)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肥力,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2理解:土壤形态组成。 3简单应用:气候和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 成土矿物、岩石与土壤矿物(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与土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矿物和岩石(2)土壤粒级和土壤质地分类(3)各类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2、一般了解:(1)常见矿物和岩石的元素组成(2)风化难易、风化产物对土壤母质和土壤

5、相关性质的影响3、一般掌握:(1)与土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矿物和岩石(2)掌握土壤次生层状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4、熟练掌握:(1)土粒和质地分级的依据和标准(2)各类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利用改良(二)考核知识点1. 与土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矿物和岩石2. 土壤次生层状粘土矿物3. 土壤粒级和土壤质地分类4砂土、壤土和粘土类的生产性能(三)考核要求 1识记: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和白云石2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片岩,卡钦斯基简易土粒分级和土壤质地分级3简单应用:高岭石和蒙脱石 4综合应用:砂土和粘土的生产性能与合理利用、改良 第三

6、章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与呼吸类型(2)掌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腐殖质的组成与性质(4)重点掌握有机质对肥力的贡献与有机质的管理2、一般了解:(1)土壤生物的种群(2)土壤腐殖质的提取与分组3、一般掌握:(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与呼吸类型(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3)腐殖质的组成与性质4、熟练掌握:(1)有机质对肥力的贡献与有机质的管理(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与呼吸类型。2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3土壤腐殖质的分组与性质。4土壤有机质对肥力的贡献与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好气性微生物和厌气性微生物,有机质的矿

7、化和腐殖质化。2理解:cn比值对有机物矿化的影响,胡敏酸与富里酸的基本特点3简单应用: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4综合应用:有机质的管理。 第四章 土壤化学性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酸碱性的形成与影响因素(2)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改良(3)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4)土壤酸碱缓冲性2、一般了解:(1)土壤胶体的特点与作用(2)土壤酸碱性的指标(3)植物对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的适应性3、一般掌握:(1)握土壤胶体的电性与阳离子代换性吸收性能(2)熟悉土壤酸碱性的形成与影响因素(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4、熟练掌握:(1)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耐土壤

8、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改良(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电性、阳离子代换量及代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2上壤酸碱性的强度与数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3土壤中的主要氧化还原体系与缓冲体系,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4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改良。(三)考核要求1识记:内表面,永久电荷与可变电荷。2理解: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代换性吸收性能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酸与水解性酸。土壤盐基饱和度、含水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3简单应用:影响土壤代换性阳离于有效性的因素。土壤酸性的改良。4综合应用: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第五章 土壤的孔隙性、

9、结构性、物理机械性和耕性(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密度和容重的用途(2)土壤孔隙度与三相组成的计算(3)团粒体对土壤肥力的贡献(4)影响土壤粘结性和塑性的因素(5)土壤宜耕期(6)土壤三相比的计算2、一般了解:(1)土壤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体类型(3)土壤结构管理3、一般掌握:(1)土壤密度和容重的用途(2)影响土壤粘结性和塑性的因素(3)土壤宜耕期4熟练掌握:(1)土壤孔隙度与三相组虚的计算(2)团粒体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孔隙度与类型,土壤三相组成。2土壤结构性,土壤团粒结构。3土壤结持性与涨缩性。 4土壤耕性。(三)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密度与容重,块状结构

10、、棱柱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和塑性。2理解: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宜耕期。3简单应用:团粒结构的肥力特点。4综合应用:土壤三相比的计算。 第六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有效性(2)非饱和水的运动规律(3)土壤通气性的指标(4)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5)计算土壤的含水量、贮水量和容气量(6)土壤热量来源以及土壤空气的交换2、一般了解:(1)土壤热量来源以及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2)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3)土壤空气的交换3、一般掌握:(1)土壤水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2)毛管水和气态水的运动(3)影响土壤导热性

11、的内在因素4、熟练掌握:(1)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的计算(2)土壤水分的保蓄与调节(3)土壤通气性,土壤容气量的计算(二)考核知识点 1土壤水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的计算。 2毛管水和气态水的运动,土壤水分的保蓄与调节。 3土壤通气性,土壤容气量的计算。 4影响土壤导热性的内在因素。(三)考核要求1. 识记:土壤的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2. 理解:土壤田间持水量、容积含水量和贮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以及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3. 简单应用:土壤有效水、速效水和难效水的计算,毛管水和气态水的运动,土壤容气量,土壤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12、4. 综合应用:根据天气、植物和土壤的具体情况,综合调节土壤的水、气和热状况,使它们达到尽量满足作物生长的最佳协调状态。第七章 土壤养分(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氮素的形态(2)土壤氮素转化(3)土壤氮素损失(4)土壤磷的形态(5)土壤钾的形态及损失(6)土壤氮磷钾的管理2、一般了解:(1)土壤氮素含量(2)土壤磷素含量3、一般掌握:(1)土壤氮素的矿物固定、生物固定(2)土壤磷的形态(3)土壤钾的含量及转化4、熟练掌握:(1)土壤氮素的形态、矿化、硝化,土壤氮素的损失,管理(2)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措施(3)土壤钾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氮素的有效化、固定和脱氮

