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与瓜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1页
茄科与瓜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2页
茄科与瓜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3页
茄科与瓜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4页
茄科与瓜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简介填写说明: “项目 简介”是向社会公开、征求社会 监督的主要内容,应客观、准确、扼要地介 绍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技术内容、授权专利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等。要求不超过 1200个汉字。1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农业领域2 主要技术内容技术研究内容包括:(1)探明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进行了尖孢镰刀菌田间大面积空间格局规律研究,首次发现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国内外未见报道),优化病株序惯抽样和发病程度判别 ;设计野外农田小气候参数的自动采集装置,大范围调查和采集病原菌,建立了全国最大含有丰富病原信息 2568 株的枯萎病原菌库,分析了病原 营养亲和群(VCGs);构建转 GFP 基因尖孢镰刀菌株,研究病原在植株体内的侵染规律;建立了病原生长动力学模型和田间种群消长模型, 结合病原特性建立预测预报 模型, 准确地预测病原种群分布与消长,预测准确率90%。 (2)建立了尖孢镰 刀菌早期诊断体系,包括了 用分子 标记鉴定病原种类、用脂肪酸(PLFA)鉴定病原专化型、用酶学鉴定病原致病型的体系,首次提出病原 专化型脂肪酸判别模型和病原致病型酶学分析模式(国内外未见报道)。 (3)筛选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孢镰刀菌高效生防菌 4 株-短短芽胞杆菌 JK-2、枯草芽胞杆菌 NH-BS-2000、凝结芽胞杆菌 LP-6 和哈茨木霉 FJAT-9040 等,完成其微生物学特性、发酵技术优化、防效生物测定等研究。 (4)首次发现 了短短芽胞杆菌 JK-2 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活性物质为羟苯乙酯(CAS120-47-8 ),并进行了结构、理化特性和作用机理分析, 建立了羟苯乙酯色谱检测体系,优化羟苯乙酯高产的培养条件优化(国内外未见报 道)。 (5)与企业合作,研发了 4 株高效生防菌(短短芽胞杆菌 JK-2、枯草芽胞杆菌 NH-BS- 2000、凝结芽胞杆菌 LP-6 和哈茨木霉 FJAT-9040)袋装式固体和深层发酵工艺,大幅度降低成本, 产品通过农业部田间防效 检测,并与企业合作研发出产品,获得微生物菌剂登记证 2 项(枯草芽胞杆菌(证号微生物肥(2012)临字( 1548)号)、凝结芽胞杆菌(证号微生物肥(2009)准字(0492)号),实现了 产业化。 (6)建立了生防菌剂 防治茄科与瓜类枯萎病的操作规程,在番茄、茄子、苦瓜、黄瓜等蔬菜上累计示范推广 30 多万亩(次), 对茄科和瓜类作物枯萎病平均防效达 75%以上,增收节支 8000 多万元,解决了枯萎病长期难以防治的问题 ,取得良好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3 知识产权获得微生物肥登记证 2 项、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 发表论 文 43 篇、完成研究报告 600 篇。4 技术经济指标(1)建立枯萎病原菌库 1 个,菌株 2568 株(2)建立尖孢镰刀菌 GFP 基因转化体系, 获得 2 个 GFP 转化子。(3)建立尖孢镰刀菌种类、专化型、致病型早期鉴定诊断体系。(4)研发出枯萎病生防菌剂产品 3 个, 获得微生物菌剂登记证 2 个。(5)枯萎病生防菌剂在蔬菜和瓜类上累计推广 30 多万亩次,平均防效达 75%,增收节支 8000 多万元。(6)申请专利 3 项,获授权 2 项 ,获软件著作权 1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43 篇。培养研究生 10 名。5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枯萎病生防菌剂在 xx 省内多地等地的番茄、茄子、苦瓜、黄瓜等蔬菜上累计示范推广 30 多万亩次,对不同茄科和瓜类作物枯萎病平均防效达 75%以上,解决了枯萎病 长期难以防治的问题,直接经济效益达 8000 多万元。6 本项目的创新点(1)首次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及田间空间分布模型,以西瓜枯萎病为例明确了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结合病原特性建立预测预报模型,精确地预测病原种群分布与消长,预测准确率90%(国内外未 见报道)。(2)首次提出了尖孢镰刀菌早期诊断体系,建立了用分子 标记鉴 定病原种类、用脂肪酸( PLFA)鉴定病原专化型、用酶学鉴定病原致病型的技 术方法,建立了病原专化型脂肪酸判别模型和病原致病型酶学分析模式,为种子带菌和田 间病原侵染源早期调查和致病性菌株早期诊断提供基础(国内外未见报道)。