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分区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发展战略 工业基地_第1页
重庆渝北分区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发展战略 工业基地_第2页
重庆渝北分区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发展战略 工业基地_第3页
重庆渝北分区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发展战略 工业基地_第4页
重庆渝北分区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发展战略 工业基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渝北分区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发展战略工业基地第一部分总论一、规划编制背景(一)国家宏观战略要求我国已进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期;“五个统筹”指引下的区域协作、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加强;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促使规划概念从二元分割趋向区域、城乡统筹。新世纪初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吐故纳新的政策,“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等系列重大国策相继出台,表明我国改革已逐步从先前的经济效率至上转向“和谐”、“平衡”式发展,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更全面、更广泛、更综合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转变。区域、城乡协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全面转型期。党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重要部署,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各地区、各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是确定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2007年,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论述和阐释,进行了最新的定位,提出了“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伟大构想”,要求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的召开使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当前,区域、城乡发展应在此宏观政策背景指导下,优化、调整整体发展定位与综合布局,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空间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也进一步警示人们从区域层面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2008年1月新的城乡规划法正式取代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要求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和控制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城乡整体的区域范畴,使得规划内涵从“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全覆盖”,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目前,重庆、浙江等地已在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重庆市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唯一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规划等规划相继编制完成。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自1997年列为直辖市以来,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已初步成长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当前,重庆市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是全国第一个在城乡规划法即将正式颁布前成功编制的城乡总体规划。随后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指导下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规划编制完成。200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使得重庆有继续保持率先优势,在各分区进一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要求与重任。目前,渝北、北碚、巴南等各区均在抓紧编制城乡分区规划。(三)渝北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渝北区进入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渝北区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区,是重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重要战略平台。自1994年设区以来,渝北区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城市产业逐步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呈现快速推进势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已进入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但是,当前渝北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渝北是重庆市大城区带大农村的缩影,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支柱产业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城乡设施欠账多等等问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和吸纳承载能力较弱,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已成为当前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对渝北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形成一定制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宏观区域发展的需求和渝北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需求都亟需编制一项以区域城乡统筹协调为基点、发展目标与战略明确、空间布局与规模合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具有法定地位的统领性规划,以指导渝北区抓住机遇、实现转型、迎接新跨越。二、渝北区概况(一)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渝北区位于重庆市域北部、长江上游北岸与嘉陵江下游东岸构成的三角地带,为重庆市航空港和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301065758,北纬293445300722。辖区北部与四川省邻水县、华蓥市分界,东与重庆市长寿区接壤,南与重庆市江北区毗连并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与重庆市北碚区、合川区相邻。辖区面积1452平方千米。2环境特征渝北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全境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由北至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北部为中山,海拔146080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80045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450155米。