13、及其管理。2酸、碱性土壤中矿物态磷的形态与有效性,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措施。3土壤中四种形态钾素的转化,影响土壤固钾和释钾的因素。(三)考核要求1识记:硝化作用,铵的固定,反硝化作用,交换性钾与非交换性钾。2理解:矿物态磷的形态与有效性在酸、碱性土壤中的差别,土壤钾的固定与释放 3简单应用:土壤氮素的管理,提高上壤磷有效性的措施,提高土壤钾素有效性的措施 第八章 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土壤类型(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2)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的成土气候条件和成土过程(3)石灰土和潮土形成的特殊性(4)水稻土的土体构型、氧化还原、养分转化特点(

14、5)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的性质与合理利用、改良2、一般了解:(1)红壤的分布、剖面形态、特性(2)黄壤的分布、特性(3)黄棕壤的分布、剖面形态、特性3、一般掌握:(1)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的成土气候条件和成土过程(2)石灰土和潮土形成的特殊性4、熟练掌握:(1)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2)水稻土的土体构型、氧化还原、养分转化特点(3)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的性质与合理利用、改良 (二)考核知识点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规律。2红壤的成土特点与性质及其合理利用、改良。3黄壤的性质和成土的气候条件跟红壤相比的相似和不同点。4黄棕壤与黄褐土在成土和性质方

15、面的差异。5石灰土和潮土的形成特点。6水稻土发生层的特点,水稻土的氧化还原与养分转化的特点,高产水稻土的培育。(三)考核要求1. 识记: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富铝化过程,渗育层、潴育层和潜育层,良水型水稻土。2. 理解: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土的成土特点与性质,水稻土的土体构型。3. 简单应用: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的性质与合理利用、改良。4. 综合应用:水稻土的氧化还原、养分转化特点。第九章 植物营养1、重点:(1)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含量和分组(2)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3)根部对养分的吸收(4)影响吸收过程的内、外因素(5)植物叶部营养2、一般了解:

16、(1)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2)必需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分组(3)植物营养的特性3、一般掌握:(1)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和部位(2)植物叶部营养、吸收部位、特点及影响因素4、熟练掌握:(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过程(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内外因素(二)考核知识点1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植物根部营养3植物叶部营养4影响根部吸收养分的外因和内因(三)考核要求1识记:植物营养元素的分组与有效形态。2理解:根部营养、叶部营养、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内外因素。第十章 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氮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氮肥的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3)氮肥的种类、性质与利用(4)提高氮肥

17、肥效的途径(5)氮肥利用率2、一般了解:(1)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2)氮肥的种类、性质(3)氮肥损失的途径3、一般掌握:(1)植物氮素多少与产量与品质的关系(2)各种氮肥的用途4、熟练掌握:(1)氮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掌握氮肥的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3)合理施用氮肥 (一)考核知识点1植物氮素营养。2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3氮肥的施用及提高其利用率的途径。(三)考核要求1. 识记: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2. 理解:植物的氮素营养。3. 简单应用:合理使用碳酸氢铵、氨水、硫酸铵、氧化铵、硝酸铵和尿素。4. 综合应用: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第十一章 植物磷素质

18、营养与磷肥(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磷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植物吸收磷的形态(3)影响植物吸收磷的因素(4)磷肥的种类、性质与利用(5)磷素营养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2、一般了解:(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与分布(2)磷肥的种类、性质(3)磷肥损失的途径3、一般掌握:(1)植物磷素多少与产量与品质的关系(2)各种磷肥的用途4、熟练掌握:(1)磷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植物吸收磷的形态(3)影响植物吸收磷的因素(4)磷素营养在土壤中的转化(5)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6)合理施用主要磷肥(过磷酸钙与钙镁磷肥)(二) 考核知识点1. 植物的磷素营养。2. 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

19、的转化。3. 主要磷肥的施用及提高其利用率的途径。(三)考核要求 1识记:植物的磷素营养2理解: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3简单应用:根据土壤、作物和气候条件合理施用磷肥。4综合应用: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第十二章 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钾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植物吸收钾的形态(3)影响植物吸收钾的因素(4)钾肥的种类、性质与利用(5)钾素营养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2、一般了解:(1)植物体内钾的含量与分布(2)钾肥的种类、性质(3)钾肥损失的途径3、一般掌握:植物钾素多少与产量与品质的关系4、熟练掌握:(1)钾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植

20、物吸收钾的形态(3)影响植物吸收钾的因素(4)钾素营养在土壤中的转化(5)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及合理施用钾肥(二)考核知识点1植物的钾素营养2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硫酸钾、氯化钾和草木灰)3主要钾肥的施用及提高其利用率的途径 (三)考核要求1识记:钾素对植物的营养作用。2理解:钾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 3简单应用:硫酸钾、氯化钾和草木灰的合理施用。4综合运用:提高钾肥利用率的途径。第十三章 植物钙、镁、硫素营养与钙、镁、硫肥料(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钙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镁在植物体内的功能(3)硫在植物体内的功能(4)钙、镁、硫肥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