(3)首次获得自主产权尖孢镰刀菌高效生防菌 4 株-短短芽胞杆菌 JK-2、枯草芽胞杆菌 NH-BS- 2000、凝结芽胞杆菌 LP-6 和哈茨木霉 FJAT-9040,完成其微生物学特性、培养技术优化、农业部田间防效测定、生产工艺等研究,获得 2 个微生物菌剂登记证,实现产业化,解决了枯萎病长期难以防治的问题(国内外未见报道)。(4)首次发现了短短芽胞杆菌 JK-2 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活性物 质为羟苯乙酯(CAS120-47-8),并 进行了结构和理化特性分析,建立了色谱检测体系,以 羟苯乙酯为指标,进行了短短芽胞杆菌 JK-2 培养条件优化提升发酵水平,明确了生防菌 对对尖孢镰刀菌防治机理(国内外未见报道)。三、科技 创新和科学发现电子版推荐书中“科技创新和科学发现”的内容,可插入 JPG 图片,数量不超过 10 个,总容量不超过 3M。不得提供要求以外的其他材料。三、 “科技创新和科学 发现”是推荐项目的核心内容,也是 评价项目的主要依据, 应以支持其创新的旁证材料为依据(如:专利、鉴定、验收、论文等),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项目的立项背景和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技术,客观、详实地对比国内外同类技术的主要参数、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等。每项科技创新点阐述前应标明其所属的学科分类名称、支持 该项创新的专利授权 号、 论文等相关旁证材料。要求不超过 5 页。1、科技创新( 这部份1.1 明确了茄科与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分布规律学科分类:植物病原生态学自 2003 年起开始在全省 9 地市进行茄科与瓜类枯萎病的田间普查,10 年累计普查达 803 人次,明确了地市病害发生分布规律;首次进行了枯萎病田间大规模采样,研究空间格局规律研究,建立了瓜 类枯萎病害调查取样序贯模,精确地 预测种群消长。 对西瓜枯萎病病株田 间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其趋向于聚集分布。m*-m 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 。Taylor 幂法则分析表明,西瓜枯萎病病株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越趋均匀分布。用 Iwao 最适理论抽样模型 n=t(a)2/D2(1)/X+-1 ,计算出不同病情指数情况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所需抽 样数递减。序贯抽样模型为 T(0)N=0.9871N 土 1.2347N,调查株数 N 株时,若累计病情指数超过上界可定为防治对象田,若累计病情指数未达到下界 时,可定 为 不防治田。确定了抽样数量,如病情指数25,所需抽样数 130 株,为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采集不同地理、季节、作物、生育期等的枯萎病原,建立了全国最大含有丰富病原信息 2568 株的枯萎病原菌库, 实现信息化管理;分析了病原菌的营养亲和群(VCGs),研究了其种下分化。建立了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枯萎病生物测定体系,该体系种苗具有高出苗率、生长一致性及无土栽培环 境,避免了受外界 环境影响的缺点,使生物测定结果更加稳定可靠;构建转GFP 基因尖孢镰刀菌转化子,研究了枯萎病病原菌尖 孢镰 刀菌在不同寄主植株体内侵染、蔓延、致害过程细胞学机制,发现在处理后的第 3 d、第 6 d 植株的侧根及 须根组织变褐,茎部组织正常。第 10 d,植株的茎部出现褐变现象。而第 17 d 症状更加明显,番茄植株个别枝条萎焉,且茎基部出现了明显的褐变,呈现出了枯萎病的典型症状。图 1 瓜类枯萎病害调查取样序贯模 图 2 专业病原菌资源库信息化管理图 3 枯萎病组培生物测定体系 图 4 枯萎病原菌在寄主植株体内侵染机制支持材料:刘波,朱育菁,肖荣凤,林抗美,冒乃和,李芳,苏明星,史怀西瓜枯萎病病株空 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生态学报 2004,9:2043-2049肖荣凤,刘波*,张绍升,等瓜 类尖孢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研究植物病理学报. 2007,37(2) :121-130杨莹莹,刘波,肖荣凤,朱育菁.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5):906-912.苏明星, 肖荣凤, 朱育菁, 黄素芳, 刘波*.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中国蔬菜. 2010, (16):62-66.黄素芳,朱育菁,肖荣凤,刘波*,苏明星,周涵 韬辣椒枯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43:71-73林抗美,肖荣凤,刘波*,史怀, 谢关林甜瓜枯萎病原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分布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43:63-66朱磊茄科尖孢镰刀菌绿色荧 光蛋白基因转导体系的优化及其定殖特性的研究 . xx 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国家发明专利:用于枯萎病生物测定的黄瓜幼苗的培育方法 ZL201110007754.61.2 建立了茄科与瓜类枯萎病的早期预测预报学科分类:植物病理学建立了病原生长动力学模型和田间种群消长模型,自主开发农田小生境30个参数的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系统,建立了病区农田小生境野外观测站体系;同时,结合病原特性建立预测预报模型,精确地预测病原种群分布与消长,近5年对 茄科与瓜 类枯萎病的发病趋势预测准确率90%。