本区域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主要过境河流有长江和嘉陵江。嘉陵江沿区境西南边境流过,有后河注入;长江沿区境东南边境流过,有寸滩河、朝阳河、长堰溪、御临河注入。3气候特征渝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319天。(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1历史沿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氏族社会,渝北区境内即有土著居民在居住。其后有汉水流域及江汉平原的巴族部落迁来定居。商周之际,区境为巴国境域。公元前314年,区境属巴郡之江州县,历秦、汉至三国无变更。三国初,蜀汉在今洛碛一带置乐城县,至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裁撤,复归江州县。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原在涪陵的枳县迁治于乐碛(今洛碛镇),区境东部遂归枳县,而西部仍属江州县。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起,区境属垫江县;至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并入巴县。历隋、唐直至清代前期,俱为巴县地。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析巴县江北镇建置江北厅,由重庆府同知统摄。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巴县义里、礼里、仁里上六甲划归江北厅,史称江巴分治。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江北厅设江北县。1949年11月30日江北县解放,相继属川东行署璧山专区、四川省江津专区、重庆市永川地区。1976年再次划归重庆市。1994年12月,撤消江北县,建立重庆市渝北区,辖原江北县21个镇、14个乡,区人民政府驻两路镇。1997年重庆市直辖,渝北区升格为地级区。2行政区划1994年12月新设区时,渝北区辖21个镇、14个乡。2000年,区内双凤桥、双龙湖、人和、回兴、龙溪改设街道,渝北区辖5个街道、27个镇、4个乡。同年底,重庆北部新区成立,直属重庆市,代管渝北区人和街道、鸳鸯镇、大竹林镇、礼嘉镇4个镇、街,总面积为1366平方千米。2003年,渝北区撤销4个镇、4个乡,辖区内行政区划调整为5个街道、23个镇。其中北部新区代管的4个镇、街建制保持不变。2005年,经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渝北区辖8个街道、22个镇。其中鸳鸯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翠云街道、大竹林镇、礼嘉镇委托北部新区管理。2006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溪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为龙溪、龙山、龙塔三个街道,全区辖10个街道、22个镇。北部新区内镇、街建制保持不变。200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渝北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渝府2007177号)同意将渝北区现有的10个街道、22个镇调整为12个街道、12个镇。分别为双龙湖街道、龙溪街道、回兴街道、双凤桥街道、鸳鸯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翠云街道、龙山街道、龙塔街道、大竹林街道、悦来街道、礼嘉镇、石船镇、大盛镇、洛碛镇、古路镇、玉峰山镇、龙兴镇、统景镇、大塆镇、茨竹镇、兴隆镇、木耳镇。其中鸳鸯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翠云街道、大竹林街道、礼嘉镇等5街1镇委托北部新区管理。渝北区行政区划一览表(2007年)街道、建制镇名称行政辖区面积(千米2)居民委员会数量(个)村民委员会数量(个)人口(人)不含北部新区13257562218790545不含北部新区7个街道双凤桥街道95291089369双龙湖街道4556666669回兴街道27883龙溪街道567/94115龙山街道645/龙塔街道662/悦来街道220251556011个镇洛碛镇9534417石船镇1297225龙兴镇10368221木耳镇83521237365兴隆镇91521534190茨竹镇11279216统景镇112312043538玉峰山镇6112210大盛镇10896217大塆镇11771223古路镇104521843605北部新区126281833111230北部新区5个街道人和街宫殿街道11285110850鸳鸯街道29882518165翠云街道19102517065大竹林街道20627201681个镇礼嘉镇30231322526渝北区合计14520380251901775注行政主体构成以2007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后为准,统计数据整理自重庆渝北统计年鉴2007及各建制镇统计资料。(三)规划编制情况从渝北分区层面看,目前已编制的规划主要有渝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渝北区参与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纲要、重庆市北部片区总体规划以及国土、交通、环保等各部门的专项规划。渝北城区内部,在原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指导下已基本完成城区全覆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龙溪地区、北部新区、两路老城、两路工业园区、空港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空港新城等功能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乡镇,按行政区划调整前22个建制镇统计,除木耳、王家、石坪三镇外,其余建制镇均已编制过一轮城镇总体规划。2007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各建制镇已着手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此外,全区已初步完成部分乡镇的村庄布点规划。总体上看,现有各项规划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实施对象均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各规划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延续和衔接。但由于编制时间、编制主体和规划出发点的差异,各规划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冲突或不协调。同时,受部门利益的局限,一些专项规划更多的是从各部门自身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出发,难免有所偏倚。比如建设部门的规划往往更加重视城镇空间的布局与引导,而对作为城镇发展重要支撑的非建设空间重视不够,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却恰好相反,从而导致规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可能进一步导致规划实施管理的紊乱和环境资源的无序利用。本次编制的城乡分区规划也正是迎合这一需要,既是对现有规划的整合,同时也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以全新视角对传统规划的完善与优化。三、规划编制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一)规划的目的与作用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城乡协调的平台。1调控手段作为当地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缺失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应通过规划建立起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变化趋势和符合地方城镇化特点的空间政策体系。2协调平台作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重大区域基础设施与重大社会服务设施协调建设、城乡互动的空间平台。3公共政策是区级政府调配城乡资源、保护稀缺的战略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地区协调共进发展、配置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规划应体现区级政府的区域开发与管制要求,兼顾近期与长远期发展利益要求。(二)规划编制思路1以新颁布城乡规划法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深化落实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为控规单元、镇规划、村规划等下层次规划的编制提供有效指导。2基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突出规划编制的整体性、协调性与创新性。