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_第1页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_第2页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_第3页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_第4页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及评价,1,一、免疫毒性概述,2,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环境和机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机体防御,环境因素,防御,损伤,基因损伤蛋白质损伤细胞功能紊乱特定功能紊乱,代谢解毒修复核查控制免疫,交互作用,3,免疫: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免疫作用:,4,1、人体免疫系统,5,6,2、抗原与抗体,抗原:指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病毒、微生物、寄生虫、蛋白质、多糖、类脂、核酸、大分子、花粉等,免疫原性,反应原性,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7,抗体(antibody):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特异反应,抗原记忆,抗原识别,8,9,抗原记忆,10,特异反应,11,抗体类型,IgM IgD IgG1 IgG2 IgG3 IgG4 IgA IgE,血清含量(mg/mL)中和作用调整作用补体作用致敏肥大作用穿越胎盘血管外弥散诱导ADCC,1.5 0.04 9 3 1 0.5 2.1 3x10,-5,* 限于IgA单体分子,12,3、免疫毒性的类型,免疫应答(IR):机体受抗原刺激后, 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 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13,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1.特异性2.耐受性3.记忆性,免疫毒性:生物异源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1、免疫抑制2、自身免疫3、超敏反应,14,1、免疫抑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外源化学物,药物:,化学物:,环境污染物:,不良嗜好品:,化疗药、器官移植用药物、抗艾滋病药、麻醉药,有机溶剂、多卤代芳烃、多氯联苯,重金属、空气污染物、紫外线、粉尘、农药、真菌毒素等,酒精、烟草,15,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免疫器官、细胞和分子,影响正常的免疫应答,间接作用:,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造成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或者继发于其他靶器官毒性引起免疫损伤。,16,2、自身免疫,17,引起自身免疫的化学物:,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青霉胺、氯丙嗪、普鲁卡因酰胺、抗惊厥药、重金属等,自身溶血性贫血:a-甲基多巴、青霉素、磺胺药等,血小板减少症:乙酰唑胺、氯噻嗪、利福平、奎尼丁,硬皮病:氯乙烯、石英、L色氨酸,甲状腺炎:多氯联苯、多溴联苯、碘、锂,18,3、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组织损伤、生理功能紊乱,19,20,二、食物过敏的机理及主要过敏原,食物过敏: 人体对食物中抗原物质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 ;广义食物过敏还包括与免疫无关的特异体质反应和胃肠道反应。,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症状、皮肤粘膜症状和呼吸道症状。,食物不耐症、乳糜泻、溃疡性结肠炎,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orld Allery Organization, WAO)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2亿5千万人 患有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湿 疹和严重过敏反应等,21,美国儿童食物过敏发病率为4.0%-6.0%英国1990-2003年因食物过敏性皮炎入院率升高5倍澳大利亚从1995-2006年食物过敏发生率增加了12倍18岁以下儿童发生食物过敏者超过3百万(3.9%)北京、广州及山东胜利油田的居民食物过敏发生率为3.4%-5.0%重庆0-24 months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为3.5%-5.2%,22,1、食物过敏的反应机理,(1) 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I型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23,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IgEIgE-细胞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24,致敏蛋白具有对T-细胞和B-细胞识别区,产生专一性的IgE抗体。因此过敏原含有两类抗原决定簇: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一般为小于16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目前已经鉴定出了黑麦草花粉的抗原决定簇。,25,26,(2)非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II、III、 IV型超敏反应均可涉及,但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牛奶诱发的血小板减少可涉及II型超敏反应。食物诱发吸收不良综合症、食物诱发小肠结肠炎涉及 III和IV型超敏反应。非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诱发症状所需食物量较 lgE介导型为大。近来有报道部分食物变态反应患者血清中IgG4增高,而IgE及其它IgG不一定增高。IgG4在食物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27,(3) 胃肠道的防御机制,黏膜和胃肠道的屏障作用:胃肠道在对食物处理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异体抗原(病原体及食物蛋白)的进入,以下免疫及非免疫机制均起了重要作用: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可降解食物变应原;肠道粘液的覆盖、绒毛的蠕动可阻止食物变应原进入机体;肠道粘膜可分泌 sIgA阻断食物变应原进入机体;胃酸酸度高,其它食物及白陶土的存在可减少变应原吸收,而胃酸酸度低及饮酒则有利于变应原的吸收。,28,食物抗原进入人体后:绝大多数人对之产生耐受,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G、IgM及IgA,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清除之;通过非免疫机制产生不良反应-不耐受;对于特应性患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或其它异常免疫反应,引起过敏症状。,29,(4) 食物诱发过敏的途径,(1)食入:胃肠道是与食物变应原接触最直接、频率最高的系统,故亦为最易受累的系统;(2)吸入:高度敏感患者在烹调过程中吸入微量食物变应原亦可诱发症状;(3)接触:高度敏感患者皮肤接触致敏食物变应原或皮试等均可诱发症状;,30,(4)授乳:哺乳母亲进食婴儿敏感的牛奶、鸡蛋等抗原性很强的大分子食物变应原,食物耐受烹调、消化并穿过生物膜,即使仅有极微量进入乳汁亦可诱发症状;(5)通过胎盘: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进食亦可发生食物变态反应,这可能是由于母体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通过胎盘使胎儿被动致敏,孕妇妊娠最后3个月大量进食某些食物如鸡蛋、牛奶可能使胎儿被动致敏。,31,2、食物过敏反应的毒理学特征,(1)食物过敏反应不是中毒,而是变态反应性组织炎症。,(2)过敏人群个体差异决定过敏的多态性。,(3)过敏反应没有量效关系。,(4)过敏反应症状遍及全身。,32,消化系过敏、非消化系过敏、消化系及非消化系混合过敏,33,3、食物过敏原的来源与性质,(1)食物过敏原种类,过敏性食物170多种,90%过敏原来源于:牛奶、鸡蛋、鱼、甲壳类(虾、蟹等)、花生、大豆、核果类、小麦,34,美国出台了在标签中标示食品过敏原的规定:当含主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没有出现在营养成分列表中时,必须在食品过敏原名称后加括号标注食品来源。 例如,营养成分:强化营养面粉(小麦面粉、麦芽、烟碱酸、还原铁、硝酸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糖、部分氢化大豆油或棉籽油、高果糖玉米糖浆、酵母(牛奶)、蛋类、香精、天然或人造调味品、发酵剂(酸式焦磷酸钠和无水磷酸二氢钙)、蛋黄素(大豆)和单酸甘油酯及甘油二酯(乳化剂)。 在营养成分列表后紧跟食品过敏原的食物来源名称,字体必须不小于营养成分所用字体。例如:含有小麦、牛奶和蛋类。,35,植物源过敏原(27),醇溶蛋白超家族,动物源过敏原(3),原肌球蛋白家族,(2)食物过敏原的分子特征,Cupin超家族,Bet v1 家族,Profilins 家族,钙离子结合蛋白家族,酪蛋白家族,36,牛乳的- 乳球蛋白人的IgG 识别表位,过敏原表位:线性表位: 57个氨基酸构象性表位: 1522个氨基酸,37,(3)遗传因素对食物过敏的影响,38,(4)食物过敏的地域差异,中国:小麦占37%,水果蔬菜占20%,豆类花生占7%,坚果种子占5%(桃子腰果最常见),美国: 成人 贝类、花生、树果(坚果腰果)、鱼和鸡蛋 儿童 牛奶、鸡蛋、花生、树果,39,饮食习惯,北欧人容易对尚未烹饪的苹果果肉过敏,而南欧人则对苹果果皮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