病原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包括病原菌在pH 值、营养成份、温度等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不同 pH值条件下的生长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生长过程中pH 逐渐增高,从初期的pH6.2逐渐升高为后期的pH8.4 ,但不同的菌株培养过程pH变化差异 较 小。尖孢镰刀菌在偏酸性的条件下生长较好,生长过程使得环境pH逐渐升高,导致生长条件恶化,生长 减缓,在偏碱性的条件下尖孢镰刀菌生长受到抑制;这也是生产上应用生石灰改良土壤环境防治枯萎病的原理之一。不同 营养成份的生长表明:小型分生孢子作为病原菌致病过程的重要因子,其在碳源、氮源缺乏的条件下产生量相对碳源和氮源充足条件的明显减少,且碳源不足显著影响产孢量,使用KNO3 作氮源 优于尿素。因此,生产上通过肥水管理可控制病害的发生。不同温度生长的动力学结果表明: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 ,最适宜的是在251, 20以下或30以上,病原菌生长明显减缓。因此,生产上可 结合多年的气象数据,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通过提前或推迟种植,避开发病高峰达到控制病害的发生的作用。田间种群消长模型的研究包括尖孢镰刀菌在不同茄科与瓜类寄主植物体内的菌量分布情况,以及尖孢镰刀菌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种群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黄瓜、甜瓜、西瓜和辣椒等作物体内含菌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即发病中期植株的含菌量会大于发病初期和发病后期;同时发病病原菌在无病状的植株体内也有少量存在。在土壤中的消长动态表明,以西瓜作物 为例,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含菌量不断增加,种植初期含菌量为 6.33103 cfu/g;30d 时增加了 1 倍多,达 15.23103 cfu/g;30d 后增 长速度加快,到 75d 时含菌量达 59.21103 cfu/g。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时间(X )与含菌量(Y)的模型为:y = 14.857x - 14.333 (R2 = 0.9999)。因此,生 产上可通过调查前期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菌含量,预测枯萎病的大爆发时间段。 根据枯萎病的发生规律,自主开 发农田小生境 30 个参数的数据自 动采集与分析系统。建立了病区农田小生境野外观测站体系,采集光、温、水、湿、露、风等小气候数据 2628 万个,未见国内同类报道。以厦门同安茄子示范区的田间气象数据为例,分析了茄子生育期内(2009.9-2010.6)的田间小气侯数据中的环境湿度、地表-10cm 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 结果表明,整个茄子生长期的环境湿度均适宜枯萎病发生。地表-10cm 处的温度在 9 月初至 10 月初、次年 4 月下旬至 6 月底均在 25以上,有利于尖 孢镰刀菌的生长与蔓延。9 月初至 11 月上旬与次年 3 月初至 6 月底环境温度均高达 25以上,是枯萎病的高期 时期;11 月中下旬至次年 2 月底的部分时段的大棚内温度可达 25以上,病害偶发,其余 时段因温度较低,病原菌处于潜伏期,植株暂不表 现症状。通 过田间采样与室内菌株分离 鉴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我省的茄子与番茄作物的生育期内多数存在尖孢镰刀菌与青枯雷尔氏菌的复合侵染。室内致病性 测定表明,从复合侵染植株上分离到的枯萎病菌发病潜育期较青枯雷尔氏菌长 10d 左右。田间病害的调查发现,枯萎病发生较青枯病发生迟 40d 左右。在茄子的苗期及成期株(移栽后 40d 内)主要以青枯病为主,在茄子的开花结果(移后 40-60d)及采收期 (移栽后 60d),两者复合侵染及以枯萎病为主。图 5 农田小生境野外观测站 图 6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图 7 枯萎病发生与气侯条件的关系支持材料:蓝江林,肖荣凤,刘波*,朱育菁, 车建美,林抗美pH 胁迫下尖孢镰刀菌生长动力学模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20(11): 1532-1538肖荣凤,朱育菁,蓝江林,刘波黄瓜尖孢镰刀菌的营养特性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299-303朱育菁,车建美,肖荣凤,刘波,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的生长特性中国 农学通报,2007,23(8):373-376杨莹莹,刘波,肖荣凤,朱育菁.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5):906-912.苏明星, 肖荣凤, 朱育菁, 黄素芳, 刘波*.