以整个区域为规划范围,以资源与环境容量为基础,充分考虑区域承载力与合理的资源开发,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效益,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与保护资源的矛盾冲突,确保区域持续、健康发展。3强调以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前提,强调控制和保护,合理配置区域各类资源。统筹协调区域关系、城乡关系、人口与环境资源关系、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关系,明确空间管制要求。规划以区域空间总体布局框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保护为先导,对城镇格局、人口分布、三次产业、基础设施等进行综合部署。(三)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规划采取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编制过程中注重以下几方面(1)摸清现状,顺应规律。重视对宏观区域背景的研究,把握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及重庆市域的空间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对于区域空间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交通、生态与环境等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判断当前渝北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自身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全面深入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确定城市化与城乡发展方针,制定符合渝北区发展需要的城乡空间体系。(2)统筹城乡,突出重点。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以城乡空间发展问题为导向,根据各乡镇城乡发展差异特征,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提出城乡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和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下一层次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提供依据。突出空间主线,以区域空间环境承载力差异分析为基础,判断分析区域战略分区,确定区域空间发展框架,并进一步明确区域重点发展地区与建设重点,提出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3)强化调控,合理引导。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角色的作用,针对市场失效的方面提出政府调控目标、职能、手段和措施。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中区域和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目标合理、手段明晰的空间对策。(4)注重过程,充分沟通。推行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共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机制,注重公共参与,充分听取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建议,强调从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横向部门之间的互动,做好地方各级政府间、相邻县市间以及与省级层面的协调。2研究框架根据以上规划编制思路及技术路线分析,结合渝北区城乡分区规划任务委托要求,初步确定本次规划研究框架如下图。规划研究框架图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突出“三新”导向(即强化新理念、实现新转变、再上新台阶),促使渝北区在重庆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示范区。1强化新理念以“和谐、融合、统筹、创新、文明”作为新时期发展的新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事业的各个层次。和谐即以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城乡和谐及人口、资源、环境和谐作为指导区域发展的最高理念;融合即促进区域内各级城镇整体发展,城市化有序、健康推进,达到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布局合理的基本目标,形成综合承载能力强、环境友好、城镇与农村融合发展的城乡空间;统筹即将区域内、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城乡之间,各类土地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加以统筹安排,系统布局,实现空间结构优化;创新即按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体制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渝北区域城乡生活方式、经济结构的转型与提升;文明即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实现区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2实现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扭转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区域不平衡加剧及产业层次较低、结构粗放的格局,以质量与效益为目标,规模化与专业化并举,集群化与国际化联动、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共同推进的“又好又快”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节约、集约为核心,推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强化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法定强制措施。社会生活方式向更文明、更安全、更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以群众满意度与幸福感为衡量标准,以社会保障网络为基础,以充分就业与舒适居住为目标,促使渝北区城乡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与改善。环境共生方式转向更为友好的人、自然、环境发展方式。以环境整治与区域生态格局建构为重点抓手,优化人居环境。城乡空间发展方式从二元转向统筹,更强调城乡融合发展,设施共享。3再上新台阶至远期,渝北区力争在经济、空间、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经济“再上新台阶”即人均与地均生产总值倍增与结构转型计划;空间“再上新台阶”即城市空间拓展与提升计划;人力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即创新人才集聚计划、外来人口定居化计划。(二)规划原则1遵循宏观指导思想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突出城乡空间资源的保护、综合利用与一体化建设。2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优势互补、加强联系、共同受益为原则,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为目的,进行城乡功能与空间整合,同时关注和引导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空间相互融合、共同繁荣、协同进步,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3与上位相关政策与规划相衔接原则在国家、市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与上位层次的城镇体系、城镇群、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区域性产业、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在区域范围具体深化落实。4整合相关规划与空间要素原则充分结合已有的主城北部片区规划、各功能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镇城镇总体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产业规划、国土规划、环保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突出空间整合与生态共保共建、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节约资源、缓减环境压力和统筹城乡设施布局,并注意保护和体现地域特色。