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呼吸道病毒_第1页
第二节呼吸道病毒_第2页
第二节呼吸道病毒_第3页
第二节呼吸道病毒_第4页
第二节呼吸道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 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1,主要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2,正粘病毒,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有包膜,具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一个种,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3,一、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体。分类:甲型(A):抗原性易发生变异,感染人及禽、猪等多种动物,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B):只感染人,致病性低,局部爆发;丙型(C):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4,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球形直径80-20nm,新分离株有时呈丝状或杆状。有包膜,单链分片段的RNA病毒。,5,膜蛋白,病毒核心,包膜,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6,核酸:分节段的 ssRNA(甲乙各8个片端;丙7个片端)核蛋白(NP):具型特异性RNA多聚酶(负责RNA转录):PA、PB1、PB2,核心,核糖核蛋白(RNP),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内层:病毒核心,7,包膜,中层膜蛋白(M蛋白),外层,基质蛋白M1与包装、出芽相关,膜蛋白 M2与复制相关,易变异分亚型,抗原性稳定具型特异性,增加包膜的韧性与完整性。其抗体不具中和作用。,脂质双层,含宿主细胞膜成分。表面有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中层和外层,8,离子通道,血凝素,核糖核蛋白,衣壳,脂质包膜,神经氨酸酶,9,分节段的(-) SSRNA,RNA多聚酶,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10,1,2,4,3,5,6,7,8,PB2,PB1,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 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11,血凝素(HA)1941年Hirst发现了血凝现象。他将病毒接种鸡胚后,不慎将鸡胚血管损伤后鸡RBC凝集。以后又发现病毒与禽类和多种哺乳类RBC凝集,4稳定,37解离,解离后RBC不凝集,而V仍可发生凝集。 柱状,为三聚体,数量多HA3 HA0 = 3 (HA1 HA2)。 两个亚单位HA1(病毒吸附),HA2(融合细胞膜) HA1与 HA2间以精氨酸及二硫键相连。只有精氨酸被蛋 白酶裂解,单以二硫键连接时病毒有感染性。功能: 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 吸附宿主细胞,构成感染的第一步 具有抗原性,相应的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 此抗体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12,神经氨酸酶(NA)蘑菇状,4条糖肽组成的四聚体,末端扁球形,另一端嵌于包膜的脂双层中功能: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具有抗原性,相应 的抗体能抑制其酶 的水解作用.,13,2.抗原结构与分型,分型据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乙型、丙型无亚型之分命名型别/宿主(人则省略)/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如:A/HongKong/1/68(H3N2),14,3.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15,新亚型形成的几个学说:,(1)突变选择学说:旧亚型突变的基础上经机体的自然筛选形成新亚型;(2)动物来源学说:动物流感病毒的突变;(3)基因重组学说:人和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基因重组成新亚型。,16,培养特性流感病毒能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殖。增殖的病毒游离于羊水或尿囊液中,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即可检出。 流感病毒虽可在组织培养细胞(人羊膜、猴肾、狗肾、鸡胚等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可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判定有无病毒增殖。易感动物为雪貂,病毒在小鼠中连续传代可提高毒力,使小鼠肺部发生广泛的实质性病变或死亡。,17,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18,致病性及免疫性,1.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19,呼吸道,黏膜充血 V 黏膜上皮c V增殖 水肿,c变性 局部病变 坏死脱落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一般为12天。起病后患者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发冷、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眼结膜充血等(37天)。在症状出现的12天内,随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较多,以后则迅速减少。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天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流感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发细菌性感染所致。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和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和糖尿病等)患者。年老体弱者可继发细菌性感染导致肺炎死亡率较高。,3.致病过程:,20,4.免疫性:三个型别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因此不能诱导交叉保护。