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中国蔬菜. 2010, (16):62-66.黄素芳,朱育菁,肖荣凤,刘波*,苏明星,周涵 韬辣椒枯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43:71-73林抗美,肖荣凤,刘波*,史怀, 谢关林甜瓜枯萎病原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分布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43:63-66刘波、黄俊生、肖荣凤等编著,尖孢镰刀菌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2013 年 5 月出版)1.3 建立了枯萎病原的早期诊断体系学科分类:植物病理学建立了尖孢镰刀菌早期诊断体系, 对于田间采样病原样本,建立了用分子标记鉴定病原种类、用脂肪酸(PLFA )鉴 定病原专化型、用酶学鉴定病原致病型的体系,首次提出病原专化型脂肪酸判别模型和病原致病型酶学分析模式,为种子 带菌和田间病原侵染源早期 调查和致病性菌株早期诊断提供基础。 镰刀菌属病原菌中包括多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种是造成作物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可分为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其致病菌株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型。因此,本项目系统研究了茄科与瓜类尖孢镰刀菌种下分化,利用分子技术如核糖体 DNA-ITS 区序列和特性引物 FOF1/FOR1 等方法快速诊断病原的种群;在传统的致病性检测基础上,利用同工 酶活性,根据 电 泳条带的差异快速识别菌株的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这点要怎么写?);利用脂肪酸(PLFA)鉴定菌株的专化型,对常见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尖孢镰刀菌脂肪酸中的特征脂肪酸有 5 个,分 别为 14:0(X1),16:0 (X2),16:1 CIS 9 (W 7) (X3),18:0 (X4)和18:2 CIS 9,12/18:0a (X5)。利用 Bayes 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判别模型为 Y1=-183.06+12.24X1+8.05X2+5.39X4+3.58X5,Y2=-174.09+10.40X1+7.96X2+5.40X4+3.42X5,Y3=-173.97+ 14.85X1+7.25X2+ 6.58X4+ 3.53X5。利用 这套模型,对从西瓜、香蕉、花生上采集的 54 株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进行判别,准确率达 94.6%。脂肪酸生物标记可以作为尖孢镰刀菌寄主鉴别指标,脂肪酸14:0,16:0,18:0,18:2 CIS 9,12/18:0a 是判别尖孢镰刀菌寄主的四个重要指标,建立的判 别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图 8 瓜类枯萎病菌的分子鉴定 图 9 菌株同工酶活性与致病性关系图 10 瓜类尖孢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 图 11 尖孢镰刀菌脂肪酸型与寄主专化型的关系支持材料:郑雪芳,蓝江林,曹宜,肖荣凤,葛慈斌,刘波*瓜类作物枯萎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其 ITS 序列差异性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12) :4077-4084杨莹莹,刘波,肖荣凤,朱育菁.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5) :906-912.肖荣凤,蓝江林,车建美,刘波*,等瓜 类尖孢镰刀菌致病物质 -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2008,24(7):351-355刘波,胡桂萍,肖荣凤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脂肪酸生物标记鉴别特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13年 1 月刊出)1.4 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毒力生防菌株学科分类: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尖孢镰刀菌高效生防菌 4 株-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枯草芽胞杆菌 NH-BS-2000(Bacillus subtilis)、凝 结芽胞杆菌( Bacillus coagulans)和哈茨木霉菌 FJAT-9040(Trichoderma harzianum)。这些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抑菌谱广,抑菌效果显著。而且易培养、生长快,效果稳定,发酵成本低。同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GFP)进行活体示踪,发现它们在茄科与瓜类作物根际周围定殖快,时效长,是优良的生防菌株。图 12 4 株高毒力生防菌株图 13 菌株的抑菌效果及定殖能力支持材料:车建美,刘波*,蓝江林短短芽孢杆菌 JK-2 的 GFP 标记及其抑菌作用中国生物防治. 