5突出城镇主导作用原则与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二、三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城镇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带动作用。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人口、产业要素集聚,重点增强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6增强时序的操作性原则遵循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提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与具体空间管制措施及实施对策。五、规划范围与重点(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渝北区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452平方千米,包括全区12个街道、12个建制镇。(二)规划解决的重点问题1突出三个主题(1)突出区域功能要素集聚充分发挥渝北区的地域特色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优势产业基础,突出自身发展的优势条件,积极培育临空产业、创新产业与特色产业,提高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2)突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理念强调城市是区域的一部分,强调区域的整体发展与区域协作,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和统筹安排渝北区域的总体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空间发展战略、城乡建设用地、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对外交通干线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并在空间上给予落实。(3)突出协调管治和资源、生态保护强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产业、空间、环境、社会等四大方面的协调管治。以区域生态保护为先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环境。2把握七大重点科学构筑渝北区域空间发展框架,合理制定可实施的空间管制策略,实现区内城镇、农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和谐渝北”,并为各片区提供建设引导。(1)综合研究区域发展条件,把握区域整体发展方向,明确渝北区发展目标和战略地位;从全国、成渝地区、重庆市等宏观区域发展趋势出发,分析宏观环境对渝北区的影响及提供的机遇,充分结合渝北区自身资源、区位优势,为渝北区的发展找准目标,合理定位。着重论证区域城镇发展阶段与特色,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具有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突出研究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策略。(2)基于用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环境容量分析,合理确定区域城乡发展框架;通过对区域用地的土地利用与建设用地供应分析、环境承载力与适宜性评价以及生态环境容量预测,合理确定区域城乡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3)优化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并以此为骨架整合区域城镇、产业空间,协调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重新整合境内各类优势资源,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重点突出区域产业空间的整合和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开发,在容量框架下对空间资源进行有限开发、集约利用,为渝北区的城镇发展明确区域统筹重点与区域关系。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空间组织与布局的合理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协调;引导各层次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按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进行指标控制,并提出引导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协调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提升区域与城镇空间协调能力,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充分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区域地形分布特点与生态分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分类指导策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通过优化村庄布局、加强村庄整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4)统筹区域环境资源及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布局。充分重视与区域设施的衔接,处理好区域交通条件变化对区域内城镇用地开发的影响,协调区域综合交通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电力廊道、城市安全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基础设施廊道,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5)明确界定区域建设分区,制定区域管制策略。提升区域与城镇发展的空间管制要求,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非建设区域,确定重要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古迹、水源保护地、生态敏感区、生态廊道等需要严格保护的地区,划定重点开发地区、非开发地区以及其它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范围;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对空间资源的控制与引导管理。针对渝北区的环境特点,重点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实施对策。(6)以镇、街为单元制定分区指引,指导各片区有序发展。为更加有效落实分区规划,以建制镇、街道为单元,在镇、街空间尺度上进一步细化落实分区规划的要求和设想,指导各镇街片区的有序发展。(7)结合渝北区具体情况,研究规划实施对策与措施。研究规划实施联合机制,确定规划实施步骤和分阶段的任务。深入研究户籍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投融资政策等相关实施政策的优化思路,保障本规划按期有序实施。六、规划期限与依据(一)规划期限本规划的编制期限为20082020年,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相关规定,并考虑与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保持衔接与协调,确定本规划期限如下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二)规划依据规划依据由不同层次的法定文件与地方文件构成,其中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国家标准具有强制性,其它则根据不同的内容具有相应的强制性或指导性。