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带目录)_第1页
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带目录)_第2页
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带目录)_第3页
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带目录)_第4页
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带目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0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内涵11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12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从内容特征上划分15从形式特征上划分1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7公共政策的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21、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意义、缺陷、完善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2政策系统的含义23公共政策主体24政策网络的含义25公共政策的客体26政策支持系统的构成27政策环境28政策反馈系统29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33公共决策体制34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35公民与公共政策36社会团体、公民社会与公共政策37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38模型的概念39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40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41理性主义模型42渐进主义模型43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4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5政治系统模型46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47集团模型48精英模型49“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50政策问题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51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52政策问题的分类53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54问题认定55问题认定的步骤56政策议程57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58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59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60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60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61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62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63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64政策规划的含义65政策设计66政策规划的主体67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68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69政策学习的类型70政策移植71公共政策的抉择72政策论证73政策审议74预测性评估75可行性评估76政策采纳77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78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79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0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81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内涵8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83政策执行者84公共政策执行力85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86公共政策执行偏差87政策失灵88政策无效执行8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90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9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92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93政策评估的主体94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95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96政策评估的过程97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98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99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100公共政策监控101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02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03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04政策稳定的意义105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06政策维持107政策维持的对策和措施108政策变动10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10公共政策调整111公共政策接续112公共政策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13知识的含义与特征114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15政策分析的价值(意义)116政策分析的原则117政策分析的过程118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19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120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21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122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P62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P6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具体来说(1)公共政策P68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A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B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2)政策系统P70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3)政策过程P72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1)研究程序的设计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确定假设;收集系统资料;资料分析;做操作性研究;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P76A一手资料的收集无结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B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P78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2)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P871史官制度;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P92(1)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P9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P97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被称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并首次提出和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3)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4)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个个阶段(20C60年代后期)标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取得的成就P100方法论的多样化;对政策研究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5)公共政策的近期发展(20C90年代)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P104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P113(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0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内涵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基本内涵P119(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11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P120(1)公共问题的形成;(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12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P121(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P122内容特征上划分形式特征上划分14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具体类型如下(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战略策略战术;(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4)其他分类方法A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单目标政策;多目标政策;B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程序性政策;非程序性政策;C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D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E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再分配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F由美国学者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G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划分零和博弈政策非零和博弈政策;H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初始政策反馈政策;I内容构成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确定型政策如全国统考制度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建立股票市场竞争型政策;J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鼓励性(扩大性)政策限制性政策;K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性政策消极性政策改革初期对私企发展的不行动的政策;L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能动型政策被动型政策;15从形式特征上划分P133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利划分和权利配置决定的。具体类型划分(1)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立法决策中国的人大决策和美国的国会决策;国家元首决策总统制(模糊)、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这三类国家,才存在总统决策;行政决策六种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只有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决策与国家元首决策的界限含糊不清;司法决策;执政党政策除了中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外,其他体制中的执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成为公共政策。(2)依纵向形式特征上公共政策的类型取决于国家结构。A国家机构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单一制;联邦制;B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类型可划分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1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50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17公共政策的本质P154(1)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社会实践;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目标和功能。(2)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P158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P166(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19政策工具P172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20政策工具的类型P173(1)两分法;(2)三分法;(3)四分法;(4)五分法;(5)七分法;(6)八分法21、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意义、缺陷、完善P179(1)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2)缺陷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3)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2政策系统的含义P181是指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23公共政策主体P183(1)直接主体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他直接主体(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和军队领导人或军队执政机构);(2)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跨国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策行为者。(3)政策主体系统P185A政策制定系统【基本功能是认定政策问题;确认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B政策执行系统【基本功能是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有效实施政策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C间接主体系统【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24政策网络的含义P185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25公共政策的客体P188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包括“人”,“事”(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是目标人群受制约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26政策支持系统的构成P190A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加工与储存;信息的传递】;B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C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基本功能是建立政策监控标准;监测政策绩效;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D政策评估系统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五大构成要素是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27政策环境P191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包括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28政策反馈系统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多层次、多网络是其突出的特点。29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P194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196(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197(1)单一制与公共政策单一制政权的一切公共决策权属于中央,地方政府决策权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而且是可以被撤销的。【中央集权型(法国);地方分权型(英国)】;(2)联邦制与公共政策各联邦单位拥有的决策权不是联邦政府授予的,而是联邦宪法赋予的;中央与各联邦单位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最高决策权,可以并直接行使于公民,相互间不得进行干涉。32政府能力P199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其内涵包括如下(1)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2)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33公共决策体制1公共决策权的配置(1)A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B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为分权制;集权制。C根据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可分完整制;分离制。D根据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分为层级制职能制;(2)公共决策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3)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军人独裁制。34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P209公共利益、公民、公民社会及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播35公民与公共政策P212(1)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理由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2)公民是公共政策的主体的理由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力;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36社会团体、公民社会与公共政策P217(1)基本作用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37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1)作用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2)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3)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38模型的概念P225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仿仿真,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39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P226(1)可以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了有效预测;(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40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P228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41理性主义模型P228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1)具体运用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2)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42渐进主义模型P231【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对理性主义模型的修正西蒙提出决策有限理性的命题,对其批评和改进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1)渐进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其两大命题为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2)渐进主义模型的缺陷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43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1)以四项假设为基础;(2)把政策过程分为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3)其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44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1)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2)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45政治系统模型(1)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2)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3)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4)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5)缺陷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46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P236(1)机构制度模型;(2)集团模型;(3)精英模型。