21、的转化(5)植株缺乏钙、镁、硫的症状2、一般了解:(1)植物体内钙的含量与分布(2)植物体内镁的含量与分布3、一般掌握:(1)含钙肥料的种类与性质(2)含镁肥料的种类与性质(3)含硫肥料的种类与性质4、熟练掌握:(1)钙在植物体内的功能,(2)石灰肥料的应用(3)镁在植物体内的功能(4)镁肥的应用(5)植株缺乏钙、镁、硫的症状(二)考核知识点 1植物的钙、镁、硫素营养。2. 钙、镁、硫肥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3. 钙、镁、硫肥料的合理施用。 (三)考核要求1识记:钙、镁、硫素对植物的营养作用,植物缺乏钙、镁、硫时的叶片症状。2理解:主要钙、镁、硫肥的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3. 简

22、单应用:常用钙、镁、硫肥的合理施用,合理施用石灰量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章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微量元素对酶和植物新陈代谢的作用(2)植物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3)硼、钼、锌、铁的水溶性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方法2、一般了解:(1)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2)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3)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3、一般掌握:(1)植物对各微量元素的吸收(2)影响土壤微量元素转化的因素4、熟练掌握:(1)微量元素对酶和植物新陈代谢的作用(2)硼、钼、锌、铁的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方法(3)植物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二)考核知识点1植物微量元素的作用2常用微量元素的

23、种类、性质与合理施用3. 植物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 (三)考核要求1识记:微量元素的植物营养作用,其缺乏时的植物症状。2理解:硼砂、硼酸、钼酸铵、钼酸钠、硫酸锌、氯化锌、硫酸亚铁、整合态铁等的性质 3简单应用:水溶性硼、锌、铝、铁肥作根外追肥、浸种、拌种的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十五章 复合肥料及肥料混合(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复合肥料的合理使用(2)肥料的混合(3)肥料与农药的混合使用2、一般了解:(1)复合肥料的分类、有效成分、分级(2)复合肥料的发展动向(3)常用复合肥料的成分与性质3、一般掌握:(1)复合肥料的概念(2)复合肥料的特点4、熟练掌握:(1)复合肥料的合理使用(2)肥料

24、的混合原则(3)肥料混合用量的计算(4)肥料与农药的混合原则(二)考核知识点1二、三元复合肥的成分、性质与施用2肥料混合的原则和方法。(三)考核要求 1识记:复合肥料的概念,复合肥料的优缺点,肥料混合的原则2理解:磷铵、硝酸磷肥、尿磷钾肥、铵磷钾肥和硝磷钾肥的成分、性质和施用方法3简单应用:根据土壤、作物和天气合理施用复合肥料的方法用单质肥料调解和弥补复合肥料不足之处的方法,肥料混合的计算方法 第十六章 有机肥料(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有机肥的作用(2)各种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方法2、一般了解:(1)有机肥的分类、发展(2)绿肥的栽培方式与技术(3)各种有机肥料的成分与性质3、一般掌握

25、:(1)绿肥的作用(2)绿肥的肥效特点及利用方式4、熟练掌握:(1)有机肥的特点(2)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各种有机肥的合理利用(二)考核知识点1人、畜粪尿的性质与合理施用2厩肥和饼肥的性质与合理施用3沼气池肥与沤肥的性质、制作方法与技术要求4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与方法5主要绿肥的性质、栽培和施用方法6绿萍的繁殖放养与保种技术(三)考核要求1识记:有机肥与化肥的优缺点与互补性,有机肥对改良土壤的作用,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 2理解:人、畜粪尿的性质与合理施用,饼肥的性质与合理施用,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与方法,绿肥的栽培与合理施用,绿萍的春秋繁殖放养与冬夏保种技术3. 简单应用:沼气池肥与沤

26、肥的制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十七章 配方施肥(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1)配方施肥理论依据中的肥料报酬递减率、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2)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中的地力分区配方、目标产量配方法2、一般了解:(1)配方施肥的主要内容(2)配方施肥的肥料效应函数法3、一般掌握:(1)化肥和有机肥提供养分量的计算(2)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中的地力分区配方法4、熟练掌握:(1)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2)配方施肥的目标产量配方法(3)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二)考核知识点 1配方施肥的理论基础2配方施肥的方法 (三)考核要求 1识记:配方施肥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2理解:养分报酬递减律,最小养分律和养分归还

27、学说。 3简单应用:地力分区配方施肥法,目标产量配方施肥法,养分丰缺指标配方施肥法,氮、磷、钾比例配方施肥法。 4综合应用:因土壤、作物、气候条件,灵活组合应用配方施肥韵基本方法。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编制本大纲目的和作用: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汁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厂课程学习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命题的依据。(二)本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大纲与所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一致。教材知识内容本大纲的扩展与发挥,故自学、助学、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教材为范围。(三)自学教材与参考教材1、自学教材土壤肥料学 主编 范业宽 叶坤合 20028出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参考教材(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杜,2000年第1版(2)陆欣主编土壤肥料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丘华昌等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1版 (四)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了课程的基木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在自学要求中,对自学教材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