1法律、法规、部门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6)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8(7)国务院(13号)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8)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9)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其它国家、市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2国家、行业标准(1)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3)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4)国家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5)国家环保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8)建设部、水利部防洪标准GB5020194;(9)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10)其它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3规范性文件、可行性报告(1)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3)重庆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4)渝北区参加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5)渝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6)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纲要(7)渝北区各部门专项规划;(8)渝北区各城乡镇总体规划;(9)其他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及报告等。第二部分城乡发展战略一、区域发展背景与机遇(一)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当前,我国在空间上实际形成了自然和政策性的四大经济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总体战略布局是“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因此,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世纪全国经济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给予财力倾斜,促使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三峡工程竣工将促进长江流域的合作发展,国家对三峡库区产业扶持力度逐渐加大。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在重庆形成了叠加效应,特别是2007年重庆市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使得重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重庆市正以此为机遇,加快打造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直辖市。渝北区作为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将极大地促进渝北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渝北经济发展。(二)成渝城镇群加快形成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镇群,将构建“环状城镇密集带”的空间布局模式。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含盖整个四川盆地,包括四川省14个地级市和重庆市23个区、县、市辖区,是中国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的战略后方和国家安全布局的重点地区和国家战略能源富集区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保护带。其中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成渝地区拥有2座特大城市和数10座大中型城市,在空间上初步形成“双心多点”的结构特征,即以成渝两大城市为中心,二级城市均质分布。其中成都平原城镇群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成渝地区城镇分布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的城镇轴带正在形成之中,而成渝之间的城镇轴线功能较弱。2004年编制的成都市总体规划提出,通过强化新、老成渝产业走廊,构建成渝“环状城镇密集带”的空间布局模式。2007年编制的成渝城镇群城乡空间发展研究在“环状城镇密集带”的空间布局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心、四轴、四区”的功能布局结构。“两心”即成都、重庆两大都市中心;“四轴”指“成都内江永川重庆”、“成都遂宁合川重庆”、“绵阳德阳成都乐山”和长江发展轴;“四区”指北部城市经济区、东部城市经济区、南部城市经济区和西部城市经济区。渝北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区北部,与四川省东部邻水县临接,同时又紧邻长江北岸,是重庆市主城沿“重庆合川遂宁成都”发展轴向四川东部辐射和沿长江发展轴向渝东北翼辐射的重要过渡区,在推进成渝“环状城镇密集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重庆市区域地位持续上升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增强,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自1997年列为直辖市以来,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已初步成长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2006年GDP绝对额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国13个3000亿城市之一;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目前,全市基本完成“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重庆未来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即“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其目标是将重庆市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西部其他省市。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可见,重庆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重庆市域“一圈两翼”城乡空间格局确立,“一小时经济圈”为渝北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重庆市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21个县自治县,其中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9区构成中心城市核心区,外围31个区、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2007年编制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市域空间为“一圈两翼”格局,即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以渝东北、渝西南为两翼的总体格局。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整体发展优势和潜力的集中代表,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宜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并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07年编制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制定了四条功能拓展带长江功能拓展带、成渝功能拓展带、南部功能拓展带和北部功能拓展带。“一小时经济圈”发展面临五大新机遇一是胡锦涛书记对重庆的“导航定向”,指引一小时经济圈开启加快发展、开创辉煌的新征程;二是一小时经济圈作为重庆市、也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有利于吸纳更多产业、企业和新技术转移;三是西部开发深入实施,川渝联手打造成渝经济区,有利于强化“一小时经济圈”的集聚辐射作用;四是实施城乡综合体制改革,有利于“一小时经济圈”获得更多的创新动力;五是全市经济总体上处于加快发展阶段,为“一小时经济圈”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渝北区地处“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区,是重庆市主城唯一的空港区和未来的行政中心,必将充分享受“一小时经济圈”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使渝北区在体制、环境、投资等方面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并在重庆城市职能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承担重要功能,从而一并得以提升。(四)重庆市北部新区加速打造“中国第三新区”重庆北部新区于2001年4月挂牌成立,目标是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和都市风貌展示区。