10机构制度模型P236(1)其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2)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3)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47集团模型P236(1)戴维杜鲁门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2)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3)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4)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48精英模型(1)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斯韦尔进行民主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2)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3)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49“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P241(1)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因而称为“上下来去”模型。(2)“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50政策问题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P250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其基本内涵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问题的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团体或组织活动;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51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P251关联性与公共性;客观性和主观性;历史性与动态性。52政策问题的分类P253(1)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2)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3)根据作用范围不同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地方性问题。53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P256(1)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公民和社会团体;(8)政策网络54问题认定P261(1)含义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2)问题认定的方法P261A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估计。B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个人组织技术。C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D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E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包含如下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F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55问题认定的步骤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搜寻事实依据;列举目的和目标;明确政策封套;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56政策议程P267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政策议程的类型(1)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即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的分类A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旧项目新项目;B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界定或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57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P269(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57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58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P2721、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2、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3、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4、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5、表达方式不当。59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P272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1)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2)动员模式的含义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建立在三种源流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的基础上。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60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P278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目标的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目的的多元性。61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P279(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分为长远政策目标、近期政策目标、其他的政策目标;(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区或空间范围分为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3)根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分为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政策目标;(4)根据政策所服务的主题是普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5)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分为实质性政策目标、象征性政策目标;(6)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分为主要政策目标、次要政策目标。62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63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P284(1)意义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2)原则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64政策规划的含义P286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它的特征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65政策设计P288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2)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规制;工具;假定。66政策规划的主体P292(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67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68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P295(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两个阶段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分析;(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认定和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69政策学习的类型P299(从内容及程序上)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70政策移植P300政策移植就是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1)按政策借鉴的程度不同复制;效法;混合;启发;(2)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自愿的政策移植;被迫的政策移植。71公共政策的抉择P302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1)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2)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3)政策抉择的环节第一环节政策论证;第二环节政策审议;第三环节政策采纳;72政策论证P305(1)政策论证的六大要素政策相关信息;政策主张;立论理由;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可信度;(2)政策论证的八种模式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实用模式;价值评价模式;(3)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73政策审议P309决策者对各个方案进行最后的比较并选择一种最满意的方案,或者以某一方案为主干并综合、吸收其他方案的可取之处而形成的一个新方案,然后对该方案的适时性、适当性、可行性、完善性等进行深入考察和研讨,以完成可供最终采纳和批准的政策文本的过程。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评估和择优。74预测性评估P310(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外推预测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理论预测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判断预测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75可行性评估12(1)林水波、张世贤提出可行性包括四个层次适当、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实验;(2)可行性分析的对象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76政策采纳就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77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P314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内容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A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B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3)政策的法制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其实是一种立法过程。78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P318(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79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P321(1)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2)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3)作用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80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自上而下);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81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内涵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8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P325(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2)互适模型(也称互动理论模式,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A政策执行经历的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B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的原则合法;理性;共识。(4)博弈模型(巴达克)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规定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霍恩和米特提出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83政策执行者P331政策执行者是负责政策执行的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统称,其中不仅包括诸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官方的执行机关和工作人员,也包括其他非官方政治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P331执行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P332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84公共政策执行力P335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实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的要素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1)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执行者因素;资源因素;工具因素;环境因素。(2)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优化公共决策机制;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85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具体性;政策的稳定性;(2)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A政策执行组织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要求组织的纵向结构层级化和横向结构专业化;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B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3)政策对象(特点)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4)政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86公共政策执行偏差P343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1)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2)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P345主观原因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执行者的素质缺陷;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客观原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政策环境的变化。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3)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8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83政策执行者84公共政策执行力85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86公共政策执行偏差87政策失灵政策失灵通常被称为“政策失效”、“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之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88政策无效执行P350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意外和多变因素,当这些因素致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时,就会导致政策执行无效。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缺陷;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8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1)原则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2)机制A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B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C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90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P355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9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P356(1)积极目的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度与技术;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2)消极目的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策或相关政策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府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规避责任;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92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P356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93政策评估的主体P358除了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评估主体是(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调查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公民意见投诉政策听证会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2)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3)大众传播媒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政策评估主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94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P360A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分为两种类型(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最主要的外部评估方式;(2)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这类评估包括立法机关评估司法机关评估大众传播媒介评估投资者(如企业)评估公民评估研究机构评估社会团体(第三部门)评估;C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D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95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政策成本评估;政策需求评估;政策效益评估;政策过程评估;政策影响评估;政策价值评估。96政策评估的过程(1)评估筹划明确评估目的选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计划明确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3)评估总结97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P368(1)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其内容包括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回应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2)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是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多样化系统化数量化。(3)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