2010, 26(2):230-234. 肖荣凤, 刘波*, 史怀, 张衡宇, 朱育菁. 生防菌哈茨木霉 FJAT-9040 的 GFP 标记及土壤定殖示踪.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6): 506-512.郝晓娟, 刘波, 谢关林, 葛慈斌, 林抗美. 短短芽孢杆菌 JK-2 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抑菌作用及其小区防效.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3):233-236A B C D葛慈斌,刘波*,蓝江林,等生防菌 JK-2 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特性的研究xx 农业学报2009, 24(1):29-34葛慈斌,刘波*,朱育菁,肖荣凤,车建美, 谢关林生防菌 NH-BS-2000 对西瓜枯萎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43:87-90郝晓娟. 作物枯萎病生防细菌的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6.张衡宇植病生防菌哈茨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的研究. xx 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1.5 明确了生防菌对枯萎病原的作用机理及生防菌的活性成分羟苯乙酯学科分类: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首次发现了短短芽胞杆菌 JK-2 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活性物 质为羟苯乙酯(CAS120-47-8),并 进行了结构和理化特性分析,建立了色谱检测体系,以 羟苯乙酯为指 标,进行了短短芽胞杆菌 JK-2 培养条件优化提升发酵水平,明确了生防菌 对对尖孢镰刀菌防治机理短短芽胞杆菌 JK-2 菌株对枯萎病菌、根腐病菌、灰霉病菌等多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中 对引起作物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扫描电镜观察 发现,生防菌短短芽 孢杆菌 JK-2 能够破坏枯萎病原菌丝的生长点,使菌丝生 长稀薄、 产生泡囊,内含物外溢,菌丝消解等方式产生抑菌作用。 优化了大孔树脂提取活性物质的方法,如振 荡时间、洗脱体 积和大孔 树脂量等参数,确定了活性成份提取的最优条件并进行了该菌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提取的活性成份具有耐 热和耐酸碱性的特性,具有 较稳定的生理生化特性;活性成份对不同寄主尖孢镰刀均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此外 对串珠镰刀菌、茄形 镰刀菌、青枯雷尔氏菌等也具有的很好的抑菌作用,对病原菌具有广 谱性。采用气 质联用对 JK-2 抑菌活性成份进行分析,发现了 12 种高匹配度组 分,匹配度均大于 90%,其中羟苯乙酯的相对含量最高,达 24.28%。活性成份经硅胶柱进一步分离纯化,通 过薄层层析检测为单一 组分。并 进一步通过 GC/MS 分析,其结果与羟苯乙酯标准谱图的匹配度达到 100%,初步确定为羟苯乙酯。图 14 JK-2 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作用 图 15 JK-2 活性成分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图 16 羟苯乙酯的 GC-MS 图谱及结构式支持材料:车建美, 刘波, 蓝江林. 短短芽胞杆菌 JK-2 的 GFP 标记及其抑菌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 2010, 26(2):230-234. 葛慈斌, 刘波, 蓝江林, 等. 生防菌 JK-2 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特性的研究 . xx 农业学报. 2009, 24(1):29-34.郝晓娟, 刘波, 谢关林, 葛慈斌, 林娟. 短短芽胞杆菌 JK-2 菌株抑菌物质特性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33(5):484-489.郝晓娟, 刘波, 葛慈斌, 周先治 . 短短芽胞杆菌 JK-2 菌株抑菌活性物质产生条件的优化. 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6):46-49.郝晓娟. 作物枯萎病生防细菌的研究.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6.1.6 创新枯萎病生防菌剂生产工艺,实现产业化学科分类: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企业合作,研发了 4 株高效生防菌(短短芽胞杆菌 JK-2、枯草芽胞杆菌 NH-BS- 2000、凝结芽胞杆菌 LP-6 和哈茨木霉 FJAT-9040)袋装式固体和深层发酵工艺,大幅度降低成本, 产品通过农业部功能检测,并与企业合作获得功能性微生物菌剂登记证 2 项(枯草芽胞杆菌(证号微生物肥(2012)临字(1548)号)、凝结芽胞杆菌(证号微生物肥( 2009)准字(0492)号),实现 了产业化。产品在 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