设立北部新区是重庆直辖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小康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庆向中央申请了12项涉及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9项已获国家部委认可。其中包括批准北部新区为国家级经济开放新区,成为全国内陆开放示范区。此外,近期中央可能出台的系列优惠政策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北部新区提档升级,比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两大新区,将其打造成“中国第三新区”,带动重庆,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短东西差距。北部新区一旦成为中国第三新区,将成为全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只要是浦东、滨海两大新区拥有的优惠政策,北部新区同样拥有。另外,有关方面对北部新区进行调研后还提出扩容方案,有意将其辖区面积从目前的1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900平方公里。北部新区是渝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新区地位、档次的提升将直接推动渝北区在重庆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渝北区应紧紧把握北部新区打造“中国第三新区”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与综合交通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档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五)重庆市临空经济加快发展21世纪是航空时代,世界经济的低成本化战略导向、高科技产业的时间价值趋向使空港在现代城市及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经济资源要素向空港周边地区集聚的空间效应十分明显。临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蓬勃兴起的城市发展模式之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位于渝北区的两路城区以东,距重庆主城21千米,为4E级民用机场,是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现已开通国内外城市达55个、航线70余条,200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36万人次,位列国内机场的第10位。已经成为世界百强机场、中国十大国际机场之一。目前,在江北机场周边已形成一个特大临空产业集群,美国科勒、德国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入驻生产,长安汽车、杭州娃哈哈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加入;2008年初美国沃尔玛公司等11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决定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周边发展服务业、农业、生物化工等产业,总投资55亿元。渝北区的空港工业园和空港新城初步形成。因此,重庆市的“临空经济”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未来必将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新的强势增长极,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额。这也正为渝北区打造空港城区提供了有利条件。(六)综合评述1发展机遇在当前区域发展大背景下,渝北区主要面临以下的发展机遇(1)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渝北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渝北经济发展。(2)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镇群的加快发展,使得渝北区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渝北区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体系,加速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重庆市加快实施“314”总体战略和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渝北带来良好的政策机遇,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及渝北区良好的城市综合功能,将显著提升渝北区在全市的战略地位,为渝北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创造了条件。(4)重庆市正加快实施的城市“北拓东进”战略为渝北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渝北成为重庆主城和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拓展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部新区的发展,提出“十一五”期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战略举措,将极大地拉动渝北快速发展。(5)北部新区加速打造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的“中国第三新区”,为渝北区的提升发展带来重大机遇。(6)重庆市临空经济快速崛起,将成为重庆市未来经济新的强势增长极,为渝北区打造空港城区提供了有利条件。2面临挑战在把握良好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渝北区也应对自身所面临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主要挑战来自于(1)国家宏观调控趋紧,将面临土地指标与资金的双重瓶颈。当前,国家宏观层面加强了土地指标和金融信贷的从严控制,对于渝北区各类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渝北区所在的重庆市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城市和三峡库区产业倾斜扶持对象,相对在政策上会有所倾斜和优惠,但也很难实现类似于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2)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招商引资难度大。周边区县发展迅猛,竞争将更加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都市区内部各区之间的竞争。目前,都市区各区均在极力寻求有效的战略途径,加快城市功能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与都市区以外各区、县、市以及成渝地区邻近主要城市之间的竞争。(3)来自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渝北区是重庆主城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承担生态保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功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将面临较大环境保护压力。二、发展基础与综合发展条件(一)区位条件1地理区位优越渝北区位于重庆市北部与四川省临界区域,占据重庆主城区北向“门户”位置,是重庆主城向市域东北翼及与四川临界地区辐射的过渡区域。2战略地位突出渝北区是重庆主城近期主要拓展区之一,是规划的城市行政中心。目前,重庆城市正在实施“北拓、东进”空间拓展战略,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未来城市主要拓展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东和铜锣山以西区域。该区域主要位于渝北和北碚两个行政区范围内,其中大部分空间属于渝北区。同时,总规确定渝北区的龙溪地区是重庆市未来的行政中心,目前已有重庆市人大、市政协、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等四十家市级机关和中央驻渝单位相继入驻渝北,驻渝武警师以上部队全部进入渝北。由此,渝北区在重庆主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3渝北区拥有区域性综合交通优势。