病后对同型V有短暂免疫力(12年)。主要SIgA抗再感染;抗HA阻断V吸附,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抗NA减少V释放扩散;IgM,IgG有中和V的能力。,21,三、微生物学检查,1 .分离鉴定:,标本(咽洗液或咽拭子 ),(+),抗生素处理,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33-35孵育,34d,收获,血凝试验,再盲传3代,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型别,(-),报告,22,2.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3.快速诊断 病毒抗原:免疫荧光、ELISA 病毒核酸:PCR、核酸杂交,23,四、防治原则,流行期间:人群区、公共场所 空气 消毒(乳酸、醋薰) 亚单位疫苗 灭活疫苗 皮下接种,特异性,预 防,24,金刚烷胺 抑制V穿入,脱壳干扰素 广谱抗病毒中草药: 板兰根、大青叶抗菌素 防止并发细菌感染,治疗,25,副粘病毒,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有血凝作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病毒体积大, 150nm300nm(-)ssRNA不分节段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A、G、F蛋白)多数在受染细胞中能产生持续感染。个别成员之间抗原性上有交叉反应(副流2与腮新城鸡瘟V),26,麻疹病毒 麻疹腮腺炎病毒 腮腺炎副流感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合胞病毒 儿童支气管炎,成人普通感冒,包 括,27,二、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麻疹V是麻疹(measles)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发病率高,与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麻疹病毒外号就叫“见面传”。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易与支气管性肺炎或脑膜炎并发,患并发症者病死率高。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28,生物学性状:呈球状,内核为单链RNA,螺旋对称,有包膜,其上含血凝素HA,溶血素HL,无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稳定,仅一个血清型。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20可保存数月。,29,2.传播途径,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且传染性强,致病性与免疫性,呼吸道为主玩具、餐具等,30,淋巴组织 V 上皮细胞、V增殖 血流 网状内皮 细胞系统,呼吸道,(第二次V血症),(第一次V血症),V增殖,血流,皮肤、粘膜、眼结膜、呼吸道上皮C、中枢N,3.致病过程,31,潜伏期约912天发热、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腔粘膜出现灰白色外绕红晕的斑(柯氏斑koplik斑),随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4天后消退,脱屑,4.临床表现,32,柯氏斑,33,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少数人,并发症,3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脑皮质严重充血脑白质血管扩张渐进性大脑衰退,12年内死亡,35,抗HA、抗HL:(阻止V吸附于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自然杀伤 细胞(NK):破坏带V的靶细胞 杀灭V,免疫性,病后可产生稳定、持久性免疫(终生免疫),36,1.人工自动免疫:6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免疫力可维持3-5年。 2.人工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防治原则,37,三、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生物学性状具有典型的副粘V的形态:球形,基因组为单负链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刺突包括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刺突(HN)和融合因子刺突(F)。腮腺炎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或鸡胚细胞中增殖,可出现细胞融合,但细胞病变不明显。腮腺炎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弱,56 30分钟 可被灭活,对紫外线及脂溶剂敏感。,38,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好发于冬春季节。,39,致病机制,本病潜伏期约23周。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大量增殖进入血流(病毒血症)经血流侵入腮腺及其它腺体器官如睾丸、卵巢、胰腺、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伴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 病程12周,有时可引起睾丸炎20% 卵巢炎5% 无菌性脑膜炎1等并发症,并发睾丸炎者可导致男性不育症。腮腺炎也是导致儿童期获得性耳聋的常见原因。腮腺炎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40,41,微生物学检查 仅怀疑由MPV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时才做V分离,血清学诊断,PCR检测MPV DNA片端。防治原则 对于腮腺炎患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为S97株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90%出现抗体。美国等已研制出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三联疫苗(MMR),18月龄和12岁时两次接种,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国的三联疫苗已研制出,并已加入国家预防免疫计划。,42,副流感病毒,引起儿童、成人呼吸道感染的一类重要的病原体,因生物学性状和引起的临床症状与流感相似,故定名为副流感病毒,共有5个型,过去分4个型。副流感V所致的呼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