渝北区境内拥有重庆主城唯一的航空港江北机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目前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30多条;渝怀铁路东西向贯穿全境,并在境内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客货编组站龙头寺火车站,将成为拥有8条铁路线辐射全国的重要铁路枢纽;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环绕本区东西南,长江上游最大的寸滩集装箱码头与渝北区毗邻;重庆主城“二环八射”中“二环五射”贯穿区境,国道210、212、319以及渝宜、渝邻、渝合、渝涪、渝黔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区境内交汇;重庆城市交通规划的6条轻轨线有4条通过境内,其中规划的轻轨三号线直通机场,另有一条机场轻轨专线。多重区域性交通干线在渝北区内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二)资源条件1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渝区内植被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原生植被破坏后逐渐生成次生林,分布在各山脉。现有野生植物97科、219属326种,其中可作中草药的123种。用材林木主要有松、柏、杉、栗、青杠、枫、樟、竹、楠和其他阔叶林木;经济林木主要有柑桔、柚、梨、桃、李、苹果、樱桃、枇杷、核桃、桑、茶、银杏、榕树、铁树、桂花、罗汉松、山茶花等,近年来还引进了不少热带观赏植物品种。全区有野生脊椎动物87种,其中哺乳动物19种,鳞介类21种,禽类40种,爬行类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锦鸡、鲟鱼、水獭等。区内水资源除长江、嘉陵江过境水外,尚有御临河常年过境地表水量约17亿立方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水量10亿立方米,地下水流出地表总量约11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砂金、含钾凝灰岩、石灰岩、石英砂、陶瓷土、耐火粘土等19种,均有不同程度开采。2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渝北区发展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古镇、古遗址等历史人文资源。境内拥有地面文物古迹现属区级文保单位的共有14处;拥有龙兴、洛碛古镇;古遗址有洛碛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汉代崖墓群、南宋抗元名城多功城、宋代状元冯时行寓所“缙云故里”及“状元井”、明代“六朝元老”少师兼吏部尚书追赠太师蹇义墓、清初白莲教据点辜寨坪等。渝北区区级文保单位一览表序号文物古迹名称地点时代1古峰寺牌坊位于兴隆镇建于清道光二十年2木耳新乡牌坊位于木耳镇建于民国初年3木耳莲花牌坊位于木耳镇建于清同治九年4赖家坟坟前坊位于回兴街道建于清咸丰九年5龙溪牌坊位于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6龙兴龙藏寺位于龙兴镇街上现为道教活动场所,建于清代7龙兴禹王庙位于龙兴镇街上建于清代8于学忠将军旧居位于回兴黄桷村建于民国初年9明月三重堂民居位于明月镇建于清初10缙云故里坊门及八角井缙云故里坊门在洛碛镇街上八角井在洛碛镇场边始建于宋,后历代维修,现存坊门为清建始建于宋,现存为清代培修11石岭岗崖墓群位于兴隆镇为东汉崖墓群12回龙庙崖墓群位于兴隆镇为东汉崖墓群13石船洪水位题记位于石船镇年代为宋宝庆三年14麻柳沱洪水位题记位于麻柳沱镇,宋宝庆三年刻3钟灵毓秀的旅游资源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渝北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名山胜水、古迹园林、民俗风情汇萃而成独具魅力的旅游胜景,是重庆主城的后花园。其中以温泉为特色的统景风景区、以溶洞为特色的排花洞和张关风景区、以森林为特色的玉峰山公园,在全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统景风景区、张关水溶洞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盛名远播的“武陵仙境”统景风景区位于境内中北部,是重庆“十佳”风景名胜之一,以“统景峡猿”居古巴渝十二景之首,统揽山、水、林、泉、峡、洞、瀑,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同时也是西南最大的亚健康温泉理疗保健中心。邻近的张关大型溶洞群体,星罗棋布,其中2000米的地下阴河如海底潜龙,与御临洞相连而形成全长5000多米的地下宫殿。白岩乡境内的天险洞内起伏跌宕、钟乳丛生,附近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白莲教遗址、悬棺、栈道等古迹;排花洞又称“水晶龙宫”,以飞珠溅玉的排花飞瀑、幽深怪异的钟乳洞天而著称。(三)特殊政策条件1库区产业扶持政策渝北区属于三峡库区,可享受库区开发性移民的政策优势。国家给予三峡库区的优惠政策是一种开发性政策。一是国务院明确全国有关省市对口支撑三峡库区各区县发展,并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二是在具体经济发展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出台库区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进口物资关税返还政策,规定连续五年每年专项安排三峡库区企业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贷款15亿元。三是国家拟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从工程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支援库区经济发展,设立三峡库区建设基金,为库区发展开辟一条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2统筹城乡发展配套政策重庆市属于省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渝北区是重庆都市区内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代表,在当前率先开展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可积极争取作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带来的政策优势,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四)产业经济基础1经济总量及地位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居主城九区第一位。由于北部新区、空港新城、两路工业园及农业园区的启动开发,全区经济加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2006年连续三年经济社会综合考核名列都市区第一。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居都市区第4位,增幅居都市区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居主城第2位;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额居主城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居主城第5位。2006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805元,远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略低于都市区平均水平;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10074万元,增长583。2产业发展阶段总体上,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渝北区历年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20002004年,以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2004年开始,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06年末三次产业结构为69536395。从目前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二产贡献率高达845,拉动经济增长2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206个百分点;三产贡献率为19,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近几年,渝北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直居全市各区县之首,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拉动,致使建筑业增加值比重处于较高水平。近两年已有所回落,但其在二产经济中所占比重仍高于全市及都市区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建筑业比例构成分析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6198616560396125693972038244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38023835396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